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以其主撰的《中国之科学与文明》闻名于世。促成他着手撰写这部巨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来华三年多,结识了著名的历史学者傅斯年先生,得到傅先生的鼓励与协助[刘广定2000]。该套书的第五卷第七分册《火药》,也因此献给傅斯年先生和战时担任我国兵工署长的俞大维先生。  相似文献   

2.
杨卫 《中国科学基金》1993,7(3):209-210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学术前辈、各位同龄的青年专家们:我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给我提供这样一个机会来参加“青年是科技事业的未来”主题座谈会。我的名字叫杨卫,现任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破坏理论与塑性研究室主任,在4年前晋升为正教授。目前还担任两种国际学术刊物的编委,及国内《力学学报》中英文版的常务编委。在最近几年间曾先后受聘担任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谢菲尔德大学)  相似文献   

3.
应英国皇家学会的邀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朱作言院士率生命科学代表团于2004年末对英国进行了友好访问。代表团先后走访了爱丁堡皇家学会、英国皇家学会、英国文化委员会等著名的学术团体,会见了英国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研究理事会(BBSRC)、医学研究理事会(MRC)、癌症研究所(Cancer UK)、惠康基金会(The Wellcome Trust)、工程与物质科学研究理事会(EPSRC)等科研资助机构的同仁,并赴阿伯丁(Aberdeen)大学、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大学(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以及设菲尔德(Sheffield)大学进行了参观和学术交流。以下就6个方面报告访问体会和收获。  相似文献   

4.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之际,中国政府举行外国专家国庆招待会,邀请多年在华工作的老专家、84位“友谊奖”获奖专家等1000多位外国专家与我们共度佳节。首先,我代表中国政府,代表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向你们和你们的家属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所有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和国际友人表示诚挚的问候!  相似文献   

5.
专家简介:周强,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博士毕业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师从美国科学院院士Roger Nicoll、蒲慕明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士Paul Adams教授。曾先后在美国西奈山医学院担任神经科助理教授,在Genentech/Roche(罗氏)从事神经系统药物的早期研发,在Nature、Science、Cell、Neuron、PNA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文章30多篇。他是国际上抑制性神经系统功能与调节领域的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6.
李约瑟问题巳成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研究的代名词。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形成了研究李约瑟问题的高潮,然而,李约瑟问题是什么?李约瑟问题有没有解?研究李约瑟问题的价值何在?本文通过对李约瑟著作3主国内学者对其进行的研究,试图对上述问题的研究现状给予概括。以求对李约瑟问题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该文是作者在李约瑟研究所访学中,根据实地考察及资料分析而综合写成,文中追溯了李约瑟研究所的发展渊源,展示了其现状,最后指出李约瑟研究所之诞生的李约瑟博士研究之必希体现。  相似文献   

8.
正世界著名学术机构英国皇家学会最近公布新当选会员名单,中科院院长、纳米科技研究专家白春礼当选为其外籍会员。英国皇家学会发表公报说,"白春礼是纳米科学领域的先驱之一",在相关领域做出突出贡献。2012年,白春礼成功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长,这是30多年来中国籍科学家首次担任这一重要国际科技组织的领导人。白春礼目前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丹麦皇家文理学院、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荣誉会士,日本化学会荣誉会士,澳大利亚科学院、德国工程院院士,印度科学院荣誉院士等10个国家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同时担任若干化学和纳米科技领域重要国际学术刊物的共同主编或国际顾问编委职务。  相似文献   

9.
胡乾善,著名振动专家和工程力学教育家,早年留学英国,上世纪40年代曾在中英科学合作馆工作,本文着重研究胡乾善在20世纪40年代在武汉大学期间与李约瑟博士的交往以及他在1943年至1945年中荚科学合作馆的工作。从中能反映出胡乾善当时的科学研究状况和二人间的友谊,以及当时中国的科学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中英科技交流,尤其为研究抗战期间武汉大学对外科技交流及科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史料,并以此纪念胡乾善先生诞辰百年。  相似文献   

10.
正专家简介:郭绍俊,中国人民大学统计与大数据研究院副教授,统计与大数据研究院研究生委员会主任。他于2003年获山东师范大学应用数学学士学位,2008年获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统计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留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担任助理研究员。工作期间,曾两次远赴国外,开展高维数据推断领域的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2010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高维数据分析方面的研究;2014-2016年,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做  相似文献   

