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集群企业的模仿特征及模仿方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外关于企业模仿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简要回顾,结合集群环境,对集群企业的特征进行了归纳并重点讨论了集群内企业模仿行为的五大特征,还从模仿源、模仿路径、模仿内容等具体分析了卫星式集群结构和网状式集群结构下企业不同的模仿方式,最后,作出简要总结并指出研究的不足及今后相关领域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的目的是识别模仿行为的劣势,即模仿中的陷阱问题.本文选择5家案例企业,运用理论与实践、现状与问题的双重对比分析,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总结企业模仿的六大陷阱.陷阱包括:动因中,战略方向模糊;模仿路径中,偏重开发,忽视探索;信息来源中,只求显性知识,不究隐性知识;发生方式中,模仿目标缺乏战略匹配性;在实施过程中,多为单回路学习,缺乏双回路学习;模仿效果中,成功标准不明确.最后,指出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3.
张骁  杨忠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9(5):32-37,94
对于技术落后的企业,其缩小与技术先进企业之间技术差距的努力往往是从模仿开始.随着差距的不断缩小,具有超凡学习能力的技术落后企业将经历从纯粹的模仿到创造性模仿,再到局部创新,直至自主创新的整个赶超过程.由于技术差距主要是企业间的知识差异造成的,因此获取知识,尤其是技术核心知识将是实现赶超目的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组织学习是获取、利用以及扩散知识的主要手段.由于知识本身的特性,从模仿到创新的各个阶段将有不同的知识学习的重点,这要求有不同的组织学习方式与目标知识相适配以有效地获取、吸收和利用知识,同时企业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迈进时,随着目标知识的变化,与之相适配的组织学习方式也会相应地进行转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建立我国汽车企业技术能力演化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最近20年来专利数量和结构的分析,探讨了我国汽车企业基于模仿的技术能力演化过程,主要结论是:专利的持续增长,表明我国汽车企业的技术能力有所增强;技术创新过程正在经历一个由偏重于技术模仿向逐渐注重自主创新的转变;在企业技术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专利反映出模仿与创新之间存在着动态的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基于模仿创新的企业核心能力培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灿 《软科学》2002,16(6):91-93
模仿创新是我国大多数企业快速培育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分析模仿创新能力与核心能力的异同和关系入手,从企业能力进化、组合创新和组织学习的角度,探讨了如何通过实施模仿创新,快速培育企业核心能力这一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小学生的习作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对生字词的运用能力.而模仿是小学生写作的开端,是一个传统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生通过对样文的模仿写作,能够迅速地提升写作的学习效率,也能够正确地掌握习作的方法和技巧.本文就小学语文授课过程中模仿教学方法做简要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管理学习(managerial learning)是后发企业学习先进管理知识、技术、规范、方法和程序等的过程,是企业提高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目前该领域缺乏深入、系统化的研究。通过综述国内外管理学习领域的研究进展,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夯实基础;与此同时,识别制约该领域学术进步的障碍,并指出该领域未来需要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基于模仿创新的企业技术跨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实施基于模仿创新的技术跨越(简称模仿跨越)战略是我国大多数企业实现技术跨越的一条有效途径。文章探讨了模仿跨越的策略选择与组织学习问题,分析了模仿跨越过程中的主要障碍,给出了“跨越”这些障碍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模仿是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一种重要战略,本文采用元分析方法探讨了情境因素对企业进入海外市场不同模仿方式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海外市场环境、产业集中度和企业资源是企业进入海外市场时差异化模仿方式的重要边界条件.海外市场的环境风险越大,企业越倾向于模仿相似规模、组织绩效及关联企业的进入模式;产业集中度越高,企业越倾向模仿竞争对手的进入模式;企业自身的资源能力越强,企业越倾向于实施基于频数的模仿.本文从理论上探索了模仿方式选择的关键边界条件,所得结论对跨国企业进入海外市场时依据差异化的情境因素制订合理的模仿战略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实地调研和119份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对集群企业获取知识资源的网络途径、知识资源对模仿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组织学习在其中的调节作用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在现阶段,集群企业与供应商、客户、本地政府、商会和金融机构的关系,对于知识资源的获取具有主导作用,知识资源获取越多,集群企业的模仿创新能力则越强,但这种关系受到了集群企业学习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Research Policy》2019,48(9):103802
Technological imitation may play a crucial role in motivating firms to innovate. However,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and empirical findings on the role of imitation have not yet reached a consensus. One major gap in the previous studies is that the empirical tests are based on samples consisting of only one industry over a short period of time. This study uses a novel measure of industry-level technological imitation proxied by quick citations by competitor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itation and innovation. Using US patent data for the period 1977–2005, we find that there are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degree of industry-level technological imitation and industry-level innovation activities and between the degree of industry-level technological imitation and the value of firm-level innovation.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positive externalities from the interactions among firms during the innovation process outweigh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free-riding concerns on firms’ innovation activities and incentives to innovate up to a high degree of technological imitation, while free-riding concerns outweigh the positive externalities when the level of technological imitation is extremely high. The sector-by-sector analyses show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ical imitation and the quantity and market value of innovation are not very different across Pavitt sector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role of imitation between agglomerated and non-agglomerated industries suggests that the positive effect of a moderate level of imitation and the negative effect of an excessive level of imitation are more pronounced for agglomerated industrie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creating innovation clusters, such as Silicon Valle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Shenzhen City in China, and allowing different innovators to cooperate, imitate and compete with each other would be very effective in promoting corporate innovation. However, an excessively high level of technological imitation is more detrimental for firms in innovation clusters because it lowers those firms’ incentives to innovate more radically.  相似文献   

