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县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该文从县域经济重要性的角度分析了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和规划的重要意义。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理为基础,采用“多指标集合度量法”的概念和模型,构建了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框架,具体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因子层和指标层等不同层次,目标层反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总体目标,准则层反映土地可持续利用的5个准则,即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以江苏锡山市为例,采用综合指数方法与单指标多角度评价方法相结合的方法,侧重于对每项指标的多角度分析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变化过程的评价,评价了锡山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寻找目前与将来影响锡山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存在问题,提出了实现可持续性土地利用与管理目标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简要介绍3S等测绘新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测绘新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和动态监测、土地勘测定界、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等的基本应用过程和方法。测绘新技术克服了传统土地资源管理方法的许多不足,使得土地规划和管理更具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
山区水土流失防治与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关系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山区水土流失与土地利用的关系非常密切.不仅因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从根本上是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行为所致,而且,水土流失的日益严重又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而危及山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了水土流失山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特定内涵,水土流失防治必须以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为前提.针对以往土地利用规划与水土保持规划各自为政的弊端和教训,应当着眼于土地合理利用与水土保持措施的有机结合,把土地利用规划与水土保持规划"合二为一",以实现水土流失山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山区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土地综合研究与土地资源工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中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领域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现有的土地资源学科知识积累、研究取向、技术手段,难以为破解重大现实问题提供有效支撑,加强土地资源工程研究与实践势在必行。论文提出了土地资源工程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开展了典型案例工程的实证分析,探讨了土地资源工程研究的地域模式及其作用。研究认为,土地资源工程是指对可供农林牧业或其他各业利用的土地资源进行调查评价、规划设计、开发整治、保护利用的综合性技术及其集成应用,通常包括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规划、设计、开发、整治、保护、利用等相关工程技术。新时期发展中国土地资源工程学,应注重土地资源工程的理论体系、区域诊断、技术方法、规范标准、运行模式、绩效评估、体制机制的综合研究,尤其针对当前土地资源的地域性、稀缺性、退化性、低效性问题,亟需加强多学科交叉与综合集成,强调公众参与、充分吸收地方化知识,研制面向区域、对象与问题的土地资源工程关键技术,探索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行动者网络,全面创新有效推进土地资源工程发展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5.
浅议影响青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智伟 《青海科技》2002,9(3):29-31
通过对青海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制约因素的论述,进一步说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土地利用范围,利用方式与利用结构等,既受自然条件和自然生态规律的制约,同时又受到社会经济条件与社会经济规律的支配。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土地资源日益紧缺,于是人们把目光投向土地测量工作。土地测量是土地管理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包括地籍测量、地形测量、土地利用现状测量、土地平整度测量、荒山荒地等后备土地资源调查等内容,对矿山的土地规划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土地测量技术的特点,并说明了土地测量在土地规划当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吴县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分析了吴县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利用特点的基础上,指出了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利用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涵义,分析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以及我国当前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着耕地资源紧缺、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闲置现象严重、土地资源荒漠化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论述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涵义,分析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以及我国当前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着耕地资源紧缺、土地利用结构不舍理、土地闲置现象严重、土地资源荒漠化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建立我国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战略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化土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建立生态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战略是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对策和措施,也是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切入点之一。本文阐述了建立我国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战略体系的重要意义、理论基础和基本依据,提出了构建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山区生态友好型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基本框架体系,包括3条基本原则、9项内容和15个具体行动措施。为保障生态友好型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的实现,从法律法规、行政管理、经济支持、社会监督和技术管理5个方面提出了实施我国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战略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的资源科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是科技革命的世纪。生态学、经济学、地球科学与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蓬勃发展、资源综合考察与研究工作的广泛开展和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日益突出,为资源科学的发生、发展奠定了思想背景和科学基础。20世纪的资源科学思想经历了20世纪早期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本位资源无限史观、20世纪中期的“资源有限仓”及其论战向20世纪末期的资源持续利用史观的转变,与此同时,资源科学综合研究领域日益拓展,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可以预期,21世纪将是一个以资源持续利用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时代,资源科学研究的重点将转向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并且人类社会进化水平愈高,资源科学研究也愈将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方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12.
中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时期,文章着眼于这一背景,从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视角,提出了基于人口、土地、经济规模的资源承载力阈值、资源负荷、资源强度概念及其表征方法;结合分岔理论和突变理论,引入突变级数法进行资源承载力的多目标综合评价,以2011-2013年辽宁省水资源系统综合评价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辽宁省14个行政单元中,人口、土地、经济规模超过水资源承载力阈值的城市分别为8个、8个、4个,水资源强度高于全省平均值的城市分别为6个、6个、10个;与2011年相比,2013年辽西北的朝阳、阜新及铁岭等3个城市的水资源应急响应级别提高,辽东南的大连、丹东、盘锦及营口等4地水资源系统负荷减轻,辽宁省水资源危急态势趋缓。通过对比分析,认为评价结果基本符合近年来辽宁省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整体状况,评价过程相对简便、评价结果更加直观,因此便于推广应用,为不同时空尺度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定量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3.
科技资源管理是一项重要又复杂的工程,本文将生命周期理论引入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科技资源的管理,阐释了CNERN科技资源及其生命周期,将CNERN科技资源的生命周期划分为资源需求、资源整合、资源保管、资源分析、资源服务和服务评估六个阶段。在分析科技资源生命周期各个阶段涉及的管理内容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生命周期的CNERN科技资源管理框架模型,实现CNERN科技资源的全链条、系统化管理,以提升CNERN科技资源利用效率、促进CNERN科技资源开放服务。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冲突的理论与诊断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杨永芳  朱连奇 《资源科学》2012,34(6):1134-114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土地利用冲突发生的频率、涉及的层面、冲突的内容以及冲突所引发的后果都越来越多,诱发土地利用冲突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开展土地利用冲突研究,科学评价区域土地利用冲突的强度,进一步揭示土地利用冲突的外在表现形态及其产生冲突的内在机理,是解决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种种不和谐问题的关键所在。论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归纳和梳理,完善了土地利用冲突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土地利用冲突研究的主要内容,构建土地利用冲突强度的诊断模型和方法,并提出未来土地利用冲突的重点研究领域。其目的是提高土地要素的空间配置效率,缓解土地资源压力,促进我国土地资源空间结构向良性方向演进,实现土地利用的综合协调管理。  相似文献   

