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软科学》2015,(11):45-49
城镇化与就业之间并非简单的相关关系或者线性关系,而是随着服务业的发展表现出阶段性变化。我国31个省市的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我国城镇化与就业的关系存在显著的"三门槛效应";我国整体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大部分省市仍未跨过第二门槛;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均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需要采取差异化战略促进就业。  相似文献   

2.
面对当前中国沉重的就业压力,流行的观点认为,发展服务业能够扩大就业。这一观点得到大多数学者和政府决策部门的认同,其遵循的逻辑基本上都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就业比重越来越大,也就是说,服务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3.
金雪军  毛捷 《科学学研究》2007,25(Z2):310-319
现代知识服务业是我国发展知识经济与缓解就业压力的一个核心产业。通过综合使用最小二乘法和面板数据方法,并控制影响知识服务业发展的城市化水平,对知识服务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做了经验研究。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与已有文献的结论有所不同,知识服务业虽然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部分社会效益,但其与社会就业之间的关系并不和谐,原因在于知识服务业的产出未能促进就业的增长和失业状况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随着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日益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最主要部门。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来考察人口规模、经济增长水平、城市化水平、工业化水平、技术创新水平、服务业投资水平、平均工资水平和开放经济水平这8项指标对浙江省服务业就业的影响程度。用Matlab软件计算各影响因素的关联度,画出关联系数序列图,并给出了运算和绘图代码。运算结果显示,投资水平对促进浙江省服务业就业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城市化水平,而技术创新水平对浙江省服务业就业的影响最小。结合浙江省实际情况分析原因,进而提出关于促进浙江省服务业就业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余飒 《科技与管理》2003,5(2):116-118
中国的失业率日益上升且实际失业率比名义失业率要高得多,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总量性,经济性,体制性等客观原因,也有观念性等主观原因。建议解决失业问题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特点要注意在发展经济,调整经济,完善失业保障制度,培育劳动力市场,加强对失业者的技术培训和转变失业者的就业观念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黄石市服务业呈现出如下特点:服务业经济总量不断增加;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市场水平、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在解决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黄石市服务业发展也存在着几个问题:服务业的总量不足,比重低;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服务业结构不合理;城市化水平低,制约了黄石市服务业的发展;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不高,竞争力不足。在分析了黄石市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十五”期间高技术产业化专项企业调查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政府推动高技术产业化专项投资的就业效应.研究发现:政府专项投资显著增加了高技术企业就业总量,也显著增加了研发人数和研发人员中高学历的人数,并且同政府资助大企业相比,政府资助中小企业的就业创造效应(无论在就业水平值还是增长率方面)更大;专项投资并没有改善各类高技术企业的就业结构(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的比重和研发人员中高学历人员的比重).研究还发现,相对于国有企业而言,非国有企业就业增长更加迅速,就业人员中的研发人员的比重降幅更小.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技术产业政府专项投资具有明显的就业创造效应,政府应鼓励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进入规模较小的非国有企业,优化就业结构.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峰 《科学与管理》2006,26(6):24-26
本文以中国1979-2005年的每年GDP总数、GDP增长率、总就业量及其增长率为分析指标,分别从总量、就业弹性、增长率等不同的角度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利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从总量指标上对经济增长对就业能力的拉动力进行了量化,考虑了两者在增长率上存在着不一致性的问题,得出了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步伐存在不协调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针对国内大学生就业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指出了国内研究中存在研究总量相对较少、缺乏深度和系统性研究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服务外包发展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领域逐步拓宽,为我国服务业就业市场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国际服务外包从1980年代早期开始在美国发展,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从服务外包的发包国角度就服务外包对就业的影响进行分析;国内相关研究主要从服务外包的承接国角度分析服务外包对就业影响。在我国目前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规模及服务业发展情况的了解基础上,从就业数量、就业结构及就业质量多个角度分析国际服务外包对我国服务业就业的影响,并提出相关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1.
失业劳动力保留工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使用重庆市3000名失业人口入户调查数据,分析失业者自然特征、社会特征和政策因素对失业人员保留工资的影响。发现:失业人员保留工资主要决定于失业人员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特征,受失业保障、政府提供职业培训、优惠政策等政策因素影响在OCS估计中不显著,而在GCS估计中对保留工资有显著的负影响(这种负的影响实际上将提高劳动力就业概率)。这也说明当前的就业促进政策不仅没有鼓励劳动者懒惰,而且对促进就业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孙楚仁  李丹  陈瑾 《科研管理》2021,42(7):100-107
    贸易自由化与就业是国际贸易的核心问题,然而对贸易自由化如何影响企业雇佣技能结构的研究却很少。本文基于世界银行对中东欧和中亚地区26个国家营商环境调查的企业水平数据,考察了贸易自由化对企业雇佣技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贸易自由化会促使企业雇佣更高比例的高技能劳动力,其影响机制主要是贸易自由化会加剧市场竞争和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加强了企业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本文结论意味着贸易自由化促进了企业雇佣技能结构改善,提高了劳动力市场的配置效率,进而间接给出了贸易自由化导致国民福利改进的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毕雪昊  杨亚琼  邹伟 《资源科学》2022,44(12):2540-2551
耕地利用效率提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素前提,社会化服务被认为是弥补由劳动力非农转移引起的耕地利用劳动短缺的有效手段。在耕地利用日渐面临劳动约束的压力之下,基于非农就业与社会化服务发展趋势分析二者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江苏省344个水稻种植农户样本,通过DEA模型和T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非农就业、农户社会化服务购买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①非农就业对农户耕地利用效率提升有抑制作用,购买社会化服务可以提高效率,并减弱非农就业的负向影响;②购买社会化服务对农户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存在环节差异,其中,整地、育秧插秧、施肥等服务有利于效率提升,而其他环节的影响并不显著;③购买不同服务环节对农户耕地利用效率的调节效应不同,仅购买整地、病虫害防治和收割服务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劳动力替代、资本替代、技术替代等效应是农业社会化服务改善要素配置、促进耕地利用效率提升的具体表现。在畅通劳动力流动渠道、优化家庭劳动要素配置的同时要完善社会化服务市场,针对性激发不同服务环节技术要素活力,保障耕地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4.