12.
高菲菲 《科教文汇》2012,(33):84-84,89
模仿在幼儿舞蹈教育中不仅是幼儿学习舞蹈的基础,也有利于老师提高幼儿舞蹈教学的效率,更可以在舞蹈教学中开拓幼儿的思维和培养幼儿的艺术审美认知.所以,模仿在幼儿舞蹈教育中的意义很重要.  相似文献   

13.
      后发企业在追赶过程中如何选择最佳追赶时机、如何规避追赶陷阱、如何进行能力重构等问题一直是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剖析一家芯片企业过去15年间的成败得失,对上述问题进行逐一解答。研究发现:市场需求状况、市场分层结构、技术迭代速率、技术获取成本、产业分工体系、产业知识流动等时机因素在后发企业快速崛起和高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还发现:组织惯性陷阱、创新范式陷阱、品牌低端化陷阱是后发企业在追赶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陷阱,企业要想规避上述陷阱,需要从组织学习、组织保障、创新协同、创新来源、品牌定位、品牌维护等方面寻求相应的对策和方案。上述研究发现丰富了现有后发追赶理论体系,同时,为处在探索和追赶之中的中国后发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弋亚群  谷盟  刘怡  马瑞 《科研管理》2018,39(1):74-82
基于动态能力和组织学习理论,本文以双元学习为调节变量,构建了技术能力、营销能力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应假设。213家中国企业的实证结果表明,技术能力、营销能力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因学习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而且,双元学习平衡对于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的效用具有相反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技术学习过程的新模式   总被引:44,自引:10,他引:34  
谢伟 《科研管理》1999,20(4):1-7
本提出了技术学习过程的新模式,指出了在分析发展中国家技术学习过程时,值得注意的两点是: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区别,从生产进化到创新能力是分析过程的核心,最后,本给出分析从生产能力进化到高创新能力的理论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6.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激励关系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杨建君  李垣 《科研管理》2004,25(3):13-18
本文研究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三类重要的主体,即股东、企业家与研发人员之间的激励关系,集中分析了股东从物质激励、能力激励和权力激励等方面对企业家进行创新激励和企业家从物质激励和环境激励等方面对研发人员进行创新激励的一些基本特征,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循环激励链的模型。  相似文献   

