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芹  陈继祥 《情报科学》2007,25(5):776-779
知识的转移和获取是知识创新的前提,但知识转移和获取过程中会由于粘滞知识的存在而产生一定的成本。本文分析了粘滞知识的涵义及粘滞知识形成的影响因素,并从四个方面提出克服粘滞知识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周九常  王静 《情报科学》2008,26(3):436-442
指出了网络组织知识转移概念,总结了网络组织知识转移的特点,认为知识嵌入障碍和知识粘滞障碍是网络组织知识转移障碍的两个典型的分析框架。把网络组织知识转移的有效进行看成是一个成功克服障碍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网络组织知识转移中知识嵌入障碍和知识粘滞障碍消除的竞争情报模式。  相似文献   

3.
产学研合作中粘滞知识的成因与转移机制研究   总被引:100,自引:5,他引:95  
王毅  吴贵生 《科研管理》2001,22(6):114-12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日益成为企业的战略资源。对于我国企业来说,通过产学研合作,把外部知识转移到企业内部并创造价值是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粘滞知识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而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它正是转移的关键和难点。本首先探讨粘滞知识的界定,剖析粘滞知识的成因。然后,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上探讨克服粘滞的途径,提出粘滞知识转移的理论模型。最后以清华大学大型集箱检查系统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为例,对粘滞知识转移机制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4.
对知识转移粘滞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定量研究。首先提出知识转移三阶段模型,包括发送者知识编码度、接受者知识吸收度和交互情景3个知识转移粘滞直接影响因素和社会资本网络1个间接影响因素,采用鱼骨图法确定各因素及其层次关系,然后导入层次分析模型进行一致性评价,计算各层次因素的权重并进行排序,得到排名前4位的是转移意愿、接受意愿、转移能力和吸收能力,社会资本网络的中心性排名第5位、结构洞排名第9位。 基于研究结果提出通过激励机制、市场机制等措施提高知识发送方的知识转移意愿是降低知识转移粘滞的关键,设计和优化知识接受者的激励机制非常重要,同时应注重通过多开展培训、讲座和现场指导等手段来提高双方的转移能力;此外,要充分利用知识转移双方、科技中介的社会资本网络来降低知识转移粘滞度。  相似文献   

5.
组织内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机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ITKT)是组织内隐性知识转移的主要方式,直接关系到组织核心竞争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本文依据知识特性和转移具体方式两个维度,将知识转移划分为正式显性知识转移、非正式显性知识转移、正式隐性知识转移和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4种类型,比较了它们的特征。分别从个体间、个体与团队间、个体与组织间、团队间、团队与组织间5个视角,分真隐性知识和伪隐性知识两种情况,考察了组织内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的过程机理,建立了过程模型,提出了组织内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的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6.
蒋永康  梅强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0):169-177
对知识转移粘滞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定量研究.首先提出知识转移三阶段模型,包括发送者知识编码度、接受者知识吸收度和交互情景3个知识转移粘滞直接影响因素和1个间接影响因素社会资本网络,采用鱼骨图法确定各因素及其层次关系,然后导入层次分析模型进行一致性评价,计算各层次因素的权重并进行排序,得到排名前4位的是转移意愿、接受意愿、转移能力和吸收能力,社会资本网络的中心性排名第5位、结构洞排名第9位.基于研究结果提出通过激励机制、市场机制等措施提高知识发送方的知识转移意愿是降低知识转移粘滞的关键,设计和优化知识接受者的激励机制非常重要,同时应注重通过多开展培训、讲座和现场指导等手段来提高双方的知识转移能力;此外,要充分利用知识转移双方、科技中介的社会资本网络来降低知识转移粘滞度.  相似文献   

7.
知识转移视角下的企业组织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如何在知识经济时代,通过有效的知识转移活动,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所需要的知识成为普遍关注的悯题之一.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在组织结构与技术创新能力关系研究中引入知识转移要素,重点分析了不同组织结构形态通过知识转移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过程,建立了基于知识转移的组织结构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理论框架,揭示了组织结构通过知识转移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路径与机理.  相似文献   

