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珍贵历史记忆和重要情感纽带,也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影响力大、知识密集、人才集中的教育机构,理应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发展的主体,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及作用为切入点来分析、探究高校与非物质文化传承、传播、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是一个区域的文化瑰宝。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向前推进,文化生态的环境却在急剧恶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危的状态,作为传播文化信息的关键性社会机构,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结合本地实际,探讨了一些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因此传承下来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对文化进行了传承,更重要是成为了增进民族感情的基础。因此基于"非物质文化"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不仅具有学术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浅谈地方大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重阳 《科教文汇》2009,(14):18-18
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视,地方大学应发挥大学文化教育功能,更好地维护民族的文化命脉,保护和传承民族本土资源。本文从教育的角度研究地方大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地方大学保护与传承文化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个时代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定时代、环境下一个地区文化精神的产物。兰州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价值,对于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保持我市文化独特性与多样性,构建兰州文化圈,增强兰州文化实力,实现兰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满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萨满信仰在其民族文化建构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萨满服饰作为满族精神文化的载体,是满族萨满信仰的物化体现,呈现出独特的审美追求。它既体现历史传承又体现生活起居,对我们了解满族人民的意识观念和文化内涵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特殊配饰在祭神的萨满仪式中,萨满常常在身上穿戴披挂一些与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教育是一项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是培养职校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本文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满绣这门传统的民间工艺带入中职院校,让这一宝贵的民族工艺技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具有灿烂辉煌的文明和历史,文化保护一直是我国的重点工作内容,其中非物质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形式,其保护工作难度更大。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乡镇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需要得到重点保护,才能保全乡镇文化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促进我国历史文化繁荣发展。文章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镇保护与开发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意见,旨在进一步提高乡镇文化保护工作质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9.
我国戏曲文化具有这非常悠久的历史,能够展现出我国民族文化的魅力。而随着流行音乐的兴起和发展,戏曲文化不再是当下学生所喜爱的一种文化形式。对于汉调二黄来说,为了能够使汉调二黄能够很好的传承下去,汉调二黄必须融入到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才能够继续发扬我国戏曲文化的内涵。本文笔者通过分析汉调二黄的起源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作用来探讨汉调二黄融入到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陶海英 《科教文汇》2013,(17):197-19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历史认识的价值,是创建新文学、新艺术、新技术、新工艺的需要,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需要,重建社会秩序的需要。这些传统表现形式在传承中华文明,特别是传承中华道德文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五千年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呈现的是一个民族从历史走来的痕迹。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令人堪忧,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从我们视线中消失。本文围绕额尔古纳市俄罗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展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系列研究。  相似文献   

12.
袁军 《科技通报》2012,28(10):150-152
贵州省是我国的多民族省份之一.不同民族在历史的长河里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俗和文化.随着民族融合步伐的加快以及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许多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正处在濒临消忘的边缘.建立在数字信息技术之上的数字录音、录像技术;数字三维成像技术;数字图案媒体数据库及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开发提供了新的手段.对上述方法的研究与正确应用也必将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物建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积淀和传承载体,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研究古代社会的宝贵历史资料。文物建筑特殊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决定了其火灾不同于普通建筑火灾。保护好这笔宝贵遗产,弘扬民族文化,延续历史文脉,提升文物建筑火灾防控问题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职责和义务。文章分析了文物古建筑存在的消防安全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生命的密码,作为解决民族身份认同危机的重要途径,其在民族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省级的图书馆作为省内的文献信息中心,应该在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文化建设等方面做出贡献。本文就针对省级图书馆建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现状及对策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民族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之一,除汉族外,中国还是一个容纳了55个少数名族的多民族国家。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形成了鲜明的民族主义文化特色,各民族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统一精神。但随着时代信息的发展,加速了民族文化转型的脚步,迫使少数民族如蒙古族的语言和文字等一系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丧失,同时层出不穷的新文化也让各种文化的发展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6.
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文化的代表也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其处于濒危的状态,本文将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文化空间"的保护,探索摆手舞的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赵海泉 《大众科技》2016,(3):142-144
彩调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广西优秀戏曲,曾经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但由于市场化的冲击,其传承和发展陷入了困境。"互联网+"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同时对传统行业的产品、市场、用户进行深度整合并重构传统商业形态和业态。在"互联网+"时代探索彩调传承与发展的新出路,构建"互联网+彩调"的新型传承与发展模式对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审美、科学、伦理、经济价值,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地区高校的责任和义务。利用民族地区高校具有丰富的民族文献资源、稳定的学生群体、现代化的先进设备、科学的技术手段和优秀的高级人才优势,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保存、延续和发展,应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现行知识产权法,形成立体交叉保护态势,最大程度满足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体、团体、个人或国家获得精神利益和经济利益,从而避免因其他主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肆意进行商业化或其他方面的利用,损害到国家、民族与人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20.
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的到来,让国人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而这种新鲜的感觉很快被一种沉重的危机感所侵吞。对于中华民族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来说,对本土文化的护卫意识在很多地方几乎是空白。更为主要的是,在一些地方,文化流失的过程,却恰恰是以文明和进步的正当之名完成的,这是十分可悲的。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中,在我国加入WTO以后的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的城乡改适的过程中,我国文化传统根基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场挑战不啻于一场毁灭性的浩劫:许多优秀遗产有的淡出历史舞台,有的已经被破坏得面目全非,有的奄奄一息,苟延残喘。如果一个号称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连自己文化都保护不了,我们的民族终将会因为失去文化的维系和承载而显得肤浅不堪,甚至失去与世界对话的勇气和自信。我国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亟须引起国人上下的反省与反思。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创造了无数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以文物、典籍等为代表的物质形态为主的有形文化遗产便以千万件计。也许是由于这些目不暇接的“有形”文化遗产更容易吸引民众的眼球、占据民众的头脑,因此,人们往往忽略了主要通过“心传口授”的方式传承下来,以口头传颂、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等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殊不知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无形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同样是确认一个民族文化身份强有力的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断或失传,无异于丧失自己民族的文化特性,也就无异于丧失了自己的民族,这当然是一个民族最大的遗憾和悲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