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华夏星火》2014,(2):12-17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班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渊,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发展既是党中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也是深入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大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2.
梁红  王守宁 《情报科学》2005,23(1):134-139
文章通过对吉林省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现状分析,提出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张文斌 《现代情报》2006,26(8):86-87,89
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来的,全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核心展开论述,分别就正确理解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内涵、正确把握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方向、积极探索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有效形式以及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根本动力等四个主要方面加以论述。只有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才能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我国的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以科技进步、科技创新为动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5.
夏青 《华夏星火》2014,(2):18-23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可见,“四化”是一个整体系统,“四化”之间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环环相扣、互融互包、相互促进。四化中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自是如此。  相似文献   

6.
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内蒙古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党中央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充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工业化,是能够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如何深刻理解、正确实践这一重要论述,对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终实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软科学》2005,(1):158-158
该研究探讨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内涵,总结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般规律,解析中国新型工业化及其实践活动与科技发展的关系,从农业、制造业、服务业三个产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城市信息化等主要领域的发展需要,分析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科技需求,提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科技需求的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仍是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在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时候,农业明显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已经成为共识.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已确立为我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靖继鹏  吴扬  郑荣 《情报科学》2002,20(9):897-900
随着信息化浪潮的不断推进,中国作为一个尚未完成工业化任务的发展中大国,正被逼迫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挑战面前,科学的选择切实可行的实战策略,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本文从信息化,工业化的基本涵义出发,针对目前我国信息化及工业化现状,在工业化与信息化关系及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运行机制方面做了较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为此,一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2.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力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国已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信息化建设虽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信息化仍没有实现与工业化的有机融合,严重制约着工业化进程.本文阐释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涵,分析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基础和实现的途径,重点讨论了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新型工业化条件下的中国城市化发展问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新型工业化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现实选择。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新型工业化给中国城市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重要动力。在新型工业化条件下,中国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改变城市化落后局面;采取多途径发展方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把握国际化发展趋势,推进信息化城市建设。这样,才能使中国城市化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以作为中国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4.
车玲 《中国科技纵横》2014,(10):226-226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的本质是“四化”互动,它是一个整体系统,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既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工业经济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信息化必将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插上腾飞的翅膀,因此,促进“四化”在互动中实现同步,在互动中实现协调,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信息手段现代化是实现信息工作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也是信息难点所在,农机化信息建设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定西市实际出发,对农机化信息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资金筹措、队伍建设、服务水平、信息采集处理等当前农机信息化工作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城市信息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龙头,城市现代化建设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党中央、国务院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确立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国家信息化正在从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等各方面、各层次展开和深化。显然,区域信息化不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而是走“以城市辐射农村,以城市带动农村”的道路,于是,城市信息化就成了区域信息化的核心和龙头。另一方面.我国在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城市信息化建设将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新主题与新动力,成为解决城市发展中所面临诸多难题的有效手段。可以说,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城市信息化建设将日益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城市信息化建设可归类为四大部分。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党的十八大又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准确把握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阶段、重点和关键措施,对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促进水利事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信息化、全球化已成为世界性的大趋势。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的革新不断地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
目前,深圳的经济正处在从第一次现代化(工业化)到第二次现代化(信息化)的转型期,因此深圳应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工业化的思维惯性,形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思维,充分发挥软件产业,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在深圳经济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构建数字深圳,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指出要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电子政务来促进社会和谐,将成为未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新重点。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承担的重大课题“电子政务的行政生态学理论、方法与策略研究”第一次从国内外行政生态学的角度,对电子政务进行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左斌 《学会》2007,(12):46-48
<正>当前,吉林省经济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市场发育尚不完善,为此需要进行与工业化和现代化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调整。实践证明: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法制化的市场经济体系是惟一能够有效保证社团组织发展的道路。因此,吉林省发展社团组织的路径是:按照WTO的原则,结合吉林省的实际情况,从完善现有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