11.
去年12月9日,大名鼎鼎的与本世纪同龄的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已经度过了93岁华诞。现今,他虽然年迈体弱,两膝罹患风湿性关节炎,并依靠电子轮椅行走,但仍坚持每日去他的研究所工作继续撰写他的尚未全部完成的系列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整整半个世纪以来,李约瑟博士一直忘我地潜心于中国科技史研究,为编写这部旷古来有的宏伟著作而孜孜不倦,弹精虑竭。是什  相似文献   

12.
张资珙(1904-1968年)是著名教育家和科学史家,也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曾在我国多所大学任教,培养造就了几代科技人才。他长期从事科学史特别是化学史研究,做过大量史料考证工作并有独到见解。他是李约瑟的挚友,曾为李约瑟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巨著提供了许多帮助。  相似文献   

13.
《科技创业月刊》2007,20(3):I0001-I0001
刘人怀,著名的板壳结构分析与应用专家,四川省成都市人,196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先后在兰州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工业大学、暨南大学任教。其间曾于1981年3月至1983年4月作为西德洪堡研究会员,赴西德鲁尔大学结构工程研究所任客座教授,并担任鲁尔大学中国科学家和留学生联合会第一任主席。  相似文献   

14.
对创新人才培养,笔者一直有两个困惑。困惑一,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考试成绩很好却缺乏创新力?困惑二,如何解决“李约瑟悖论”?李约瑟是研究东方文化的一位重要专家。他说,中国人发明了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但是,现在的科学,像量子理论、相对论等哪个是中国人发明的呢?这种悖论如何解决?  相似文献   

15.
正20世纪上半叶,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问题”: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发展,而只在欧洲发展出来?此问题不仅在科技史界无人不晓,其影响更远达历史学和社会学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对此问题,李约瑟本人最为集中而详尽的回答出现在《文明的滴定》(The Grand Titration)[1]一书中。  相似文献   

16.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具学术魅力的课题。本文根据李约瑟自己对相关几个悖论的分析,称为"李约瑟悖论"。正是李约瑟对"中国无科学论""制度抑制发明论"和"中国文明停滞论"三种观点的分析批驳,形成了"李约瑟悖论"的三重理论内涵。在此基础上,从中西科学形态、制度形态、文明形态三个层面的比较,较为深刻地揭示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内在原因与制度根源,也是对李约瑟悖论的一种诠释,而这本来就是李约瑟悖论的应有之义。通过对中西科学技术和经济增长的大跨度历史分析与比较,进一步考察了"李约瑟悖论"的经济背景,并分别阐述了对李约瑟悖论的科学学解释与经济学解释。  相似文献   

17.
《专家工作通讯》2004,(8):26-30,42
由国家外国专家局经济技术专家司苏光明副司长带队,来自中央11个部委和10个省市从事与外国专家管理相关工作的24人组成的培训团,于2004年5月11日至5月31日赴德国进行了为期21天的培训。  相似文献   

18.
新视野中的“李约瑟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李约瑟难题”置于李约瑟科学史思想与科学史研究工作的背景下加以分析,可以认识到它的真正内涵是下述三个问题1)什么因素造成了中国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科学超越?2)什么因素促成了西方近代科学与中国传统科学的融合?3)什么因素造成“融合”与“超越”之间的时间差?李约瑟着力解答了第1、第3两个问题,而忽视第2个问题。解答这一问题是“李约瑟难题”留下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专家工作通讯》2006,(4):28-28,17
“十五”期间,重庆市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紧密围绕市委和市政府中心工作,开拓创新,注重引智效果,为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全市引进国(境)外经济技术专家约4000人次、科教卫专家6000余人次,派出公务员、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赴国(境)外培训6000余人次,实施国外先进农业技术成果示范推广项目36项,建成国家级引智示范推广基地1个、市级引智示范推广基地13个、市级引智示范单位10个。  相似文献   

20.
以李约瑟1964年访华之旅为中心,利用相关档案,梳理李约瑟在英中友好协会的建立和分裂中的态度,以及在英中了解协会组建过程中的工作,兼及参与帕格沃什会议与中国的联络事宜,展示他对中英友好事业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