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鹤睿 《科教文汇》2009,(21):239-239
荀子是我国战国末期的儒学大师,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本文对荀子的性恶论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其教育意义及对现当代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人性论是儒家思想内部争论的焦点之一。孟子主张人的本性是善的。而荀子则主张人性本恶,必须通过教化,才能把恶性转为善性。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二者关于人性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似文献   

3.
张建莉 《金秋科苑》2008,(24):176-176
人性论是儒家思想内部争论的焦点之一。孟子主张人的本性是善的。而荀子则主张人性本恶,必须通过教化,才能把恶性转为善性。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二者关于人性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似文献   

4.
荀子是我国战国末期的儒学大师,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本文对荀子的性恶论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其教育意义及对现当代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林劲博 《科教文汇》2020,(10):167-168,176
“性善论”可以说是孟子的各个思想中最具特色、最有创新,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思想。而它自出现以来就成为了争论的焦点,他和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自然人性论”等都形成了交锋,而后世对其的研究更是从未停止。本文将会论述的是在各个时期、各个思想流派眼中的“性善论”特点,重在对历代文献、著作、观点的梳理,同时,笔者也想要表达一下自己对孟子“性善论”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郭慧云  张祥干 《科教文汇》2008,(14):161-161
本文从荀子的人性论入手来探讨荀子的政治思想,其中涉及到君道和臣道,从他的政治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浓厚的儒家的色彩,但是从他产生这些政治思想的初衷以及从他的弟子的发展方向上看时,发现他跟法家更有着深远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荀子的人性论入手来探讨荀子的政治思想,其中涉及到君道和臣道,从他的政治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浓厚的儒家的色彩,但是从他产生这些政治思想的初衷以及从他的弟子的发展方向上看时,发现他跟法家更有着深远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同为先秦儒家大师的孟子和苟子在人性观上却有着截然相反的论断。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各有其合理之处也有其不足之处,二者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但总体而言,两人的观点对现代教育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不断深入地探求。  相似文献   

9.
"人性"在战国时期是一大热点话题,孟子主张性善论,而荀子则提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荀子认为人生而有欲望,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顺应欲望的发展,就会出现争夺,结果为恶。唯有化性起伪,定礼义,制法度,通过后天的教化、规范,方能使人弃恶向善,达到内外兼修,成为和圣人一样的人。  相似文献   

10.
刘宁宁 《百科知识》2009,(23):17-17
最近孔宪铎教授和王登峰教授在其《基因与人性》的著作中对动物性和文化性作了较好的解释。人的动物性是由基因和遗传决定的,这符合荀子的性恶论的观点,指的是“性相近”的天性。文化性则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习得和训练而获得的,这符合孟子的性善论,指的是“习相远”的习性。  相似文献   

11.
孔子、孟子和荀子阐发人生修养问题的基点在于对人性善恶的判断。孔子倾向于性善论.孟子主张性善论.苟子秉持性恶论。然而有趣的是,尽管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不同,他们三位儒家代表人物都对人道德修养前景持乐观态度。孔子教诲:“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断言:”人皆可以为尧舜”;苟子笃信:”涂之人可以为禹”。而且,他们都把以道德为内容的修养视为实现人生意义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关于孟子性善论进行了诸多的探究,由此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和研究著作。文章在梳理和总结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孟子性善论中“性”的实质内涵,再结合孟告之辩进一步阐述了孟子的性善论,并将之与荀子的性恶论进行比较,以期能更好地发现孟子性善论的现实意义及其存在的一些隐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黄苇寅韦  陶陶 《科教文汇》2007,(9X):191-191
苟子由于其《正名篇》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位唯名论者。荀子的确认为名与物之间具有“任意性”或约定性,但这种“约定俗成”是建立在客观实际之上的“约定俗成”,词语与客观事物间是有联系的。荀子主要持唯实论观点。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技术观不是“技术决定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国内一些学者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的技术决定论”,“马克思主义的技术观是社会制约的技术决定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包含着科学技术决定论”等观点,本文通过对“技术决定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技术观的比较分析,认为二者是性质根本对立的两码事,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技术观的误解或歪曲。  相似文献   

15.
"人性论"是一个东西方都进行了数千年的讨论,但至今仍然无解的命题。本文意在讨论先秦时代,各家对于人性善恶的观点,以及时代背景对各家所持观点的影响。其中,荀子主恶,孟子主善,告子信无善恶,老庄则守自然,这些观点都鲜明的反映了各家所代表学派的思想主张和治国理念。  相似文献   

