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王燕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10):1048-1053
【目的】 比较研究“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影响力提升计划”)对其第一批资助的SCI收录期刊国际影响力水平的提升效果。【方法】 依据Web of Science《期刊引证报告》和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2013年和2016年数据,对2013年11月被“影响力提升计划”资助的非新创办的SCI收录期刊和未受资助的SCI收录期刊进行对照研究。比较其总被引频次(Total Cites,TC)、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国际影响力指数(Clout Index,CI)、平均期刊影响因子百分位(Average Journal Impact Factor Percentile,AJIFP)的变化及分区提升率。【结果】 受资助期刊和未受资助期刊TC、IF、篇均被引频次、即年指标、标准化特征因子、CI、国际他引TC和国际他引IF均显著提升(P<0.05),且受资助期刊被资助后AJIFP同样提升显著(P<0.05)。除即年指标和标准化特征因子的增幅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受资助期刊上述指标的增幅及分区提升率均显著高于未受资助期刊(P<0.05)。不同资助额度的受资助期刊间影响力指标的提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资助期刊在资助前后可被引文献数增加并不显著(P>0.05),降低幅度超过10%的期刊共6种(14.6%)。但未受资助期刊可被引文献量降低幅度超过10%的期刊占35.8%。【结论】 “影响力提升计划”1期资助效果显著。大部分受资助期刊影响力指标提升显著,但个别期刊影响力指标不升反降。受资助期刊的可被引文献量增加并不明显,有些期刊可被引文献量下降明显。不同资助额度对期刊影响力指标的提升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生物医学期刊分卷及分期情况的调查和建议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668种国内生物医学期刊和262种国外生物医学期刊的分期、分卷及页数设置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国内生物医学期刊分卷比较单一,均为一年一卷,出版周期均为规则刊期;而国外期刊分卷及分期均比较灵活,有不少期刊一年分为多卷,部分国外期刊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为不规则刊期。国内与国外生物医学期刊每年平均期数分别为9.20±5.70和8.45±5.74(t=1.818,P=0.069),国内期刊略多于国外期刊,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国内外期刊每年平均页数分别为879.82±770.99和915.56±794.87(t=0.622,P=0.534),国外期刊略多于国内期刊,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国内外期刊每年卷数差异显著(1.00±0.00和1.25±0.81,t=4.934,P=0.000)。1年分为2卷和2卷以上的国外生物医学期刊36种,总卷数为101,总页数为48092,平均每卷为476.2页。讨论了期刊分卷的意义,对国内生物医学期刊的分卷和分期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SCI收录期刊主要文献计量学指标国际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我国SCI收录期刊的主要文献计量学指标整体水平在国际上排名,为正确认识我国SCI收录期刊的情况提供一定参考。【方法】 把我国(不含台湾省SCI收录期刊)与G7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和新兴国家(韩国、印度和俄罗斯)2013年SCI收录期刊主要文献计量学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2013年我国SCI收录期刊数(162种)位居11个国家中第6位,刊均被引频次位居第8位;我国SCI收录期刊刊均论文数相对较多、自引率相对较高、特征因子和论文影响分值较低;论著篇均引文数位居第7位,而综述篇均引文数位居第4位。【结论】我国SCI收录期刊为进一步提高国际影响力和希望加入SCI期刊可从以下方面努力:期刊出版语言改为英语、减少期刊年均论文数、稿源丰富期刊可缩短出版周期或提高论文录用标准、严格控制期刊自引数量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目前中国SCI期刊总体表现以及与国外出版平台的合作情况,为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平台建设,以及国外出版商的挑选提供参考。【方法】以同时被SCI和《中科院期刊分区表》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为数据源,对比分析相关学科期刊,以及不同出版平台的SCI期刊的表现。【结果】总体上,中国大部分SCI期刊的影响因子及发文量较低,其中,与国际出版平台合作的SCI期刊表现相对更好,国内期刊平台建设相对较弱,不少出版社开始由"借船出海"转向"造船出海",着力打造自己的国际出版平台。【结论】中国SCI期刊实力总体偏弱且学科覆盖度不高,借船出海仍是目前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力较为有效的方式,而打造我国自己的国际出版平台的需求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目前中国SCI期刊总体表现以及与国外出版平台的合作情况,为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平台建设,以及国外出版商的挑选提供参考。【方法】以同时被SCI和《中科院期刊分区表》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为数据源,对比分析相关学科期刊,以及不同出版平台的SCI期刊的表现。【结果】总体上,中国大部分SCI期刊的影响因子及发文量较低,其中,与国际出版平台合作的SCI期刊表现相对更好,国内期刊平台建设相对较弱,不少出版社开始由"借船出海"转向"造船出海",着力打造自己的国际出版平台。