15.
资源系统工程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从资源定义出发,提出资源系统是指在一定区域内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因素和条件的复杂系统。资源系统工程是对资源系统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的一门交叉学科。研究分析认为:资源系统工程的理论基础是系统工程理论、系统工程技术和资源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资源系统规律、资源开发利用、资源协调控制,并初步确定了资源系统工程研究的方法论和学科体系。文章最后指出资源生态学、资源信息学的研究、资源系统定量分析,以及现代工程技术和方法的采用是资源系统工程研究的重点方向。资源系统工程是一门正在孕育发展中的学科,有待进一步去探索。  相似文献   

16.
论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相适应的新资源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资源观问题是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所谓资源观,指的是人们对资源问题的带根本性的看法。一切与资源的探索与评价、规划与配置、保护与管理、开发与利用等相关工作,都受着资源观的显著或潜在的影响,不同的资源观导致不同的社会行为,带来不同的效果。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应有新的资源观。在此,主要讨论资源的时代观、地位观、辩证观、系统观、层次观、发展观、开放观、价值观、伦理观和法制观等10个资源观,用以阐述对资源问题的基本看法。  相似文献   

17.
资源科学研究的现在与未来   总被引:25,自引:10,他引:15  
资源科学是一门研究资源的形成、深化、质量特征与时空规律性,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之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资源科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资源系统的形成、演化与时空规律性;探索资源系统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与平衡机理;揭示资源特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不同时期资源的保证程度与潜力;探索人类活动对资源系统的影响,研究区域资源开发与经济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新技术、新方法在资源科学与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实践与应用。资源系统的地域性、整体性、全球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资源科学研究的区域性、综合性、国际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现代资源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从个体、局部走向一般、整体、日益注重国际合作和全球性问题研究;从静态分析走向动态预测,区域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等战略性研究日趋活跃;从自然评价走向社会经济分析,以合理化为核心的资源管理研究逐步成为热点;从定性分析走向定量、半定量研究,日益模式化和数量化;从常规手段走向高新技术应用,研究方法和手段日益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为引导区域进行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该文在对区域土地利用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适合于黄淮海平原县城可持续土地利用空间差异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引入距离函数法对各县域土地利用系统状态进行了定量评价,揭示了各县土地资源利用的相对优势与不足。结果表明: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取决于各子系统本身的不断优化,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支持系统间的协调程度,只有实现系统间的相互配合,协同进化,才能真正实现土地利用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也表明,采用距离函数模型进行县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空间差异评价是适宜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长江流域低山丘陵区土地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国家,耕地有限且以山丘坡耕地为主,协调人地关系非常重要。长江流域是我国低山丘陵的主要分布区,本文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通过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和人口数量预测模型的建立,采用环境容量等级系数计算和等级划分方法,对基于水土流失和生态工程建设作用下的长江上游流域山丘区土地利用类型与格局的变化及其它人类活动对土地承载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与评价,在建立回归模型方程对宜宾市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人口数量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预测的基础上,结合温饱型、小康型及相对富裕型这3种生活类型所需的营养结构,对宜宾市土地可承载人口及土地承载力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表明,宜宾市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在2010年、2015年及2020年时总体上都能承载3种生活类型条件下的人口数量,3种生活类型下的容量等级基本都在“3”以上,即达到“满足”水平,并呈现出向“富余”水平提高的趋势,这表明尚具有较大潜力和空间的土地承载力是宜宾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驱动因素,人类活动对土地承载力产生的影响在可承受的生态阈值之内,这为长江上游流域及我国广大山丘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