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人才资源国际流动的效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资源国际流动是一个世界现象。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各国间的人才资源流动更趋频繁。为了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各国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在国际范围内争夺人才。然而,人才资源在国际间不论如何流动,各国都必须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效益,不然即使有了人才也会流走。文章力图引入人才资源效用指数的概念来分析各国间人才资源流动的情况,揭示人才资源国际流动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2.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世界各国在科技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世纪,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及我国即将加入WTO,愈演愈烈的人才大战近日又爆发出新动作──租赁人才。这样在高校及高科技单位就出现了一批没有档案却拿着高薪的高科技人员。从目前我国刚刚诞生的高级人才租赁业来看,租用高级人才主要是用于教学、科研、企业管理和新产品开发等。高级人才租赁业的产生和发展,对国家和地方来说,在现有高级人才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有利于打破高级人才单位所有制,实行高级人才资源社会共享,缓解高级人才供求矛盾;对于用人单位来说,租赁高级人才可以节省长期聘用和留…  相似文献   

4.
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高级的人才对于企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薪酬管理制度种种弊端造成人才的流失,从而使企业蒙受的损失不可估量,必须对薪酬管理尤其是高级人才的薪酬管理进行改革才有可能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张存信 《金秋科苑》2011,(10):54-55
随着人口老龄化,经济和社会问题将越来越严峻,已引起各国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发达国家,已加快对老年人才的开发和利用。我国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各类人才相对紧缺,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更是供不应求。目前,我国老龄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新形势下,应从理论与实践上研究老年人才开发和利用问题。为此,应总结分析老年人再工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的结理论,研究探讨老年人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张存信 《今日科苑》2011,(10):54-55
随着人口老龄化,经济和社会问题将越来越严峻,已引起各国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发达国家,已加快对老年人才的开发和利用。我国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各类人才相对紧缺,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更是供不应求。目前,我国老龄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新形势下,应从理论与实践上研究老年人才开发和利用问题。为此,应总结分析老年人再工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的结理论,研究探讨老年人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董丽芳 《科教文汇》2007,(4X):127-127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参与世界经济的力度和深度正在进一步深化。经济的全球化,不仅是资本流动的全球化,在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的条件下,也是知识流动的全球化,还是各民族文化的全球化。无论是哪种资源的流动,起主导作用的、最具活力的,起载体作用的是人的流动。换言之,当今世界的全球化,实际上是人才流动的国际化。所以说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这种人才必须具备世界性、民族性和知识性的创新人才,才能保持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会被湮没。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际间科研人员流动的规模和复杂程度日益提高,其流动规律与演化特征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学者的关注重点,对不同层次人才的差异化分析是应对新一轮全球人才竞争中亟待研究的新领域。基于Scopus数据库(1),对科研人员发文数据中的作者信息进行挖掘处理以识别科研人员的国际流动,并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分析方法,对一百年(1920—2020年)内不同层次人才的流动趋势、特征与演化规律进行差异化研究。研究发现:(1)从流动强度上看,近百年不同层次科研人员的国际流动均呈现周期性变化,形成了四个持续时间呈递减趋势的流动周期(即1945年以前、1946—1976年、1977—1998年、1999年至今);(2)高层次人才的跨国流动规模与流动类型与学术年龄有关,随着学术年龄增大流动类型逐渐以回流型为主,且前沿学科领域之间流动特征差异较小;(3)不同层次人才的流动类型均以回流型为主,流动模式均逐渐从发达国家间的闭环式流动转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开放式流动;(4)我国人才流动规模在近二十年内飞速扩大,在流动总量及高层次人才流动规模上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国家。  相似文献   