8.
知识日益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战略资源而倍受重视,不同组织之间知识转移的实现是企业创新和发展的有效途径,而诸多因素引起知识转移困难,造成知识转移粘滞。为了研究不同组织间知识的有效转移,从构建专业虚拟社区的视角出发,通过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概述,提出知识转移虚拟社区的概念模型,并针对知识转移参与主体自身和所处的情景两方面,在对粘滞知识形成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知识转移降粘的理论假设,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企业战略联盟中的知识转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于培友  靖继鹏 《情报科学》2006,24(5):758-761,766
本文论述了企业联盟从产品联盟到知识联盟的演进,提出知识转移是企业联盟成功的关键。讨论了不同的知识类型和企业联盟形式的关系。通过对知识转移一般过程和影响转移因素的分析,文章提出企业联盟知识转移的关键是建立知识转移的情境,并从战略、组织、文化三个维度分析了知识转移情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供应链网络结构对粘滞知识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粘滞知识在上下游企业间的高效转移是提升供应链网络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与基础,而供应链网络中的粘滞知识转移与供应链的网络结构紧密相关。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供应链网络结构特征变量对粘滞知识转移的影响,探究怎样的网络结构特征更有利于降低知识转移过程的成本与难度、增强知识转移意愿、提高知识转移效率,使粘滞知识在供应链网络中顺畅流动,进而实现供应链网络的共同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粘性知识转移含义、过程的诠释,粘性知识主体和客体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分析和从粘性知识受体与授体角度出发构建单一粘性知识转移模型,探析粘性知识成功转移策略。  相似文献   

12.
试论粘滞知识及其管理对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对知识转移而言,重要的不是知识是不是易于编码,而是知识是不是易于被转移并应用于一个新的地点,即知识的粘滞问题。本文讨论了粘滞知识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的关系,研究了影响知识粘滞的主观和客观因素,并对粘滞知识的管理对策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科研团队内部粘滞知识的形成机理与转移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款  刘国新 《软科学》2013,27(2):12-18
从科研任务、团队成员、团队环境及团队氛围四个方面分析了科研团队内部粘滞知识的形成,建立了知识转移模型,模型描述了团队内部的知识转移随成员间交流次数的变化情况,并利用MATLAB对矩阵模型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团队成员的稳定性是实现团队内部高效知识转移的前提;成员间的知识交流需要达到一定的次数才能实现高效的知识转移;将专家引进团队有利于团队内部知识转移;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有利于团队内部知识转移。  相似文献   

14.
技术转移能够迅速提升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但在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具有粘滞性,是难以转化的.以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为研究对象,从企业层面探讨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转化影响因素,并进一步从技术原体、技术受体、关系因素和转移行为四个方面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中国跨国公司逆向知识转移组织机制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明霞  于飞 《科学学研究》2013,31(8):1242-1251
 本文运用知识管理相关理论,以中国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企业访谈,探析了组织机制对中国跨国公司逆向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发现合作式运作结构、沟通机制、控制机制(层级命令、子公司自主权)对逆向知识转移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知识管理机制对逆向知识转移的作用与预期相反且不显著。本文突破了以往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研究中只关注知识特性的局限,侧重于知识转移的组织设计和组织机制,丰富了跨国公司知识转移领域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6.
蒋一平 《现代情报》2015,35(2):36-40
现有关于粘滞知识的研究主要从粘滞知识成因出发,探讨粘滞知识转移的模式,提出降低知识粘滞的对策,粘滞知识的测度鲜有提及。图书馆情境下,本文根据DIKW层级模型,梳理了信息与知识的关系;借鉴Shannon信息熵理论,提出图书馆粘滞知识测度基本模型;并根据测度模型的特征,提出对图书馆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组织的知识转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卢兵  廖貅武  岳亮 《科研管理》2007,28(6):22-30
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知识转移分析框架和方法。首先给出了"成功的知识转移"的概念和分析框架,接着提出了知识转移水平和知识转移效率的概念,并从不同的维度对知识转移水平和效率进行了划分,然后分别对它们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组织知识转移的数学模型,给出了知识转移水平和效率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8.
由于隐性知识的"粘滞性"特点,企业为了隐性知识的顺利传递通常选择以产业集聚的形式发展,因此隐性知识传递一直被认为是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进一步分析隐性知识的传递对于创意产业集聚这一新兴产业的影响.基于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实际,认为隐性知识传递是我国创意产业集聚的本质原因,并对创意产业集群中的隐性知识进行两种不同的分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