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技术创新专用性投资与治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专用性理论把企业契约的不完全性作为逻辑分析的起点,把专用性资严投资当成逻辑的核心变量,把治理机制安排看成是逻辑的结果,整个理论在契约不完全一资产专用性一企业所有权安排这一分析框架中来运行.运用资产专用性理论分析框架,分析技术创新专用性投资不足的本质原因,提出技术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技术创新投资的专用性与其治理机制应该相互匹配.  相似文献   

2.
知识治理是指从组织战略出发、运用一系列治理手段作用于知识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组织安排,其强调提升知识过程的组织能力。知识治理超越了知识管理的范畴,为组织与知识之间的衔接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解释。当前知识治理仍处于研究初期,急需对知识治理的概念内涵和理论架构形成一致认识,以搭建知识治理的理论框架。因此,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知识治理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对知识治理的源起、理论基础以及内容要素方面的前沿研究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含知识目标、知识治理手段、原则、对象与绩效的知识治理研究框架,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知识治理研究的深入探讨提供导引。  相似文献   

3.
探讨网络组织结构及其治理机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通过调查问卷,对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网络密度、联系强度、稳定性、居间性和资源丰富程度等网络组织结构特征变量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信任机制、声誉机制、学习机制、协调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对企业创新绩效均有正向影响。最后,进一步对如何有效治理网络组织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肖瑶  党兴华  向希尧 《科研管理》2017,38(10):48-57
技术创新网络治理是维持网络稳定及促进网络中知识信息流畅运行的核心问题,但现有文献在研究其核心治理机制应用情境及影响路径方面相对缺乏。文章采用合作创新中成员文化的异质性作为调节变量,研究合同治理及关系治理对网络合作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抑制作用,且将文化分为个人-集体主义及不确定性规避两个维度。结果表明,在个人主义以及低不确定性规避文化中合同治理更为有效,集体主义以及高不确定性规避文化中关系治理更为有效,且个人-集体维度对合同与关系治理交互存在调节作用。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网络成员依据不同的文化情境利用更为有效的治理机制,为创新网络中不同文化成员治理机制选择,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及竞争优势的获得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流域水资源治理成效在很大程度上与涉水网络治理有关,涉水网络治理的关键在于对网络中的中心角色进行有效的识别和治理.来自于社会网络理论和公共治理理论中的相关研究指出,一个网络中的中心角色即是那些在网络中与其他相关方保持强关系的组织.涉水网络中的中心角色因资源禀赋的差异,可以分为主要中心角色和次要中心角色两大类,它们共同构成了流域涉水网络的核心.基于中心角色的流域涉水网络治理需要从网络层面和中心角色层面两方面进行,前者侧重于安排中心角色之间的关系,而后者侧重于规范中心角色的态度和行为.  相似文献   

6.
何为东  钟书华 《科研管理》2011,32(10):127-134
省部科技会商制度是新时期的一种创新型制度安排。本文基于府际关系以及网络治理理论,提出了府际网络科技治理的概念。从府际网络科技治理的要素角度分析,认为会商制度具有府际网络科技治理的内在要素。本文建议会商制度经过制度的学习与路径整合,最终应走向府际网络科技治理。  相似文献   