16.
韦富举 《科教文汇》2008,(31):67-67
本文主要论述了国学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阐明了国学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旨在消除国人对素质教育和国学教育的错误认识。对国学的再认识,应消除对国学的几种误解,:误解之一,认为国学落后,应破旧立新。误解之二,认为国学不如西学。误解之三,认为继承传统和实现现代化是对立的。误解之四,认为古书难读,来否定国学。对素质教育的再认识也应该消除几点误解,误解之一,认为素质教育是全新的思想,是与其它教育毫无瓜葛的海市蜃楼。误解之二,认为素质教育只讲“乐学”不讲“刻苦”。误解之三,把素质教育与中国传统教育对立起来。经济发展了,科技进步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社会的公共道德水准却降低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线混淆了:知识增多了,技术进步了,但人民的公民意识、公民责任感、公民义务感和遵纪守法、忠于职守等意识淡薄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不断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阐明《荀子》思想的特质和历史意义,而由此探讨其"天下"观和对当时秦国的看法.借此欲阐明《荀子》一书在战国时代周鲁两国已经不存在的政治情况下成形或出现于世的历史意义.本文先将荀子的"天下"观整理为如下三种特色:其一,荀子所构想的国家从头开始就是治理天下领域的国家.其二,在荀子"天下"观视野下的国家会经过其兴亡的动态.从正面的意义来看,原来只有"方百里"领土的小国理论上也能成长为治理天下的国家.其三,荀子在叙述周朝巩固治理天下的过程中赞扬周公的关键角色,并将他称为"大儒".基于如上三点,荀子在观察秦国的现状之际,认为其威势和领土已经不必要再扩张,而极力鼓励秦廷聘用"大儒"或"聪明君子"来推行"义术",即安抚天下诸侯和人民的政策.荀子一方面似乎认为实际上唯秦国具有在近未来能够治理天下的可能,但借由强调任何领土方圆"一百里"的诸侯只要聘用"大儒"也能够治理天下这一点,提醒秦君别错过聘用他的机会,否则聘用这样人才的其他国家会取代秦国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骑士 《今日科苑》2007,(1):85-85
很多人认为,“网络、电脑”是年轻人的“专利”与“老人”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也有人将“老人玩电脑”与“养老”和“健康”对立起来,似乎“老年人不适宜玩电脑”,“玩电脑有碍健康”。好像只有带孙子、养花草、钓鱼、打牌、参加健身活动,才是老人该干的事。我自幼喜欢学习,对新事物右好奇心.退休前就想学计算机,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阐明《荀子》思想的特质和历史意义,而由此探讨其"天下"观和对当时秦国的看法.借此欲阐明《荀子》一书在战国时代周鲁两国已经不存在的政治情况下成形或出现于世的历史意义.本文先将荀子的"天下"观整理为如下三种特色:其一,荀子所构想的国家从头开始就是治理天下领域的国家.其二,在荀子"天下"观视野下的国家会经过其兴亡的动态.从正面的意义来看,原来只有"方百里"领土的小国理论上也能成长为治理天下的国家.其三,荀子在叙述周朝巩固治理天下的过程中赞扬周公的关键角色,并将他称为"大儒".基于如上三点,荀子在观察秦国的现状之际,认为其威势和领土已经不必要再扩张,而极力鼓励秦廷聘用"大儒"或"聪明君子"来推行"义术",即安抚天下诸侯和人民的政策.荀子一方面似乎认为实际上唯秦国具有在近未来能够治理天下的可能,但借由强调任何领土方圆"一百里"的诸侯只要聘用"大儒"也能够治理天下这一点,提醒秦君别错过聘用他的机会,否则聘用这样人才的其他国家会取代秦国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我们谈伦理规范与人的自身成长,主要还是道德修养的问题以及如何结合到人的成长过程中以形成高尚理想的人格和道德品质。中国古代哲学家,自孔子、老子以来,都十分重视道德修养,提出了比较丰富的关于修养方法与修养境界的理论。“修”指修身,“养”指养性或养心。修养即提高觉悟,培养高尚的品德。一、修身、养性。儒家“修身”、“养性(心)”之说,认为人必须提高道德的自觉性,这是保持“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体现人的价值的自觉活动。“性善论”者以为人们具有先验的善性而此善性必须加以发展;“性恶论”者则不承认先验的善性,而认为是后天习得,肯定人有总结经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