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增加,我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综合性的土地整理工作,对耕地的保护及城市用地的合理化进行具体的规划,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土地整理项目规划中所主要对未来的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等方面进行统筹的安排和合理的规划。其中土地整理规划效益分析评价是土地整理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都具有十分显著的效应。文中对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指标的建立进行了分析,进一步对土地整理项目规划中效益分析评价的技术方法进行了阐述,并对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的效益分析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土地开发整理的概念、目的,确定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并结合土地开发整理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确定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寻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基础,从而提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3.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形成过程展开论述,系统介绍了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概念、原则,并总结了进行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现实意义。表明,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是适合子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和现有土地资源的利用水平的一项有利国策。  相似文献   

4.
土地整理的是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的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的制约或限制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要求。本文介绍了土地整理的内涵,重点探讨了适应于我国国情的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原则和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生态和高效率发展的目标指引下,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土地整理工程来开发土地资源,提升工农生产水平,优化国民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应该对土地整理工程中的测量工作要予以高度重视。本研究从土地整理工程测量工作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土地整理工程测量工作的意义,说明了土地整理工程测量工作的应用范围,强调了土地整理工程测量工作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提供了土地整理工程测量工作的重点环节。  相似文献   

6.
土地整理及土地整理项目的相关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阶段土地整理主要以项目形式进行组织开展,土地整理项目从可行性研究、立项、融资、运行到验收的整个过程的良好运作是土地整理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系统地论述土地整理以及土地整理相关研究状况对于总结土地整理中的经验教训和推进土地整理事业具有积极作用。1,土地整理的概念土地整理实践最早可追溯到1250年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个地块合并的书面文件,而土地整理的概念则在1886年德国巴伐利亚国王所签署的《土地整理法》第一次被提出。之后瑞士、法国、俄国、加拿大、朝鲜等国也纷纷萌生土地整理的概念并开展研究。在日本土地整理被称…  相似文献   

7.
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才开始全面的推进土地整理工作的进程,土地整理工作的进行,有效的保护我国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化了农业的产业结构,促进了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同时为国家粮食的丰产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文中对土地整理综合评价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价方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概念:土地整治是对土地进行集中处理,有一个很好的利用与规划,加强土地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时间,社会现在更加的关注土地整治的问题,所以对土地整治有了合理的规划,明确了土地整治的方向,依照我们所预测的土地整治的工程的使用时长,考核这个项目结束后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好处,可以看出这个工程实施后区域的生态价值,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度,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目的:通过土地整理,充分利用自然,社会经济人力各种优势,协调资源环境,用最少的收入,换来最大的回报的活动。通过对生态的检测得出结论,土地整理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可持续性。要指明未来土地整治的根本方向,对未来生态研究方面提供指导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土地整理是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行政、经济以及工程等各种手段,对土地结构以及现有资源重新分配,最终达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目的。合理的土地整理工作,既能够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又能够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土地整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会因为管理、监督以及民众参与等诸多问题,而影响到土地整理的效率和质量。所以对我国土地整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制定出解决对策,为促进我国土地整理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
土地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在土地资源日益减少的形势下,更应该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土地整理工作非常重要,通过土地整理,可以改善现有的耕地技术,进而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在农村土地整理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观念以及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原因,影响到土地整理的进程。所以文章对农村土地整理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对于提高农村土地整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北黑土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之一,受漫岗地形、过度利用、降水集中等因素影响,该区土壤正面临着黑土层变薄、肥力下降、盐渍化等问题困扰。科学开展并实施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是现阶段平整土地,重建生态,防治水土流失和培肥地力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东北典型黑土区——黑龙江省海伦市伦河镇的自然资源特点和农业经济发展态势,探讨人与自然和谐观的指导下,问题导向和框架导向相结合的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理念和模式;在分析该区土地利用的主要矛盾基础上,提出了包括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农田水利、居民点整治、育秧控温、黑土保育等工程布局;并针对冻期长、极端低温低,冻融交替致道路、渠道和桥涵等损毁这一寒地黑土区特有现象,提出了易拆装、抗冻融渗漏的渠道设计和抗返浆田间道路等特色设计。  相似文献   

12.
2006-2012年中国土地整治项目空间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利用2006-2012年土地整治项目数据,基于县域尺度,采用重心模型和重心移动距离模型,对近7年来中国土地整治项目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①不同空间尺度下我国土地整治项目具有不同特征.国家层面上,我国土地整治项目总量呈先增后减,项目类型以土地开发类为主;区域层面上,项目集中分布在华东、华中地区,而东北、华北地区分布较少;省级层面上,项目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华东北部,而川西地区分布较少;②就单一项目类型而言,总体趋势呈土地开发类份额占优且波动明显、复垦类其次,而整理类项目份额最低;③不同类型的整治项目重心移动路径具有显著差异.开发类项目重心移动路径偏向于西南方,重心点主要坐落在湖南、湖北两省境内,其空间分布的整体均衡程度较差;整理类项目重心点基本上全向东偏,其重心移动路径主要偏向于西北、西南方向,其项目空间分布的整体均衡性有所改善;复垦类项目重心转移路径变化特征不明显,重心点基本上都局限于安徽省境内,其重心的集聚程度较高,其空间分布格局非均衡性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前对土地整理项目的评价多见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价,对其生态效益的评价较少,且已有的对其生态效益的评价多是从土地整理前后农业生产条件是否改善等角度出发,很少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视角对其进行评价。基于此,论文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视角选取评价因子,结合平原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尔菲法,选取土壤状况、景观格局和环境服务功能等3项作为二级评价指标,选取土壤有机质含量指数、土体厚度指数、景观丰富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和生物丰度指数等5项作为三级评价指标,据此构建生态效益评价体系,并运用归一化法等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最后,以成都市三河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对评价体系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其主要评价指标在土地整理前后土壤状况指数分别为44.51、46.88;景观格局状况指数分别为32.59、32.40;环境服务功能状况指数分别为38.68、38.53;土地整理前后的生态效益指数分别为39.49、40.34。这表明,通过土地整理,其生态效益总体增加了,但景观格局状况指数和环境服务功能指数都有所下降。三河镇的土地整理项目主要是以提高土层厚度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为目标,在增加耕地面积上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优化生态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上所做的工作还很少,这与实际情况是相符的,表明构建此生态效益评价体系是合理的,可用于实际当中的一些土地整理项目的生态效益评价。  相似文献   

