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吸收能力的联盟企业组织学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嫚丽  蓝海林 《科技管理研究》2005,25(10):89-91,105
战略联盟是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选择之一,特别是通过联盟进行组织学习更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本文以企业的吸收能力为视角,研究联盟一方企业在联盟中的组织学习过程模式与实现框架。首先,本文对吸收能力的概念进行了文献回顾和界定,对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联盟企业基于吸收能力的组织学习过程概念模型,以及探讨在组织学习的各个阶段中吸收能力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在组织创新方面的研究,组织文化已是管理创新领域新的研究内容。如何通过优化组织文化来提高组织创新水平,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为深入研究组织文化对组织创新作用的机理,首先使用文献梳理法,分析组织文化和组织创新相关研究文献,对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相关数据进行信度检验,并使用因子分析方法建立组织文化对组织创新作用机理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拟合优度检验。研究结论:在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组织文化中的创新价值观、创新激励制度以及创新行为模式均对企业的组织创新活动有着不同程度正向作用。企业管理者在对企业开展组织创新与变革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组织文化的重要作用,并要对企业员工的创新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给予高度重视,对企业创新行为模式的重视程度可居其次,最后为企业的创新激励制度。  相似文献   

3.
21世纪对石油企业来说将是技术制胜的时代,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依靠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我国石油企业的当务之急.而决定企业能否选择技术创新以及技术创新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的组织运行机制.在对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探讨石油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战略的组织障碍及对组织创新模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组织创新的生命周期观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着重于对企业进行全过程的研究,强调组织的历史对组织创新的影响。从生命周期观的角度研究组织创新主要有三类模式:第一类模式把组织的发展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分别研究每个阶段组织创新的重点工作:第二类模式从企业中的基本管理问题出发,认为企业每个时期的组织创新都应该致力于解决这些基本的管理问题;第三类模式强调文化变革在企业组织创新中的作用,认为企业应该通过对其文化及认知体系的分析和诊断来促进组织的变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集成创新:一类新的创新模式   总被引:71,自引:3,他引:68  
江辉  陈劲 《科研管理》2000,21(5):31-39
本在汲取众多的企业管理理论精华的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企业集成创新的战略模式,补充了企业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中战略模式应用的缺憾。理论的建立来源于企业管理研究人员对企业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竞争的管理理论基础,同时还来源于国际和国内的企业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经验、思路。本以企业内部运转的三个组成部分构成整个分析框架,分别对技术集成、知识集成和组织集成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整个分析框架的综合研究,提出了集成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基于电子商务的组织创新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电子商务作为信息时代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已开始对传统的企业经营活动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企业长期形成的经营理念、组织模式与管理方式正面临着新经济的挑战,针对这一背景,本文就中国企业如何通过流程再造与组织创新以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企业组织创新的目标,途径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为企业的组织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市场导向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什么因素促进或者导致企业的市场导向意识或行为?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后又会给组织学习与创新带来什么影响?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研究,建立了一个分析市场导向的诱因及其对学习与创新影响的分析框架.本文认为,组织外界环境的变化、社会资本、组织特性等三个因素共同促进了组织以市场为导向,高度的市场导向不仅会提升组织的学习与创新能力,而且将有助于组织绩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市场导向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什么因素促进或者导致企业的市场导向意识或行为?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后又会给组织学习与创新带来什么影响?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研究,建立了一个分析市场导向的诱因及其对学习与创新影响的分析框架。本文认为,组织外界环境的变化、社会资本、组织特性等三个因素共同促进了组织以市场为导向,高度的市场导向不仅会提升组织的学习与创新能力,而且将有助于组织绩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企业信息化与组织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娄策群  胡海波 《情报科学》2006,24(2):279-282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必然会影响组织结构的创新,以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广泛应用为基础的企业信息化正改变传统企业的组织模式。本文阐述了企业信息化与组织结构的内涵,并从企业信息化与组织创新的关系分析入手,探讨了企业信息化条件下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基于后发企业技术追赶过程,应用单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国西电集团的纵向案例分析,应用企业环境—协同创新模式与组织学习模式—后发企业创新能力构建的理论框架,探讨后发企业如何实现创新能力的构建.研究结果显示,后发企业在技术追赶的不同阶段,企业环境发生变化,引起协同创新模式和组织学习模式发生变化,通过不同的协同创新模式与组织学习模式匹配,进而构建后发企业的创新能力.研究结论对后发企业创新能力实现结构升级和转型,提高后发企业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E-business is of increasing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structuring and upgrading, yet agricultural firms’ transformation toward e-business in China is at a low level. To gain insights to why and how agricultural firms intend to accept or resist the revolutionary innovation of e-business, this study draws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theory and organizational innovativeness to develop an integrative model to fathom factors affecting transformation to e-business in agricultural firms in China. By analyzing the impacts of institutional pressures on perceived benefits, perceived barriers, and subsequent e-business transformation intention, the empi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mimetic pressure, coercive pressure, and normative pressure have different levels of positive effects on perceived benefits; normative pressure has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impact on perceived barriers, while mimetic pressure and coercive pressure have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perceived barriers. Perceived benefits and organizational innovativeness hav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mpacts on e-business transformation intention, while perceived barriers have no significant effect. Perceived benefits play a partial mediating role between institutional pressures and e-business transformation intention.  相似文献   

