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声音     
正电池系统的结构创新辅以电池单体材料的改进,成为近年来中国动力电池技术创新的鲜明特征。在技术创新驱动下,车载电池包的总能量和相应的续航里程在不断提升,正在向千公里续航里程迈进。虽然千公里续航并不是追求的主要目标,但电动汽车的能量需求肯定还是要上升的——如冬天低温续航里程缩水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能量问题。总体看,中国电动车环境适应性技术需求迫切。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20,(11)
阐述了电动汽车用锂动力电池的工作过程,结合三元锂电池安全性能试验中过充、针刺等试验结果现象,分析单体电池破坏的内在原因,从三元锂电池使用的材料、单体电池的结构等方面论述提高三元锂电池的安全性能的措施,以期在提高三元锂电池安全性能方面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仅靠一组镍氢电池驱动,一台试运行的混合动力公交车两年内跑了10万公里。湖南神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镍氢动力电池项目,日前通过科技部863计划能源技术领域专家组鉴定。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工作状态下的电动汽车中成组电池的单体电池检测进行探究,对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结构以及电动汽车电池组的电气性能要求、电池组中单体电池检测的特性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加剧,在行驶过程中几乎不会产生任何污染的电动汽车得到大力发展,作为电动汽车驱动能源的电池的性能决定着电动汽车的整体性能。由于需要对单体电池进行串并联组成电池包为电动汽车提供能量,实际上,即使是新生产的电池,其性能和实际的可用容量也会存在差异,因此保持串联电池组内单体电池的一致性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对各单体电池进行均衡,通过设计均衡电路和实施控制策略使单体电池间的差异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提高系统的整体  相似文献   

6.
浅析动力电池的充放电及容量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力电池是电动汽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动力电池供电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电动汽车是否正常可靠运行.而如何对电池进行充放电和剩余容量进行检测直接关系到电池的正常使用和寿命.文章介绍了动力电池常用的充放电及剩余容量检测的方法和意义,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生态环保理念的逐步深入与社和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优化,电动汽车本身的环保特性已经使其成为汽车领域发展的主流趋势,而锂电池管理系统作为电动汽车内部的核心构成,是车载动力电池与电动汽车连接的关键纽带。保证电池管理系统的安全运行是电动汽车安全行驶的关键。本文以某品牌电动汽车为例,分析从电动电池与电池组故障视角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存在的故障,并且提出故障诊断解决思路,以此推动电动汽车电池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电动汽车得以快速发展,作为电动汽车关键和核心部件之一的电池,无疑成为广大投资机构和企业关注的焦点。而在动力电池蓬勃发展的背后,却有着这样一些人,在全心经营着一份服务于广大民众的环保事业——电池回收事业。  相似文献   

9.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精细化梯次利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本文设计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方案,建立了具有共识机制的电池全生命周期信息存储链。梯次利用场景包括电动汽车服役场景、能源互联网储能场景、废弃电池提炼等多级场景。该方案实现了去中心化、提高了数据安全和经济性,显著降低了梯级间的交易成本和检测成本,增加了电池的剩余价值。模拟测算结果表明,该方案可显著提高动力电池利用率,预估我国2030年电动汽车1亿辆保有量,约产生3879亿经济效益,相比目前两种梯次利用方案的2313亿、1351亿,增值约147.7%,53.4%。  相似文献   

10.
《内江科技》2019,(11):32-33
针对动力电池寿命不稳定的问题,本文主要基于工信部出台的电动汽车锂电池行业标准,通过路试的方法采集观致汽车在多种工况下的有效实验数据。最后对不同的工况下的数据进行对比,推算出动力电池充放电次数。研究结果表明,采取反复道路测试并结合相关理论算法的方式,预测动力电池寿命的准确性相对于纯理论算法更高。随着汽车保有量的逐年增加,对石油资源的需求量愈来愈大。人们渴望使用新能源车代替燃油车,因此电动汽车成为了首选方案。各大厂商旗下纯电动车虽然配备了电池管理系统,但是由于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寿命存在不稳定性,因此对于动力电池容量的研究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世界上已见报道的圆柱形单体锂离子电池最大容量为100安培小时,而天津大学研制的电池"巨无霸"单体容量达400安培小时,目前已经通过中试,成功投入小批量生产.  相似文献   

12.
《大众科技》2010,(9):7-8
日本JFE工程技术股份公司开发成功仅用3分钟就可以向电动汽车电池充电达50%、5分钟可充电70%的超快速充电设备。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世界上已见报道的圆柱形单体锂离子电池最大容量为100安培小时,而天津大学研制的电池“巨无霸”单体容量达400安培小时,目前已经通过中试,成功投入小批量生产。  相似文献   