14.
长江流域低山丘陵区土地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国家,耕地有限且以山丘坡耕地为主,协调人地关系非常重要。长江流域是我国低山丘陵的主要分布区,本文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通过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和人口数量预测模型的建立,采用环境容量等级系数计算和等级划分方法,对基于水土流失和生态工程建设作用下的长江上游流域山丘区土地利用类型与格局的变化及其它人类活动对土地承载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与评价,在建立回归模型方程对宜宾市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人口数量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预测的基础上,结合温饱型、小康型及相对富裕型这3种生活类型所需的营养结构,对宜宾市土地可承载人口及土地承载力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表明,宜宾市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在2010年、2015年及2020年时总体上都能承载3种生活类型条件下的人口数量,3种生活类型下的容量等级基本都在“3”以上,即达到“满足”水平,并呈现出向“富余”水平提高的趋势,这表明尚具有较大潜力和空间的土地承载力是宜宾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驱动因素,人类活动对土地承载力产生的影响在可承受的生态阈值之内,这为长江上游流域及我国广大山丘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建立我国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战略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化土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建立生态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战略是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对策和措施,也是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切入点之一。本文阐述了建立我国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战略体系的重要意义、理论基础和基本依据,提出了构建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山区生态友好型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基本框架体系,包括3条基本原则、9项内容和15个具体行动措施。为保障生态友好型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的实现,从法律法规、行政管理、经济支持、社会监督和技术管理5个方面提出了实施我国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战略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土地整理作为一项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事业,要获得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得到广大农民的参与和支持。本文结合北京郊区区县土地整理前后农户土地利用状况的调研,探讨了当前城市化过程中,城郊农户面临的土地发展权让渡机会成本、经营方式选择机会成本和就业选择机会成本,以期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推进和落实提供相关政策建议和参考。结论认为:①土地开发整理在发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等级等正效益的同时,所导致的土地利用方式单一和转用、经营限制正使农户承担着较多的机会成本;②土地发展权让渡机会成本和经营方式选择机会成本是农户选择权受到制度限制而造成的,其本质是土地开发整理这一公共产品社会成本的转嫁,而非农就业机会造成的耕地利用率低则是农户作为经济人的理性选择;③合理的发展权补偿、整理后土地利用经营方式的灵活选择和农产品公共物品补贴是提升都市郊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效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及其动态评价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是当前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课题,科学评价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及变化,是土地利用科学决策及土地利用模式优化的基础和依据。本文界定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概念,针对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特点及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基于P-S-R概念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安全阈值的确定进行了初步探讨。鉴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动态特性,提出了基于状态评价模型和趋势分析模型相结合的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动态评价方法,弥补了传统静态评价方法的不足,以地处宁南黄土丘陵区的彭阳县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对彭阳县1986年~2004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来该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变化趋势趋于改善,但目前安全状态仍处于较不安全等级,评价结果能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该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  相似文献   

18.
土地整理潜力内涵与评价方法研究初探   总被引:72,自引:2,他引:72  
该文通过建立物种资源数据库,分析了贺兰山东坡不同高程段中植物物种资源的构成特征,结果表明:1、贺兰山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有随海拔升高先增加,随后又减少的变化趋势。海拔1400m-2200m是植物物种集中分布的地段,海拔1800m-2000m高程段内的物种丰富最大。2、地理成分多样性(土地整理;耕  相似文献   

19.
滨海盐碱地利用变化与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土地利用变化与优化配置的综合研究是土地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我国滨海盐碱地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研究其利用变化与优化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本文制定了滨海盐碱地盐化程度分级分类标准,提出了依据区域盐碱程度和耕层土壤全盐含量进行土地利用优化的对策和"台田-浅池"优化利用模式.黄骅1986年-2006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剧烈,耕地增加14.31%,建设用地增长93.95%,未利用地减少23.07%.2006年,黄骅非盐碱耕地、轻度、中度、重度以上盐碱耕地分别占耕地面积的54.67%、27.01%、12.55%和5.77%.盐碱地开垦是黄骅耕地增长的主要方式.黄骅实施"台田-浅池"模式后,耕地面积降为28.7%.沼泽湿地和盐碱草地增加,可收到生态安全与生产高效的效果.研究成果可为滨海盐碱地资源的持续利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我国生态退化、生态恢复及政策保障研究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于秀波 《资源科学》2002,24(1):72-76
中国生态退化呈现为区域性、累积性与综合性的新特点。生态退化的原因主要是:自然环境脆弱、资源利用不合理、资源利用过度以及部门与地区间的利益冲突。生态恢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它符合国际潮流,反映了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新认识。西北开发可能加大生态保护的压力,生态建设规划水平低、建设速度赶不上退化速度,而且巩固建设成果的难度大,生态恢复存在着失败风险。生态恢复的政策保障包括保持一定数量的基本农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发展代替产业政策,用经济手段恢复生态,完善生态恢复的政策体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