12.
Ulrich Dolata   《Research Policy》2009,38(6):1066-1076
Following up on recent debates about sector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 the paper introduces a heuristic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explaining distinct patterns of technology-based sectoral change. The concept is based on two interrelated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first is the sectoral-specific transformative capacity of new technologies themselves, that is, their substantial or incremental impact on socioeconomic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a given sectoral system. The second is the sectoral adaptability of socioeconomic structures, institutions, and actors confronted with the opportunities presented by new technologies. The first factor—the sectoral transformative capacity of new technologies—enables us to identify the technology-based pressure to change and adjust the structural, institu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architectures of the sectoral system. The second, complementary factor—sectoral adaptability—helps us to discern the distinct social patterns of anticipating and adopting this technology-based pressure. The specific interplay between the two influencing factors creates distinguishable modes of sectoral transformation, ranging from anticipative and smooth adjustments to reactive and crisis-ridden patterns of change. Even processes of radical sectoral change continue over longer periods of mismatch 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numerous and mostly gradual organizational, structural and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s.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以第三方支付、P2P网络贷款、众筹融资、电商小贷、网络理财超市等互联网金融业态成为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整体经济战略实施的重要产业载体。在市场变革、技术进步、制度调整和组织创新四力驱动理论框架下,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与发展路径进行解析,总结了典型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结构与特征,指明了移动化、电商化、自金融将成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发展方向,并提出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4.
肖慈方 《软科学》2002,16(2):19-22
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开发的首要任务是要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矫正制度”,力求避免长期在旧的制度框架下运行市场经济。我国加入WTO的实质是使经济体制逐步与国际经济体系接轨,最终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同WTO的制度相比,西部欠发达地区还存在不少制度缺陷,必须加快制度创新。应以深化国企改革与调整所有制结构为制度创新的突破口,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力争在加入WTO后的过渡期内,基本形成有利于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15.
康瑾  陈凯华 《科研管理》2021,42(4):1-10
数字化时代,数据作为新的要素进入到创新发展经济体系中,改变了原有的要素构成和主体关系,急需健全数字化背景下创新发展经济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本文提出数字创新发展经济体系的概念及其分析框架,并从“围绕数字自身创新发展形成的经济体系(Ⅰ型)”和“创新发展经济体系的数字化(Ⅱ型)”两个相互融合增值的体系出发,来界定和理解数字创新发展经济体系的内涵。本文认为,在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不断升级突破、知识生产方式不断优化、创新要素关系不断增强、创新主体边界不断扩大、制度和条件不断完善为数字创新发展经济体系的演化提供了动力支撑。最后,本文在数字化背景下拓展了熊彼特的创新发展经济理论,指出数字创新发展经济体系通过投入创新数字化、产品创新数字化、工艺创新数字化、市场创新数字化、组织创新数字化等五类渠道实现价值增值。  相似文献   

16.
苏依依 《科研管理》2015,36(7):86-95
本文吸收组织生态学、组织学习理论和演化理论中关于年龄依赖性的观点,探究了组织年龄对金融创新的影响;更进一步地,以国家制度文化的视角,考察组织年龄在不同国家情境下的作用形态。本文的实证分析基于全球100多家期货交易所2000~2010年间的面板数据。结果表明,组织年龄与金融创新呈现U型关系;这种非线性关系在低经济管制、高不确定性规避的国家中更为显著。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促进我国金融机构发展,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杨阳  李二玲 《资源科学》2021,43(1):69-81
当今世界农业发展呈现绿色化和集群化趋势。发展绿色农业产业集群是将二者结合实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相关理论,构建了绿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的分析框架,并以中国典型绿色农业集群——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为例,从绿色网络形成和组织视角出发,实证分析了绿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和条件。研究发现:①微观主体层面,各类农业主体在绿色创新和环境规制作用下进行绿色化转型,形成了绿色生产性主体、绿色经营性主体、绿色服务性主体以及绿色规范性主体;②中观网络层面,绿色主体在知识溢出和专业化分工作用下进行结网互联,形成了绿色组织网络;③宏观环境层面,在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推力,与环境规制的约束力以及支持性政策和中介服务的拉力作用下,形成了绿色发展环境;④绿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是绿色创新和环境规制在价值链网络中的流动和协同,即规范性的绿色发展环境和标准化的农业生产技术促使集群内主体的绿色化转型,进而在外部经济效应下以绿色主体专业化分工组织出的绿色网络形成绿色农业产业集群。绿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是集群内全产业链的绿色化,是绿色创新和环境规制对3个层面中每个环节、每个行为、每个主体的绿色化和协同。  相似文献   

18.
基于企业长期核心能力视角,从研发实体层面研究组织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及机理。通过对中国东阿阿胶和日本山九株式会社的双案例研究,发现组织核心能力包括能力支点和能力外围两个层次,这使得组织内部往往同时存在多种创新模式;而组织对不同创新模式的选择正是其核心能力间动态转化的外围表现:封闭式创新、开放式创新分别在能力支点、能力外围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更进一步,开放式创新的深度创新、广度创新模式分别适应于较高进入门槛的"专有能力外围"和低进入门槛的"群聚能力外围"。相比于现有的侧重于组织战略和决策分析的创新理论,该基于核心能力层次的创新框架能从较微观层面打开创新模式选择"黑箱",更深入的解释组织的创新行为。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不是只强调技术创新就是只强调制度创新的重要性,而本文认为经济增长必须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匹配才能实现。为了阐明这个观点,本文首先对索洛1957年和诺斯1968年的论文进行了重新解释,批评了早先从这两篇论文中得出的技术决定论和制度决定论观点;然后在综合前人工作的基本上提出了一个关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匹配机制的一般性理论框架;最后运用这个理论框架分析了两个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