9.
尽管随着世界经济的深入发展,全球化已经从经济领域扩展到了文化领域、科技领域等,但是,从总体上看,我们现在所讨论的全球化,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经济全球化,特别是生产要素的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制度的全球化。前者是指构成经济活动诸多要素的全球化,比如资本、设备、人才的跨国流动等;后者是指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0.
1994年,江泽民主席在环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上说:“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明天”。“开发人力资源,尤其是高级人才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头等大事”。开发人力资源,关键是要培养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创造性人才。前不久,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说:“跨世纪人才和我{fi这个世纪人才相比,不仅是知识多一点、新一点,重要的是能不能在新环境中,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创造性的为民族和国家负起责任,贡献力量”。要培养出具有较强创造能力的人,涉及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如计划、教师、教法等,其中,更重要的是教育思想的提高,以取得教育…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清华大学科技转化工作的调开与分析,对高校科技转化工作进行再思考,提出实践中需重视的几个问题,增强历史使命命题,加强科技转化,为经济发展服务是高校一项根本任务和基本社会功能,增强创新观念,发挥高校综合优化,大力鼓励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推动高校科技转化工作持续发展,增强知识产权观念:发挥高校智力优势,提高知识产权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增强以人为本观,采取激励措施,大力调动科技人员开展科技转化积极性,增强国际竞争意识,发挥高校国际联系密切的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推动高校科技转化进入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12.
韩国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与中国同为赶超型国家,它在几十年内取得巨大经济和科技成就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对韩国在科技政策调整、国家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工作与产业发展结合及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等方面的经验进行了初步研究,以为我国中长期科学技术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我国科技成果评价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近几年几种主要成果评价方式——成果鉴定、国际论文、专利授权的分析,指出评价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提出建立“知识产权强化型成果评价模式”等对策。  相似文献   

14.
论走向科学技术学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6  
从多角度考察了走向科学技术学的趋势 ,讨论了科学技术学以科技哲学、科技史、科技社会学、科技政策和管理为基础学科构架的问题 ,以及需要中国自然辩证法界、科学技术史界和科学学界的协调努力。  相似文献   

15.
科技处长和科技管理专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科技处长应该首先是位科技管理专家,我国的科技管理专家队伍迄今尚未形成,当前,各院校的兼职,专职科技处长们要自觉认清本身的利弊,努力成为科技管理专家。  相似文献   

16.
国外科技评估实践及对我国的借鉴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总结了各国开展科技评估活动的实践经验,指出了改善和推进我国科技评估工作需要借鉴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科技企业集成管理研究论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龚建桥  朱睿 《科研管理》1996,17(3):54-58
本文以国内外现有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为基础,分析近年来企业科技化的发展趋势和科技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提出适应于科技企业的集成管理思想,建立集成管理的理论体系,构造科技企业的集成管理模式,并探讨科技企业管理的集成化途径,研究科技企业集成管理系统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以实现符事科技企业这种企业发展高级化形态的管理创新,从而指导科技企业的管理实践.  相似文献   

18.
张晓瑞  张少杰 《情报科学》2007,25(5):780-783
伴随信息化进程的推进,科技发展与进步对信息化的影响越来越强,并成为我国信息化的重要推动力。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对科技的产业化具有直接的相关性。我国信息化的进程中,由于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区位、自然地理位置及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不同导致科技投入、产出的区域差异性较大,因此,本文对全国不同省、市、自治区科技投入、产出数据进行了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综合评价。得到了我国信息化进程中不同区域推进科技进步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领域方向、研究机构地域分布和在创新价值链中工作性质三维坐标的新视角,研究归纳了国际重要科研团体科技布局调整的有益经验,系统梳理了我院科技布局调整的发展历程,总结了知识创新工程以来我院科技布局调整的经验与做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抓住当前重要机遇期深入推进科技布局调整的主要思路和政策措施,完整表达了科技创新价值链理论及我院的定位,就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院属研究机构布局调整、加强联合合作优化科技布局、新建研究单元、建立我院科技布局自觉持续调整机制等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学社会研究视角的转变,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科学与政府之间相互参与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这也表明了科技与政策关系的传统图式是成问题的。不可否认,建构论的观点与方法不仅拓展了科技政策研究的空间,而且从根本上转换了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在这种转变的视角中,我们认为科技与政策更表现为一种内生关系,科技政策的制定不具有固定的模式,它是在具体情景中被建构的,同时它也成为科学与技术知识生成和辩护中的构成性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