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美元加息对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基于此,首先介绍了美元加息背景,提出了美元加息货币政策的前提条件,接着论述了美元加息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多方面影响,包括国际投资、房地产市场、大宗原材料、人民币币值、国际收支以及金融市场等方面均产生较大影响,最后,提出了我国政府应对美元加息的货币选择政策,以减少和化解美元加息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次贷危机发生之后,美联储选择运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来挽救本国经济颓势。在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及美国处于世界经济主导者地位的现状下,这一政策的实施自然也会对其他国家经济产生影响。本文重点研究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的溢出效应,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出发,探究其成因与发展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在2023年6月中旬的议息会议上,美联储作出了本次不调整美元利率的决定,这是在连续一年多激进加息之后,美国联储当局在货币政策方面作出的一项具有调整方向意味的重大决策,其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人们有必要对此有所了解。美国是实行自由经济的国家,政府避免对经济活动进行直接干预。美联储也不是美国的政府机构,而是由美国一些最大的金融机构组建的民间组织,当然其领导人还是由美国政府任命的,  相似文献   

4.
美国政府从1995年开始倡导了“强势美元”的政策,对美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但是进入到21世纪以后,尤其2002年以来,美元汇率开始呈下跌之势,为了扭转美元近年的不断下跌势头,美国在利率方面进行了加息调整。美国经济政策(利率、汇率政策等变化)的调整,必然会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样,中国经济政策的变化,也必然会影响到中美贸易、资本流动等,因此弱势美元的政策及其调整无疑会对中国的汇率政策有着极大的影响。本文从美元调息的背景开始论述,然后重点从利率平价理论出发分析了美元利率政策特别是近期来美元13次连续加息对中国的汇率的机制及影响,最后谈到了我国应相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丹萌 《现代情报》2006,26(7):223-225
在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的当今世界,任何一国的货币政策都会受到其他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在维护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前提下,最大化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的关键,是要处理好我国货币政策与别国的货币政策的关系,也就是要利用国际协调来解决这个矛盾。本文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环境下,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对中国的货币政策在此环境下的运行效果进行了分析,提出只有加强与国际社会合作和协调才能使中国的货币政策的效用最大化的主张。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美国经济的强弱确实影响着世界的国际经济环境,美联储公布的利率一直是国际市场的基准利率,对国际金融市场有着重要影响。美国经济的动向会对世界的经济动向产生一定作用。美国经济经历了连续10年的高增长率,这是世界上都少见的。然而,任何事物都是遵循着规律发展变化的。在高增长率后,必须要有一个经济放慢的过程。经济增长呈周期性是一个经济规律。  相似文献   

7.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演变和升级,国际金融大海啸席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全球经济产生了严重而深远的影响。随着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经济的下滑、货币政策的改变及国际资金流向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已经通过进出口贸易、资本市场等多方面对我国的经济金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揭示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主要影响,有针对地提出了我国银行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资本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描述了货币政策如何借助于货币冲击来影响实际经济的变动及其实施影响所依赖的路径(传导渠道),它是货币政策有效运作的基础。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着重分析两种渠道: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但在金融市场日益发达的今天,资本市场对实际经济生活的影响不断增强,特别是股票收益、股票价格与实际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越来越深刻,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指标变化的反应变得相当灵敏。资本市场的规模和结构的不断变化影响着货币的供给和需求,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以及货币政策的工具,其发展变化影响着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9.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演变和升级,国际金融大海啸席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全球经济产生了严重而深远的影响.随着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经济的下滑、货币政策的改变及国际资金流向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已经通过进出口贸易、资本市场等多方面对我国的经济金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揭示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主要影响,有针对地提出了我国银行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实施关系到一国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行。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本文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出发,对影响货币政策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一些建议,以期达到维护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有效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联邦政府实施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技术政策,致力于扩大出口的贸易政策,有增有减的财政政策及温和的货币政策四个方面论述了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并指出,我国在经济转轨时期,经济运行也要选择总量控制、有增有减、结构优化的协调运行的经济政策体系,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美国亲专利政策与高科技产业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应对国际竞争力的下降和日本的威胁,美国自1980年开始实施"亲专利"政策,设立了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对美国专利商标局进行改革,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国际贸易政策的组成部分,扩大了专利的保护范围,推出了《拜杜法案》。美国亲专利政策与美国的法律体制相适合,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成功恢复了高科技产业的竞争力,对我国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金融市场已成为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专门研究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不均衡对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的影响,从理论上对货币政策传导的三种途径和对应的效应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我国的有效性欠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关于货币政策透明度利弊之间的分歧和争论;梳理了关于货币政策透明度对通货膨胀、经济增长、金融市场以及整体宏观市场影响的相关研究;对现有文献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5.
代宇 《科技创业月刊》2004,(12):152-153
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金融市场已成为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专门研究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不均衡对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的影响,从理论上对货币政策传导的三种途径和对应的效应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我国的有效性欠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经济高度全球化背景下,美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显著上升是否会影响中国技术创新?基于进出口贸易以及长期国际资本流动传导渠道,运用TVP-SV-FAVAR模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美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技术创新构成影响,且呈现时变性特征。自美国特朗普政府赢得大选以来,美国经济政策不确性上升对中国技术创新形成的抑制效应尤为显著。鉴于贸易与长期国际资本是国际先进知识技术向中国溢出的重要载体与传导渠道,进一步分析发现,新常态下,美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降低了中国进出口贸易规模以及长期国际资本向中国流入。  相似文献   

17.
当前人民币升值和80年代日元升值时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有其相似处:国内方面,经济快速增长,储蓄率高,资产价格波动过大,金融体制不完善;国外方面,贸易顺差的扩大带来贸易摩擦的加剧.货币升值压力加大.因此日本泡沫经济的经验对中国应对当前经济问题有借鉴意义.本文通过介绍日本在"广场协议"之后的经济走势和政策调整,运用此较分析方法阐述了当前中国经济和80年代日本经济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当前经济问题的建议.通过分析,总结日本方面的主要教训有:货币政策过度关注外部目标.日元升值过快,金融自由化过快.货币政策缺乏灵活性,政策调整失误.而我国可得到的启示:货币政策以实现国内目标为主,人民币缓慢升值,金融改革稳健进行,赁币政策有一定灵活性和弹性.  相似文献   

18.
2008年.美国次级房屋贷款危机对我国金融机构造成的损失尚难准确估计;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会产生影响.有可能加剧资产价格膨胀及金融市场大幅波动;对我国出口的负面影响将逐步显现,汇率制度会受到挑战.房地产市场风险将更加突出,境外投资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  相似文献   

19.
彭粲 《科技创业月刊》2009,22(12):23-24,26
作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之一,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已经对全球的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以及一些列连锁事件的分析对我国的金融市场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对美国和中国金融市场的监管及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转变动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由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既与科技自身发展的规律有关,也受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和制约,更是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内在要求。对这一变化的动因进行分析,有助于增强政策设计的系统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