7.
科技孵化器网络以其在服务效率、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作为一种新的合作方式,网络组织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单创投的合作也遇到了新问题。以公司治理学中的网络治理为理论依据,明确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与单创投合作的特点,分析了双方的合作互动关系,研究了网络组织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单创投的合作基础即合作平台,阐明了双方合作的宏观治理机制和微观治理机制,为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深层次网络化构建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社会网络嵌入性视角的创新网络治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网络是对创新复杂性的系统应对,能否有效治理创新网络决定了网络成员能否获取网络的协同效应。认为经济活动的社会性因素也可以成为一种正式的治理机制在创新网络治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并从结构嵌入与关系嵌入这个经典分析框架论述了社会性因素对创新网络治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孵育机制的网络化创新将二元孵化过程嵌入到更加开放且蕴含丰富资源的网络环中,但是,对孵化过程的忽视制约了现有孵化网络治理研究对网络化孵育机制的诠释,为此,聚焦在孵企业创新过程,提出网络治理模式与创新阶段的概念模型,利用大样本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通过路径分析验证研究假说。研究结果说明:创新开发阶段需要权威治理模式,创新推广阶段应该选择契约治理模式,创新商业化阶段则应采用包含信任和契约的混合治理模式;同时发现契约与信任是一对并存于孵化网络中的非互斥网络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赵鹏飞  文金艳 《科技风》2012,(18):21+25
网络治理作为一种以协调与维护为目的的新型治理已成为治理技术创新网络的有效模式。不同的网络结构特征,其治理机制所发挥的作用不同,从而产生有差异的网络治理效率,强连接、高密度、高中心度的技术创新网络更易于产生信任机制、约束机制、互动机制和权力机制,有效防范机会主义和道德风险,提升网络治理效率。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区域技术转移合作网络治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三角区域技术转移合作日益加深,跨区域技术转移合作网络已经形成.网络治理为研究长三角区域技术转移合作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在分析长三角区域技术转移合作局限性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的跨区域行政网络和市场际技术转移合作网络两个层面分析了网络治理模型,并从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提出了网络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王智 《科技与管理》2004,6(1):45-47
基于完善分权的现代公司治理的目的,探讨了转移定价机制与公司治理的问题。运用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对分权的现代公司治理和内部转移定价机制的产生,进行了经济学的分析,进而论证了公司内部转移定价机制的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我国大学知识共享行为处于何种水平、受何种机制影响,本研究提出了大学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概念模型,探究大学科研团队内知识共享的知识治理机制,并结合中国情境分析了知识治理如何通过主人翁精神的中介作用及学科归属感和科研网络的调节作用来影响知识共享行为。基于409份对中国大学科研团队成员知识共享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表明:正式和非正式知识治理对知识共享均有显著影响;中国特色的主人翁精神对正式知识治理与知识共享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对非正式知识治理与知识共享的关系起完全中介作用;学科归属感能调节非正式知识治理和知识共享的关系,而科研网络则能调节正式知识治理与知识共享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面对波动的网络情境,企业如何形成“构建-治理”的网络位置关系模式打破关系节点无效性的枷锁以在复杂的关系流动中推动网络位置升级?现有研究缺乏严谨的学术分析。华为作为关系治理的实践者利用所在位置上的有效性关系实现了创新发展,因此本文将其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揭示了不确定情境下的关系治理行为类型及其驱动网络位置升级的演化路径。研究发现:(1)受情境的长期影响,隔离机制和网络能力耦合模式下的反应式行为决定了前摄式关系治理的行为特征;(2)各阶段治理行为生成的有效性关系结果是网络位置升级路径随“防御型-信任型-协同型”关系治理实现共演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科技园区共生网络治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园区转型升级中出现的主体间粘性偏低、协调性不足等一系列影响合作行为有效性的问题,运用Logistic Growth规律及成本理论构建共生网络治理模型,提出依托型共生网络治理应侧重发挥学习机制的保障作用来降低技术势差,平等型应侧重利用信任及学习机制作用保持自身竞争优势的稳定,嵌套型应在各机制配合下着重加强制度机制及生态治理机制约束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世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森林面积减少、森林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森林成为不同行动者博弈的重要舞台,行动者之间的权力关系深刻影响了森林治理的效果。为了分析森林治理等研究领域中的社会网络关系,本文介绍了Max Krott等学者建立的以行动者为中心的权力理论,该理论提出行动者可以通过强制、激励(抑制)、主导信息3个权力要素,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其他行动者,并改变了他们的行为,从而决定森林治理的最终效果。该理论逐渐成为多个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析框架,通过对社会网络的分析,以指导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本文总结了权力理论的概念、研究方法和权力要素分类,并进一步探讨分析了该理论的研究边界和适用领域,并结合中国研究情景,提出了该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以行动者为中心的权力理论可以为中国学者分析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现有治理结构、构建良好的治理体系提供有效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7.
西宝  陈瑜  姜照华 《科学学研究》2016,34(11):1615-1624
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治理是满足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挑战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然而技术治理缺乏一个清晰的概念框架。以协同治理为理论基础,基于技术治理问题"结构-过程-关系"研究框架,认为该框架隐含"价值"要素的后置情境,特别在中国背景下,价值后置给技术政策过程实施产生冲击和扭曲。因此,提出"价值-结构-过程-关系"技术协同治理框架与机制,以解释协同治理主体结构间如何调节、塑造治理技术的形式以及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网络的角色与关系,以期提高技术政策可接受度。研究结果认为技术协同治理框架应包括科技人员、科协、政府、企业、高校、金融部门、中介等社会组织及公众、国外部门八个主体;技术协同治理机制应包括问责机制、参与机制、评价机制、交流机制以及共享机制。研究结果建议技术协同治理框架与机制可以应用、复制类似的政府治理问题,以供例如我国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城市化协同治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