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究三大经济圈绿色技术创新发展水平,厘清各区域创新效率演化脉络,选取2009—2018年三大经济圈内部城市数据,基于SBM-Undesirable模型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测算;在验证空间相关性存在的基础上,利用考虑空间效应的收敛模型进行差异收敛趋势和影响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三大经济圈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波动上升,存在改进空间,区域发展不平衡,珠三角地区总体发展状况最佳;三大经济圈总体和各区域效率值均存在显著传统β收敛和空间β收敛;由于不同地区初始发展差异,影响效率收敛的因素不尽相同,需因地制宜推进绿色技术创新进程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使用两阶段DEA-Windows方法,基于2005—2012年中国28个省份的高技术产业的面板数据,对技术创新整体效率和两个子过程效率的变动趋势及区域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表明: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过程整体效率及两个子过程效率均有较大的改进空间;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整体效率(E_0)呈现缓慢上升趋势,技术研发效率(E_1)亦呈现上升趋势,技术转化效率(E_2)则呈现震荡状态;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过程效率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内部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3.
张钟方  侯立军 《预测》2023,(4):58-65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本文立足于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产业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衡量地区数字产业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并利用2003—202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和随机前沿方法,实证分析了数字产业化水平对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虽然各地区数字产业化水平均存在显著上升趋势,但多数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地区数字产业化水平有助于提升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效率,同时,企业规模、技术密集度和地区市场化程度在数字产业化与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关系间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3)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效率尽管有所提高,但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且地区间存在显著的β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4.
国家高新区是技术创新与经济转型的主要阵地,是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借鉴国家高新区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度2013—2018年中国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并使用收敛模型分析影响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第一,2013—2018年中国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上有所提高,但存在波动。第二,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区域间的差异和区域内部差异,中部地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总体水平及其内部差异都高于东、西部地区。第三,国家高新区等级越高,其高质量发展水平越高,内部差异越小。第四,全国与东、中、西部地区高新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不存在σ收敛。第五,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β绝对收敛与β条件收敛;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不存在β绝对收敛;分园区等级来看,不同等级的国家高新区都存在β绝对收敛与β条件收敛。  相似文献   

5.
通过Malmquist指数,计算我国省际间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并进行分解,发现全国有19个地区的TFP增长率显负值;43%的省市,其效率是由技术的进步来推动,67%的地区并没用形成规模效率。通过β收敛检验,发现我国省际间高技术产业并不存在经济收敛。通过Tobit模型,发现我国各地区高技术产业提高R&D内部支出资本存量增长率均能提高TFP增长率;全国43%的地区,提高R&D人员投入的增长率,平均而言不但不能提高TFP增长率,反而会降低TFP的增长率。  相似文献   

6.
《软科学》2015,(6):24-27
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从产业、时期和地区三个角度分析了2004~2011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异质性,并对其趋势进行了收敛性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TFP年均下降1.9%;受技术进步效率的影响较大,呈收敛趋势,收敛速度为年均17.3%,2008年以后,收敛速度加快;各细分产业TFP的趋势和原因有所不同,产业间存在σ收敛,产业内都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批发和零售业的收敛速度最快;多数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效率不高,差异较大;生产性服务业及其细分产业、东部与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TFP随着时间推移,将向各自的稳态水平趋同。  相似文献   

7.
尹伟华 《情报杂志》2012,31(5):94-98,127
根据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复杂性,将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分解为技术研发过程和技术转化过程,通过构建固定规模报酬的网络SBM模型对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较全面的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整体效率和两个子过程效率都较低,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技术转化过程并不是导致技术创新活动相对低下的主要原因;我国大部分地区表现为两过程效率的双重低效或一高一低;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呈现出明显的"阶梯分布"现象。  相似文献   

8.
纳入土地要素的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再估算及收敛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伟  赵新泉  居占杰 《资源科学》2014,36(10):2140-2148
虽然全要素生产率被视为狭义经济增长质量,但相关研究不仅长期忽略土地要素,而且研究视角多为数量、能源或环境等。为完整反映"质量"涵义,有必要将能源、环境和土地要素一并纳入到DEA-Malmquist模型。基于质量视角,本文测算了中国29个地区1996-2011年的质量Malmquist指数,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区域质量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差异和收敛性特征。研究表明:相对于传统视角,质量视角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显著降低,技术进步是其上升的主因,但技术效率有所下降。技术效率差异导致了各地区经济增长效率的差距;只有中部地区存在σ收敛;各地区均存在绝对β收敛,除西部外的其它地区均存在条件β收敛。  相似文献   

9.
张晓瑞 《情报科学》2019,37(12):128-133
【目的/意义】科技信息被高技术产业吸纳并进行有效转化的过程可以提升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并 将更加有力地推动区域创新水平。【方法/过程】为了深入了解高技术产业科技信息成果转化状况,采用超效率DEA 模型和收敛方法对2012-2017年我国28个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结论】效率测算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 在科技信息转化方面的整体创新效率较低,并且呈下降趋势;东、中、西部地区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高、中、低的阶梯 现象;各地区的自身发展不稳定,没有成熟的技术创新发展模式。收敛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科技信 息转化效率整体呈收敛趋势,但仍需要进一步协调地区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依据本论文测度的相关结论,提出 了高技术企业科技信息转化效率的相应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在数字技术与高技术制造业不断深度融合趋势下,数字经济已成为驱动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创新效率提升的重要动力。通过构建数字经济驱动下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利用Bootstrap-DEA模型对2009—2019年中国各省域高技术制造业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分析了中国高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区域差异、时空演变及其成因。研究发现,中国高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整体水平较低,且技术创新效率表现出明显的东、中、西部三大区域间差异。广东、浙江和江苏等东部地区省域的技术创新效率值较高,但面临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瓶颈;而甘肃、青海和内蒙古等中西部地区省域的技术创新效率值较低,但保持较高技术创新效率增速。在数字经济驱动下,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整体差距以及东、中、西三大地区间的创新效率差距均在逐年缩小。数字资本投入、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交易规模和企业数字化水平是高技术制造业创新水平提升的重要驱动因素。结合数字经济与高技术制造业创新融合发展实践,提出了数字经济驱动高技术制造业创新效率提升的具体策略。本文是对数字经济驱动下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有益探索,为开展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创新效率问题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