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1 毫秒
1.
信息污染问题研究的路向——贫困、浅薄、脆弱的反思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信息污染问题是图书情报界学术研究的热点。反思其理论研究所暴露出的“哲学的贫困”、“方法的浅薄”和其“防治技术的脆弱”等方面的不足,我们呼唤从科学技术哲学中获取研究力量,渴望用科学方法武装头脑,寻觅可行性的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2.
追问信息污染问题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业奎 《情报杂志》2001,20(11):41-42
认为信息污染问题研究的根本意义是实现信息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的前景,它有助于我们丰富信息的哲学意蕴和寻找信息科学的真谛;它是图书情报学研究者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两种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实证研究和诠释学研究的哲学基础,认为系统方法论和战略研究方法论的发展脉络与哲学思想的演变密切相关,从哲学的角度解释了系统方法论与战略研究方法论从“硬”到“软”演变的深层原因,进而指出整合这两种研究范式是战略研究方法论的未来之路。  相似文献   

4.
创新文化研究的科学哲学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对创新文化的研究与探讨已有5年多了,目前正是深入阶段,我们对创新文化的研究也应该超脱背景意义的层面。本文是在“创新”和“文化”这两个概念形式的内涵变迁基础上理解和把握创新文化的,强调科学领域创新文化研究应从作为背景意义的层面触及到科学活动本身、深入创新文化的内核,从而对其研究进行科学哲学的定位。  相似文献   

5.
信息计量学研究的新视角--评<信息计量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新霞 《情报杂志》2003,22(4):30-32
《信息计量学研究》一书中对信息计量学的基础与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形成了基本研究体系,总重基础与结构的理论深化与学科体系建构,使我国信息计量学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发现和描述了“信息基本循环图式”,它是信息计量学的发生学意义的逻辑起点,并基于此探讨了信息计量学的“他律性”基础与“自律性”基础;具体归纳和描述了信息计量学的内容结构与形式结构,从而给出了信息计量学不断发展的开放的有序化学科体系结构;在方法论方面着重进行了友色系统理论方法、分形理论方法的引入与应用研究,以及信息流规律的公理化体系的建构;力图突破文献计量、科学计量的范围,开展面对信息基本循环过程的信息计量研究,涉及社会信息系统的体制、机制、活动与现念的全方位研究,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10,(5):F0003-F0003
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首届“语境论与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定于2010年11月在太原晋祠宾馆召开。会议宗旨是就科学哲学发展的国际化及“语境论”研究纲领的建构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欢迎国内外学者踊跃参加。  相似文献   

7.
信息炯探讨:情报概念的一个新的认识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粗[火用]”理论的分析方法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根据相似性原理,通过情报过程与能量过程的比较,论证了把“[火用]”理论引入情报学的可行性。从“情报是在一定环境下对用户有用的信息”这一命题出发,提出了情报即“信息焖”的观点。从“信息[火用]”的情报观出发,阐述了情报学就是以“信息[火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该学科的中心任务就是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信息中所包含的“信息[火用]”。“信息[火用]”是情报概念的一个新的认识视角,具有探索性。  相似文献   

8.
论图书馆哲学研究新的生长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金国 《现代情报》2006,26(4):51-53
哲学界对“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对图书馆哲学研究是有益的启发。图书馆精神的迷失与重建,需要图书馆哲学深刻认识,并指出图书馆哲学研究中关于“图书馆精神”价值观的两个学术生长点。  相似文献   