14.
《发明与创新》2005,(10):F0002-F0002
湖南神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大功率和超大功率镍氢动力电池”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的高科技企业。公司的研发基地湖南省动力化学电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国内首个配备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动力电池及其材料”评价/测试系统的机构.可对各种动力电池及其材料进行科学全面的测试和评价,是国内权威的动力电池及其材料的评价和咨询服务提供商。  相似文献   

15.
锂电池具有无记忆效应、比能量高、循环使用次数高、体积小、重量轻的优点,是电动摩托车、轻型电动汽车及混合动力汽车等应用领域的首选电池类型。然而,由于生产工艺、材质等的细微差异、不同生产批次等原因,单体电池的电气性能发生差异是必然结果。这些差异在多节电池串联的应用场合不仅会使串联电池组的容量变小,甚至还可能造成严重的过充电、过放电等安全隐患,严重失衡时可能会造成单体电池内部出现热点,这是非常危险的。其次,串联电池的失衡会大大缩短单次充电后的使用时间,以三节串联的失衡电池组为例,假定充电时A电池剩余80%容量,B电池剩余40%容量,C电池剩余60%容量;当A电池充满100%时,B电池容量刚提升到60%,C电池容量为80%,此时停止充电将造成B电池和C电池尚未充满电的现象;反之,该串联电池组用于放电操作时,由于下限电压保护的钳制,当B电池放电至0%容量时,A电池尚存有40%容量,C电池存有20%容量,出现电池A和电池尚未放完电现象,大大降低了串联电池组的能量利用率。由此可见,凡使用串联形式的锂动力电池(或任何其它类型电池)、以及大容量超级电容为动力或辅助动力的场合,在电能的补充或电能释放过程中,对串联储能组件中的任一单体储能器件实行独立均衡控制是极其必要的,也是纯电动力及混合动力汽车应用领域必须解决的主要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新能源汽车重点研发的专项中,动力电池作为一个方向,大概占到了25%,在六个方面对动力电池研发进行支持。第一,新材料新体系;第二,高比能锂电池;第三,高功率长寿命电池;第四,动力电池系统;第五,高比能二次电池;第六,测试评估。破解电动汽车不方便、不经济、不安全的根本出路,是提高动力电池的技术水平,动力电池需要有新的突破。2016年6月30日,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正式成立,我国将整合国内很多机构和企业,以国家队力量来开  相似文献   

17.
正大家都知道,现在使用的电池,无论是手机电池还是普通电池,其寿命都会随着使用时间而越来越短。那么,未来会不会出现能阻止电池老化的技术?目前,可充电的锂离子电池阳极主要是利用合成石墨制造而成的,由于合成石墨提炼步骤繁琐冗长,制备工艺还会对环境造成伤害,所以其成本很高。专家预测,到2020年,预计需要90万吨的石墨阳极才能满足600万辆的电动汽车的使用。因此,寻找环保的电池能源材料就很有必要了。  相似文献   

18.
陈方国  赵志伟 《科技风》2012,(17):43-44,51
电动汽车已经成为绿色车辆最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但是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问题依然是储能电池和应用技术.研究电池管理技术及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一种能够较为准确估算 SOC 的锂电池管理系统,重点介绍了该系统的 SOC 估算方法.该系统已经应用于一种大容量磷酸铁锂动力电池驱动的电动汽车上.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对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要求的提高,动力电池的研究变得尤其重要。基于动力电池产业链,通过专利视角分析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从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链上游中的关键材料出发,对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正负极材料、隔膜及电解液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发展正极材料是大幅度提升动力电池比能量的首选,其将朝着高电压、高容量的方向发展;发展硅基负极材料成为行业共识。接着结合动力电池产业链中下游的关键技术,对动力电池匹配与优化、电池制造工艺及电池回收与梯级利用给出了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锂离子电池具有高重量比能量的突出优点,但至今尚未得到电动汽车市场认可。除了价格高和安全性隐患是锂离子动力电池众所周知的上市阻力外,还有高内阻、低温时容量快速下降、耐过充电和过放电能力差。这些因素使电动车起动性能差、行程没有预期的长、运行时温升高,并且电池组使用寿命大幅度缩短。对锂离子动力电池要尽可能实事求是地评价它的优点和缺点,同时要加强基础研究,开发新的电极材料,使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性能满足市场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