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结合多年的电子政务工作经验,对政府信息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内涵做了解读,通过对其市场化的必要性进行剖析,提出应围绕市场化工作制定配套政策、探索电子政务新模式以及创建政府信息创新服务平台等行之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高度强调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关键性。政府掌握了社会绝大部分信息资源而在当前网络时代电子信息是政府信息资源的主要形态因此加快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是贯彻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本文在学习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的主要精神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提出了加快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梁秀霞 《科技管理研究》2006,26(2):203-204,216
加快政府“一站式”门户网站的建设,推进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公务员的素质是加快电子政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郑伦卫 《情报科学》2003,21(12):1323-1327
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电子政务的基础,电子政务是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目标和方向,本文论述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以及所应采取的对策,旨在实现政府信息的价值,为电子政务提供更好的支撑。  相似文献   

5.
电子政务的实质是对政务信息资源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开发和利用,如果失去了信息资源基础,电子政务就会成为无水之源、无木之本而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实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政务信息资源,推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6.
试论制约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软瓶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蒋冠  何振 《情报杂志》2005,24(7):12-14
实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充分开发和利用政务信息资源的有效途径。是政府信息化的核心战略和必然选择。信息资源本身是制约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推进的内在软瓶颈,主要体现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信息安全与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回顾了20O1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以来我国信息化建设遵循“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这一基本国策的实践历程,及其主要经验和教训,指出电子政务的推进能否取得成功和实效的关键仍然在于是否坚持以政府核心业务流的信息化为电子政务建设的主线,坚持“业务为王”才能产生效益并可持续发展。给出了政府信息系统的基本架构,电子政务的纵向模型反映政府在纵向的管理层次,包括基础层、行业层、决策层;电子政务的横向模型主要是描述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所具有的和共有的管理职能。通过分析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实践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府自身建设效果显著的系统项目,阐述了电子政务建设的效益原则;认为要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的效益,必须以核心业务流程的改造和优化为工程项目的重点,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共享也是电子政务建设和体现电子政务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技术、管理和法规三个维度阐释了如何完善电子政务的支撑保障体系,认为一个强势的电子政务管理部门可以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实施,避免重复投资、节约资源,可以充分地利用包括信息在内的各种资源,从而政府信息系统可以更精简、更有效率。  相似文献   

8.
2008年,上海市信息委将围绕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能,以基础设施建设、应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抓手,深化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实现政府与公众的和谐、政府部门之间的和谐、社会各阶层的和谐.依法促使政府信息公开,建立全国性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制定统一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的标准,建立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加强电于政务信息数据库的建设,融合知识化管理,提高公务员的素质是加快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中的知识管理与信息共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焕成  孙晓玲 《情报科学》2006,24(11):1651-1656
鉴于当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不高,本文提出了加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二项策略:建立面向电子政务的知识管理体系和电子政务信息知识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11.
卷首语     
2009年是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实施的关键一年,各级政府要进行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和管理方式的创新,而电子政务建设是推进这一创新的重要途径。电子政务肩负着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转变政府职能.以及推动整个社会信息化的重要使命;面对金融危机,电子政务也应在”保增长,促发展:保平安,促稳定:保民生,促和谐“的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各级政府如何在科学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指导下追求高效益的电子政务?近年来.我国不少地市级政府在电子政务的建管模式、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  相似文献   

12.
总结了2001年以来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的进展:主要政府部门的核心业务信息化基本上完成,业务对信息化的依赖度大幅提高;电子政务网上公共服务取得明显进展,公众对政府电子服务的接受度也有很大提高;电子政务进入到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阶段;电子政务的总体框架建设日益受重视;电子政务的安全保障体系受到相当的重视。指出了中国电子政务的三个发展方向:要突出以用户为中心、以“公共服务为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及低成本高效益的建设理念。  相似文献   

13.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增值开发有利于提高电子政务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提升政府的服务水平,有利于信息产业和企业的发展;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目的是信息增值,同时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增值开发是整合的有效手段。描述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内涵、现状和意义,并进一步阐述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增值开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中,越来越多地把政府信息资源开发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结合在一起,城市开发区也在积极探索电子政务建设之路,推进数字化开发区的建设。通过对国家级城市开发区进行调查,从类型特征、区域特征、体制特征三大方面对我国城市开发区电子政务的基本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城市开发区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着类型差异、城市等级差异、地区差异、体制差异。  相似文献   

15.
信息公开是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务的重要内容之一,电子政务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载体,为政府与公众的交流提供了沟通的渠道,要搞好电子政务建设,使电子政务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开发丰富的信息资源,并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程度.本文探究了信息公开、电子政务的内涵及现状,针对信息公开对电子政务的作用进行探究,并根据信息公开不足带给电子政务建设的不利影响,最终提出优化信息公开,促进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历史追溯与标准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各国都把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视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战略决策,用以提高政府信息管理、电子政务管理和服务的水平。我国经历工业革命过程中面临了第三次浪潮的冲击,在信息化革命初期(中国加入了WTO)又面临了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可谓三步(工业革命→信息化革命→经济全球化)并作两步走,缺少发达国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导致我国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孤岛”以及电子政务难以真正地通过网络进行。因而我们应重视信息资源标准化,加强我国政府信息资源标准化的建设。[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徐黎耘 《科技风》2013,(11):179-181
随着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地区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需求越来越多。本文从地区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应用的范围、内容、技术平台、管理手段几方面就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可行性进行了描述。特别针对地区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应用平台的建设模式、建设要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未来几年满洲里市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即重点推进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工程,推动党政机关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OA)的建设和应用,大力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电子政务,促进全市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全力构建数字城市。阐述了信息化在促进口岸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提高党政机关办公效率和行政效能以及提升城市品位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电子政务是一场深远的政府改革,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是推进电子政务的关键。政府信息共享是指跨部门和跨层级的政府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它将在政府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结构重组基础上得以实现。需要立足于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视角,实现协同式业务梳理、跨职能团队建设和跨部门流程设计。并以此落实政府模式变革、克服信息垄断和政府CIO机制的立法保障。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政府管理的关系、电子政务系统构建的方法、电子政务建设的技术选择等问题逐渐引起电子政务建设主体的足够重视,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电子政务的建设质量和效益越来越突出地反映出电子政务建设信息资源服务的重要意义。研究如何提供高质量的信息资源服务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模式为用户提供方便的服务,是本文希望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