9.
信息哲学论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哲学家们最近开始关注信息界和信息社会中所产生的一些新问题 ,因而导致了一个新的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出现 ,这就是信息哲学 (PhilosophyofInformation ,PI)。本文系统分析了这一新领域的一些基本问题 ,包括信息哲学的概念、产生过程和科学目标 ,认为图书情报学是一门应用信息哲学。1 信息哲学的概念要对信息哲学下一个精确的概念 ,我们首先可以将它与哲学的其他一些特定分支进行一番比较 ,如数学哲学或逻辑哲学等。这些古老的哲学课题虽然并没有自己的突出特点 ,但却在思想史的晚期发展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0.
刘磊 《中国科技纵横》2014,(16):241-241
劳丹的“解题模式”、“研究传统”、“网状模型”思想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他不但批判继承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库恩“范式”理论、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思想,同时也对费耶阿本德的“非理性主义”思想进行了有力驳斥,为科学的合理性问题进行了正名,他的观点更为解决科学哲学问题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1.
哲学是启迪人类智慧的学问,其重要特征就是“思”,文中介绍了“思”哲学的内涵,从哲学的功能、哲学在中学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意义、中学哲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三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给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2.
应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邀请,美国著名哲学家苏珊·哈克教授(Susan Haack)于2009年12月19日至23日对中心进行了学术访问,期间在中心主办的“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技术史学术论坛”进行了两次公开演讲。本文是哈克教授根据其主讲的报告之一“SixSigns of Scientism”,为本刊撰写的专稿。经哈克教授授权,现将该文中文译稿独家发表于本刊。  相似文献   

13.
陈昆玉  王跃堂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2):228-230,206
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管理研究过程系统模型,包括“管理问题产生”、“提出目标/目的”、“诊断问题和预期答案”、“计划和设计研究”、“产生研究结果”以及“阐明结果并引出结论”六个环节;论述管理研究的科学途径,依次是“识别问题”、“限定研究目标”、“提出假设”、“设计研究程序”、“获得信息并评价信息”,以及“解释结果并得出结论”六个阶段;进一步指出“科学研究”和“思辨研究”在不同的阶段各有所为,规范的管理研究在于以“方法论”作指导,遵循“问题导向”的研究逻辑。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之争的问题实质是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问题。从哲学意义上讲,形式和内容是有特定含义的对立统一的一对范畴。就语文教学的“言语”而言,当我们说语言符号是形式、意义和内容的统一体的时候,这里的“意义”就相当于哲学上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时晓菊 《现代情报》2005,25(8):66-68
信息圈是生态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哲学联系和运动的产物,还是思辩和论证的结果。本文从逻辑思雏的角度对信息圈研究的意义、特征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论信息污染及其智能化与技术化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对关于“信息污染”这一主题研究进行较全面的概述,对此类研究存在问题和信息污染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通常人们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属性,属性是事物的一个基本范畴。“事物”和“属性”是否分离,两者关系如何,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如何区分是哲学上重要的问题。为什么事物的矛盾属性无处不有,无处不生,辩证法没有说明原因。本文从组合的角度研究认为:组合是事物存在的方式,任何事物既是组合的结果,又是被组合的对象。组合是事物与属性关系的桥梁和纽带。事物一切属性皆由组合产生,内部组合产生本质属性,外部组合产生非本质属性,两个事物体间的组合产生“对立统一”属性。“组合产生属性”是哲学的阿基米德基点,一切哲学问题都与之有关,它是一把开启哲学的钥匙,用它可以诠释所有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8.
基于“”理论的分析方法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根据相似性原理,通过情报过程与能量过程的比较,论证了把“”理论引入情报学的可行性。从“情报是在一定环境下对用户有用的信息”这一命题出发,提出了情报即“信息”的观点。从“信息”的情报观出发,阐述了情报学就是以“信息”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该学科的中心任务就是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信息中所包含的“信息”。“信息”是情报概念的一个新的认识视角,具有探索性。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哲学认识论研究对于"技术哲学"与"哲学认识论"均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意义,对现代信息技术朝着一种"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的方向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智力支撑。国内外学者基于信息技术哲学来探讨当代认识论的研究路向大致有三种:一是从信息技术哲学出发引申或拓展到对当代认识论问题进行探讨;二是从作为哲学元理论的认识论出发拓展到信息技术哲学的研究;三是将认识论哲学与信息技术哲学作为并列重要的理论基架"直接"研究信息技术的认识论问题。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系统探讨中国与西方的信息技术发展史,强化信息技术哲学认识论的历史维度;进一步打开"技术黑箱",基于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纲领,全面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各子领域诸多更"具体"的认识论问题,丰富信息技术哲学认识论的现实维度。  相似文献   

20.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一个阶段,加强中小学数学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从哲学层面上讲,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是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其次,从培养目标来看,它又是实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需要。再次,从课改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来看,研究和解决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其宗旨是为了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