技术进步对就业既有正效应又有负效应。山东省的具体协整分析显示技术进步对全行业就业总量在短期中有负影响,但在长期中通过误差项的修正对就业总量有正影响关系。对第二、第三产业则在长期中有负影响,在短期中二者没有动态调整关系。山东省工业化进程需要不断地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不能由于国外的先进技术的适用条件与本地资源禀赋条件有一定的差异就排斥,实证显示在长期中随着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的转移的影响全行业的就业量将会增加。同时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时要注重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15.
曾玲 《大众科技》2012,(6):297-299
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失业问题严重,呈现出诸多特点,如失业人口增加迅速、失业类型多样化、失业人员构成复杂等.解决我国失业问题必须多角度着眼,从扩大就业需求、健全劳动力市场、疏通就业渠道、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健全和落实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元化转移几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总结出解决我国现阶段失业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锐减及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中国亟需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与转变经营方式,以释放更多农村劳动力。作为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推进的可持续农业经营方式,休耕是否有助于促进劳动力非农转移就业,已成为亟待解答的现实问题。为此,本文基于中国西北休耕试点区1240户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综合运用多变量Probit、SUR回归、Heckman两步法以及工具变量法等方法,从就业决策、就业选择、就业强度以及就业收入4个方面,较全面系统地检验了休耕对农户非农就业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影响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①总体上,休耕能提高农户非农就业的概率,但作用空间十分有限,且主要使农户倾向于选择非农经营;休耕对农户非农就业强度的影响主要是提高了其非农就业时间,而非就业人数,农户外地务工人数之所以增加只是休耕促使其家庭内部劳动力由本地务工转向外地务工的结果;休耕有利于增加农户非农总收入、外地务工收入和非农经营收入,这主要通过提高相应的非农就业时间来实现。②异质性分析表明,休耕参与程度对农户非农就业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只有将耕地全部参与休耕才能显著提高农户非农就业概率,只有将家庭绝大多数耕地参与休耕才能显著提高农户非农就业强度和收入;休耕有利于纯农户与I兼农户非农就业并增加非农收入,对II兼业农户无促进效果;休耕显著提高了劳动力高年龄组农户非农就业强度与收入,对劳动力低年龄组无影响,且劳动力高教育组农户非农就业效果明显高于低教育组。本文不仅有助于填补已有文献的不足,对完善休耕政策以推动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就业也具有一定的经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基于CFPS2016—2018年平衡面板数据,考察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劳动力高质量就业的影响,并进行稳健性检验和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第一,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劳动力向高端服务业转移,有利于实现高质量就业。第二,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劳动力从事金融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可能性,对劳动力是否从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无显著影响。第三,个体异质性分析表明,相比男性,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未婚、城市户籍和高学历的女性劳动力从事高端服务业具有更强地促进作用。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低龄劳动力从事高端服务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不同技能劳动力从事高端服务业的作用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高技能劳动力、中技能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为促进劳动力更高质量就业,应稳步发展5G、大数据技术、工业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完善就业服务政策,开展个性化就业帮扶工作。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引导剩余劳动力向新兴服务业转移。劳动力个体应提升综合素质,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不断增强高端服务业就业优势。  相似文献   

18.
张天泽  苏尔然 《科教文汇》2014,(27):171-173
在企业化运营的社会改革力推动下,高校后勤实体与其所属人员(主要是非编制人员)之间的法律关系主要是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即出现高校后勤劳动用工契约化。但是,高校后勤各类人员当前法律适用不一致,新旧交替,改革推动表面化,并出现诸多法律问题。为解决此类问题,高校后勤应以法治化用工为核心,重构规章制度,优化运营体制,切实把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与维护自身的权利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果与社会效应的统一,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19.
周经  刘厚俊 《软科学》2011,(10):51-55
基于美国劳动力就业市场视角探讨外包、就业和贸易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将外包现象纳入标准的H-0模型,分析了国际外包的理论基础,其次运用计量的方法实证验证了中美外包规模与美国就业市场的关系。结论是:基于H-O理论的外包模型考虑的是外包对低技术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从短期来看,把附加值低的工序和服务外包给中国会对美国国内一部分低技术劳动力产生一定的冲击,但从长期看,对国内的就业是有利的。同时实证结果也证实了外包并不是导致美国劳动力市场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中国未来承接国际外包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产业结构和结业结构之间的演变机制进行研究,沿引传统的理论思路,建立了产业结构和结业结构作用机制模型和实证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从理论上,产业结构和结业结构因劳动力的转移而变化,但是实际我国各产业的劳动力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用机制不明显,产业结构和结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不紧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