17.
新兴技术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性和模糊性,在此情况下,新兴企业如何进行技术整合、探索新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这些企业如何构建自己的技术空间,到底是应该和行业的技术空间保持一致性呢,还是保持差异性?本文聚焦于"新兴企业如何构建技术空间"这一问题,从企业技术能力及其组合的角度切入,以489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为样本,研究发现,在不同的企业技术能力组合情境中,企业-行业的技术空间异质性对企业绩效具有差异化的影响。具体而言,在核心技术能力高、一般技术能力高的情境中,技术空间异质性对新兴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核心技术能力高、一般技术能力低的情境中,技术空间异质性与新兴企业绩效间呈倒U型关系;在企业核心技术能力低的情境中,无论新兴企业的一般能力是高还是低,技术空间异质性对新兴企业绩效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本文的研究从技术能力组合的视角拓展了技术空间异质性的研究,也为新兴企业的技术空间构建问题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8.
李宇  王竣鹤 《科研管理》2022,43(6):74-83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对组织内部能力与外部环境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企业普遍沉浸在缺乏“数字化能力”的焦虑中。本研究在组织印记理论基础上拓展了印记反弹效应,以数字时代开启的新兴经济体企业的反弹契机为背景,探索了促进企业数字化能力获取的组织特征与过程机制。采用国际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产业的259家中国企业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学习与组织忘与数字化能力之间存在正向关系,组织韧性在其间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企业网络数字氛围正向调节了组织学习、组织忘却与组织韧性的关系。研究结论表明,中国企业虽然在初创时期没有丰富的外部资源支持,但可以在后续发展中通过组织学习与忘却强化组织韧性等内部组织特征,并在良好的数字氛围等组织外部环境中实现更为迫切的获取数字化能力的反弹效应。  相似文献   

19.
《Research Policy》2019,48(7):1694-1713
Building on Lee and Malerba’s (2017) framework, we explore how leading firms in Brazil’s forestry and pulp industry responded to windows of opportunity, in learning terms, shaping an early entry into path-creation technological catch-up, shifting that industry into a globally leading position. Drawing on an in-depth inductive study based on 50 years of evidence, a 10-year fieldwork in large firms, and on a novel approach to micro-level external and internal absorptive capacity (AC), as empirically observable external and internal learning mechanisms (LMs) underlying firms’ innovative capability accumulation (technological catch-up), we find that: (1) firms responded to changing windows of opportunity by developing dual AC through the intensity and the manner of use of multiple LMs across the emergence, gradual catch-up, and forging-ahead phases of the path-creation process; (2) however, there were variations within and across firms in the effectiveness with which they developed their dual AC over these phases, leading to a non-homogenous technological catch-up: while some firms reached a world-leading capability level, others became fast-followers. We contribute to deepening and refi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echnological catch-up through robust empirical insights on how the dynamic interplay between windows of opportunity and variation in the micro-level dual AC development’s effectiveness helps to explain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firms’ technological catch-up. We also provide a basis to further the analysis of technological catch-up and its learning processes, particularly in natural resources-rich industries in resource-rich developing countries.  相似文献   

20.
管理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现在普遍认为企业通过管理学习能够获取先进的管理技术、推动管理水平的提升,但关于管理学习的具体过程还鲜有研究。本研究以苏宁云商集团为例,通过案例研究揭示了管理学习的动因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内容选择、路径选择、网络构建三大核心问题。研究表明,①管理升级的困境是管理学习的关键动因;②企业可以通过参观和考察优秀企业、借助外部专业机构辨别学习内容,降低信息不对称性;③企业应该根据管理知识的属性、嵌入性及企业积累的知识基础等特征选择恰当的学习路径;④多元的内外部学习网络能够为企业提供异质的知识来源,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同时这也是内外部学习代理人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