【结论】中国SCI期刊实力总体偏弱且学科覆盖度不高,借船出海仍是目前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力较为有效的方式,而打造我国自己的国际出版平台的需求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我国SCI收录期刊整体和不同分区被引半衰期的国际对比情况。【方法】 将我国(不含台湾地区)SCI收录期刊与G7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和新兴国家代表韩国、印度、俄罗斯SCI收录期刊被引半衰期整体及各分区(Q1~Q4)进行对比,并采用Spearman 对11个国家被引半衰期与其他文献计量学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我国SCI收录期刊被引半衰期不管是整体水平还是位居不同分区(Q1~Q4),均低于除韩国外的其他国家。除俄罗斯外,其他10个国家SCI收录期刊的被引半衰期与引用半衰期均具有相关性(均为P<0.05),被引半衰期与其他指标部分有相关性。【结论】 我国SCI收录期刊同仁要正确认识期刊被引半衰期的国际现状,调整下一步工作策略,如将出版语言改为英文、多发表国内外有创新性的论文、加入国内外大型数据库、开发并定向推送数字化产品等,促进我国SCI收录期刊质量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7.
入选PubMed数据库对提升医学期刊国际影响力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入选PubMed数据库对提升我国医学期刊国际影响力的作用,分析加快医学期刊国际化的途径和策略。[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文献计量法,以2011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6种入选PubMed数据库和6种未入选PubMed数据库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以《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和SC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利用SPSS20.0分别对期刊的国内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和期刊在SCI数据库的被引频次做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结果]入选PubMed的期刊在SCI数据库中的被引频次显著高于未入选PubMed的期刊(P<0.05),而两组期刊的国内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入选PubMed数据库对提升医学期刊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加快医学期刊的国际化除加入SCI外还可考虑加入PubMed数据库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我国SCI收录期刊影响因子相关自被引率(SCR-IF)的状况,进一步解读自引在影响因子中的作用,以利于我国办刊人掌握期刊的发展方向。【方法】 以2015年版SCI收录期刊为研究对象,计算中国和G7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有代表性的新兴国家(韩国、印度、俄罗斯)期刊自被引率(SCR),同时计算各刊的SCR-IF、非影响因子相关自被引率(SCR-NIF)及二者比值K,对各国期刊的SCR-IF、SCR-NIF、SCR、K值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各国期刊SCR-IF的均值均大于SCR-NIF和SCR,K的中位值为1.502~1.889;我国SCI收录期刊的SCR-IF、SCR-NIF均小于韩国和俄罗斯,但高于其他8个国家;我国SCI收录期刊中,SCR-IF为0的期刊占比为3.28%,小于各国均值6.21%;我国K>2.0的期刊占比为34.97%,小于各国均值37.19%。【结论】 SCR-IF较SCR更能准确反映期刊自引对影响因子的实际作用。我国SCI收录期刊SCR-IF相对较高,但仍有部分期刊的自引对影响因子没有任何作用,且我国SCI收录期刊的自引较少有人为操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考察顶级期刊的影响力,总结顶级期刊高网络参与度论文的特征,为我国科技期刊评价和科学传播提供借鉴。【方法】 以Nature 2016年高网络参与度论文为分析对象,选取Scopus、Altmetric.com进行文献被引频次及Altmetrics指标采集,对高网络参与度论文作者、学科、收录引用文献类型、Nature的IF和CiteScore、Altmetrics指标的覆盖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Nature高网络参与度论文的合著率达52%;各学科分布相对均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占19%;Scopus对Nature的论文选择性收录,仅从本研究来看,News的收录仅占28.97%;Nature同年度CiteScore比IF数值低;Blog、Facebook、Tweeter、Google+、Reddit、Mendeley、news story覆盖率较高,可用于探讨顶级科研成果在网络上的关注程度及其传播规律。【结论】 Nature与国际在线发布平台合作服务的新型出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高网络参与度论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z指数在期刊评价中的效果。【方法】 以SSCI收录的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期刊为例,计算分析了目标数据的总发文数量、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一致性指标η、h 指数、p指数和z指数,实证研究了z指数应用于期刊影响力的评价效果。【结果】 z指数相较于h指数以及p指数更加适合于综合评估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质量因素、数量因素和被引分布情况。【结论】 利用z指数评价期刊有助于激励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z指数具有较好的灵敏性和区分度。但z指数在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中存在不能区分施引文献影响力大小等缺陷。  相似文献   

11.
