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突发性人为灾难因具有不可预知性、不可抗拒性及造成毁灭性后果等特点,使得其对社会公众的心理行为产生巨大心理冲击。文章描述了突发人为灾难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群体行为表现,阐述了突发人为灾难对个体和群体心理影响的特点,重点分析了突发人为灾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实施,以及开展长期灾后心理援助的模式。我国近年来突发人为灾难多发,加强心理危机干预与援助的研究与应用将会有力地提升全民预防和应对突发人为灾难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我国重大自然灾害后心理援助的探索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灾害多发的国家,重大灾害事件不仅导致人民巨大的生命伤亡和经济财产的损失,而且也给亲历灾害的幸存者带来了严重的个体、家庭和集体的心理创伤。本文重点回顾了5.12汶川大地震、4.14玉树地震和8.8舟曲特大泥石流三大自然灾害后,我国开展心理援助工作的历程,分析了开展灾后心理援助工作的意义,系统地总结了我国近年来在重大自然灾害后心理援助的主要经验与贡献,同时,对我国灾后心理援助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减轻灾害带给人们的心理创伤,实现灾后心理康复是灾害心理学的使命。研究者们通过大规模流行病调查,确证了灾后心理创伤发生的广泛性。近10年来,在灾后心理创伤的诊断模型、脑与认知功能缺陷、神经生物学变化以及干预方法和效果等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我国是灾害多发国家,灾害与心理创伤的研究将会有力提升全民预防和应对灾害的能力,因此,应在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中部署灾害与心理创伤研究,通过凝练创伤应激反应的基础科学问题,推进灾害心理学学科建设,培养心理援助专业人才,以应对我国灾难发生后巨大的心理援助需求,也为制定灾害心理援助和灾后心理重建政策提供科学支撑,并带动我国社会生活中系列心理疾患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4.
针对地震灾害对灾区中小学生造成的心理创伤,教育部日前开始研究部署灾后中小学生心理援助工作。教育部党组会决定,要认真开展受灾学生心理援助,特别是孤儿和残疾学生的救助工作、地震死亡师生的抚恤工作。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表示,要编写心理援助手册,在“六一”儿童节前免费送到灾区中小学生手中。陈小娅要求教育部所属的开设心理学专业的高校,要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开展网络咨询。  相似文献   

5.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幼师群体心理问题逐年增多。幼儿教师心理求助的态度在中上水平,但主动求助的意识不强。影响幼儿教师心理求助的因素可以分为内部维度和外部维度,内在原因如个人观念、能力等,外在原因如家长、社会态度。幼儿教师心理援助策略主要有:明确心理援助的对象,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心理求助提供便捷的途径,心理援助应建立在预防为主原则的基础上,减少幼儿教师非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6.
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针对玉树异地复课生由于家庭的变故和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而导致的学习、生活和心理上的压力,分阶段开展了一系列心理援助活动。在取得了成效的基础上总结了灾后异地复课生心理援助的新模式。从而认为,以当地民族文化为立足点,将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与本民族传统助人方法相结合是灾后心理援助的理想途径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近日,中科院心理所承担的院重要方向性项目“汶川地震灾区心理援助应急研究”正式启动。该项目是中科院以“创新为民、科技救灾”的总体思路为指导,充分发挥科研优势,为抗震救灾提供科技支撑、为灾后重建服务所进行的重要部署之一。  相似文献   

8.
潘亮  左靖 《科教文汇》2010,(7):13-13,18
广大教师面对教学与个人生活的双重压力,比较容易出现各种心理不适。对教师的心理援助工作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工作过程。本文从心理学角度上,结合员工援助计划(EAP)提出了对教师进行长期心理援助的一套方案。  相似文献   

9.
陈娟 《科技风》2015,(1):215
地震灾害具有极强的破坏性,这种破坏性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也给人们带来深深的心理伤害。由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显而易见的,较易受到重视,而地震所导致的心理伤害是无形的,往往容易被忽略。本文对震后灾难心理的成因、特征以及危害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期引起人们对地震灾害之后心理救援工作的重视,同时对地震灾害心理救援提出了几点对策,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EAP框架构建教师长期心理援助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大教师面对教学与个人生活的双重压力,比较容易出现各种心理不适。对教师的心理援助工作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工作过程。本文从心理学角度上,结合员工援助计划(EAP)提出了对教师进行长期心理援助的一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灾后心理救援需要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发生8.0级地震。这场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使毫无准备的灾区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也使受波及省市的人们陷入焦虑恐慌的巨大心理压力之中。在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救灾过程中,心理救援工作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文便旨在讨论如何理性的实施心理救援,使心理救援工作真正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地震后汶川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影响因素,为震后开展心理援助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应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对汶川县第一中学的1500名在校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男生SCL-90得分整体低于女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民族学生SCL-90的总分依次是汉族、羌族、回族、其他、藏族呈递增趋势。不同受灾情况学生SCL-90分数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地震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受性别、民族、受灾情况影响。  相似文献   

13.
易娟  尚忠明  赵庆  李枚梅 《科教文汇》2013,(16):203-204
目的:了解地震后汶川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为震后开展心理援助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应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对汶川县第一中学的1500名在校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地震后汶川县中学生的SCL-90得分整体高于中国青年常模。男生SCL-90得分整体低于女生。不同年级学生的SCL-90总分存在差异(P=0.001)。其中初一年级的SCL-90总分最高,高二年级的SCL-90总分最低。结论:①灾后心理援助必须持续进行,特别关注女性的抑郁、焦虑和恐怖情绪。②灾后心理问题生大大增加,重点是低年级的学生。③学习压力与地震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适当的学习压力或许有助于地震后学生心理状况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宋燕芳 《科教文汇》2014,(11):215-216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现代心理科学理论为指导,依据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的教育、教学和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近年来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其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但是,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各地、各校对其重视程度还不够,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尤其对中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如何更好地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本文就我校多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5.
董丽娟 《科教文汇》2014,(4):193-193,195
近年来地质灾害频发,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再到雅安的芦山地震,每一次地震都会给儿童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并在身心、认知和精神上表现有一定的创伤应激障碍,因此,需要针对地震灾区儿童各年龄阶段心理创伤的反应特点,提出具体的护理措施,着重分析人文关怀在灾区儿童心理干预中的运用,以及人文关怀对灾区儿童心理重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孙晓燕 《科教文汇》2013,(27):196-196,203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且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它会直接影响到人的精神、工作和生活等方面。档案工作人员由于受到工作性质的影响,会不同程度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要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达到心理健康水平。本文通过分析档案工作人员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提出一些进行调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基于心理资本理论的X型团队构建与开发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理资本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新方向,也是X型团队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原动力.以心理资本理论为基础,分析其在X型团队构建与开发中的影响作用,提出了基于心理资本构建和开发X型团队的四个阶段并总结为导弹模型,同时对  相似文献   

18.
社会公众地震认知度和防震减灾意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在破坏性地震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程度。通过对有感地震发生后的表现,对社会公众地震认知度和防震减灾意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震后社会公众普遍缺乏避震意识和行为,关注地震三要素,对居住地未来发震心存忧虑,对防震减灾知识认知错误,对地震机构及工作人员评价过低。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薄弱,相关知识匮乏,对准确预报地震期望值过高,对地震机构工作了解片面。当前社会公众地震认知度和防震减灾意识难以适应大震应急的需要,会导致震灾扩大化,需要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科普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