对电子出版物在图书馆位置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石倩 《情报科学》2001,19(5):482-484
电子出版物给图书馆工作带来巨大影响,本文基于对电子出版物基本概念的阐述,及与传统出版物的比较分析,就电子出版物在图书馆总的位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对如何有效使用电子出版物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王园 《情报科学》2005,23(3):450-453
作者对网络出版的界定、形式、优势、问题和影响等各方面进行了描述,比较和预测,试图对其做一初步且全面的概述性分析,并着重在网络出版成本及其影响、网络出版版权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我国电子出版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匡文波 《情报科学》1998,16(3):264-267
本文首先肯定了我国电子出版业发展的成就,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大联合是加快发展我国电子出版业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5.
电子出版物的价格影响因素及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峥 《情报科学》2003,21(9):1002-1005
从信息商品的价格影响因素出发,分析电子出版物的销售政策和价格影响因素,指出现行价格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简要探讨了电子出版物的价格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中文学术论文出版后英文再出版的相关问题,为作者、中文期刊、英文期刊处理英文再出版问题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分析论文再次出版的含义和条件,强调首发期刊版权授权是再出版的关键问题,根据再出版主导者划分英文再出版的类型并分析它们的诉求。【结果】 针对再出版过程中遇到的版权处置、学术不端、经济利益、学术评价、稿源外流等问题,结合各自诉求分析英文再出版对作者、英文出版机构、中文出版机构等相关各方的影响。【结论】 作者应重视再出版的版权授权问题并对再出版英文期刊予以甄别,再出版英文期刊约稿邀请应如实详细说明期刊自身情况,以免带来版权纠纷等不必要的麻烦。  相似文献   

17.
机构知识库:再造学术出版消费流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学术出版流程,尤其是传统的学术期刊出版流程,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术思想的快速流动,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要求。机构知识库(IR)是近年发展起来的补充甚至取代传统学术出版的有效工具。本文从分析传统学术出版流程的弊病入手,构建了一个以机构知识库为核心的新型的学术出版流程,提出了几点在高校实施机构知识库的构想。  相似文献   

18.
我国电子出版物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电子出版物的现状,提出了我国电子出版物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发展我国电子出版物的几项策略与措施。  相似文献   

19.
网络出版相关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含晖 《现代情报》2010,30(4):155-157
网络出版是网络环境下出版的新模式。文章论述了网络出版的内涵和模式,并探讨了网络出版带来的新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参加第八届两岸期刊研讨会暨期刊展感受,思考在数字化与新媒体时代期刊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方法】 通过研讨交流、实地调研等方式,认识近些年期刊领域的发展变化与挑战。【结果】 在数字化新媒体环境下,两岸期刊近些年发展面临相同的处境、困惑与挑战,但数字化与新媒体也给期刊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结论】 期刊的发展需要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纸本出版、数字出版、新媒体出版等多种形式并重,通过立体化出版与传播,重构期刊出版与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