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土壤保持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其供需关系量化评估对流域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修正通用水土流失方程(RUSLE)计算涑水河流域土壤保持服务供给量,使用土壤侵蚀导致的单位面积土壤营养元素损失和水库库容损失价值之和计算需求,分析供需平衡状况和影响因素,并使用土壤保持服务居民满意度调查数据检验供需平衡分析结果。结果显示:①2000年和2015年土壤保持服务供给区主要分布于河流上游的中条山山区,土地利用以林地和草地为主,需求区主要分布于河流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土地利用以旱地为主。②2000年和2015年供需平衡区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34.80%和76.27%,供需关系的改善主要受需求显著降低的影响,而需求降低主要受降雨侵蚀力减少的影响。本文揭示了涑水河流域土壤保持服务供需数量关系的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可为流域的土地利用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等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紫色岩小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动态监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赵岩洁  李阳兵  冯永丽 《资源科学》2012,34(6):1125-1133
研究以草堂溪小流域1990年、2000年、2004年和2007年四期TM和CBERS影像为数据源,利用ArcGIS9.3软件,通过图层叠加、统计分析等,提取草堂溪小流域不同类型土壤侵蚀与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等相应数据,计算出土壤侵蚀综合指数。结果表明:五种侵蚀类型在研究期内相互转化,轻度侵蚀面积增加最多,达2.61km2,集中分布在草堂溪北部、西北部和东南部;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1990年-2000年明显增加,2000年-2007年逐渐下降,但高于1990年。土壤侵蚀变化的影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高程和坡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并不是单一的正相关,在高程0~500m,坡度0~25°范围内土壤侵蚀强度变化随高程、坡度的增加而增加,一旦超过这个范围,侵蚀逐渐减少;旱地仍然是土壤侵蚀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尤其是1990年,2004年土壤侵蚀综合指数最高,分别为10.365,7.348。移民、政策支持也影响着土壤侵蚀的变化。针对相对难于控制的自然因素,应根据各因素不同等级的侵蚀情况合理布局配置植被和土地利用类型;人为因素,则主要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类型,制定合理的移民规划和政策支持,减少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3.
近50年来三江平原土壤侵蚀动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结合美国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根据研究区现状合理选择USLE方程中土壤侵蚀各因子的计算方法,求算出三江平原1954年、1976年、1986年以及2000年的坡面土壤侵蚀量分布图,据此了解了该区域2000年土壤侵蚀现状,近50年来的土壤侵蚀动态、各县市侵蚀状况以及讨论了不同流域的土壤侵蚀状况,得出以下结论:三江平原现主要以轻度侵蚀尤其以轻I型侵蚀为主;该区近50年来侵蚀面积一直处于增加趋势并且侵蚀强度逐年加重,表现为低侵蚀强度面积比例的减少和高侵蚀强度面积比例的增加,侵蚀强度等级越高,增加越明显;穆棱、鸡西、鸡东、依兰、桦南、佳木斯、双鸭山等县(市)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都是侵蚀比较严重的地区,七台河县(市)由20世纪50年代侵蚀不严重的县(市)逐渐变为目前三江平原侵蚀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就各流域来说,穆陵河流域一直是侵蚀面积最大的地区,而以挠力河流域侵蚀面积增加最大;通过分析以期为该区域的侵蚀防治、开展水土保持等政府宏观决策行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坡地持续利用中的土壤侵蚀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坡地是广东省重要的土地资源,也是水土流失的策源地.研究坡地的土壤侵蚀问题,对于坡地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根据广东省坡地利用中的土壤侵蚀问题,结合多年来在典型水土流失区的调查研究成果,系统地论述了广东省坡地利用及其土壤侵蚀的现状,以及土壤侵蚀所导致的坡地退化,分析了影响坡地土壤侵蚀的主要因子,并提出了坡地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广东省现有坡地侵蚀面积约1.14×104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79.74%.侵蚀强度以中、轻度为主,强度侵蚀仅占27.70%,年平均土壤侵蚀量8 540.67×104t,年土壤侵蚀模数7 215.68t/(hm2·年)~7 335.56t/(hm2·年),年侵蚀深度5.4mm~5.6mm.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坡地土壤退化,主要表现在耕层变薄、土壤贫瘠化、沙质化、干旱和植被退化等,其结果严重制约了坡地的可持续利用.影响坡地侵蚀的主要因素是降雨、厚层风化壳、坡度和人类不合理的利用,其中人为因素是主要原因.对坡地侵蚀的防治,应从植被恢复、植被工程措施、水土保持耕作法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方面入手,并与脱贫治富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毛凤滨  赵艳娥 《今日科苑》2007,(18):192-192
通过进行地形坡度、土层厚度、岩性、植被覆盖度、降雨侵蚀力、土壤可蚀性、坡耕地面积占坡地比例、人口环境容量失衡度等八个影响因子量化分析,对项目区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进行评价研究,确定其潜在危险度级别。  相似文献   

6.
坡地是广东省重要的土地资源,也是水土流失的策源地。研究坡地的土壤侵蚀问题,对于坡地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根据广东省坡地利用中的土壤侵蚀问题,结合多年来在典型水土流失区的调查研究成果,系统地论述了广东省坡地利用及其土壤侵蚀的现状,以及土壤侵蚀所导致的坡地退化,分析了影响坡地土壤侵蚀的主要因子,并提出了坡地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广东省现有坡地侵蚀面积约1.14×104k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79.74%。侵蚀强度以中、轻度为主,强度侵蚀仅占27.70%,年平均土壤侵蚀量8 540.67×104t,年土壤侵蚀模数7215.68t/(hm2·年)~7335.56t/(hm2·年),年侵蚀深度5.4mm~5.6mm。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坡地土壤退化,主要表现在耕层变薄、土壤贫瘠化、沙质化、干旱和植被退化等,其结果严重制约了坡地的可持续利用。影响坡地侵蚀的主要因素是降雨、厚层风化壳、坡度和人类不合理的利用,其中人为因素是主要原因。对坡地侵蚀的防治,应从植被恢复、植被工程措施、水土保持耕作法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方面入手,并与脱贫治富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土壤侵蚀空间分布规律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敬兰 《资源科学》2004,26(Z1):111-118
福建省在20世纪90年代,开展了两次基于3S技术的土壤侵蚀调查,结果表明,福建省20世纪90年代中期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为主,占侵蚀总面积15 070.07km2的98.42%,侵蚀面积随着侵蚀强度的增加而减少;侵蚀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例高于全省平均值12.31%的6个设区市都是位于东部沿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44.20%的东部沿海占据了侵蚀总面积的56.26%,相对侵蚀面积东、西部分别为15.66%和9.65%.然而,强度以上侵蚀面积则东部沿海比西部内地少196.56km;从土壤侵蚀现状图上还表现出侵蚀斑大多分布在人类生活区附近,离居民区越近,侵蚀越重的特点.90年代末期的土壤侵蚀主要为水力侵蚀,侵蚀面积为13 127.31km2,随着侵蚀强度的增加而减少,其空间分布规律与90年代中期一致,即土壤侵蚀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块状不连续分布的特点,侵蚀总面积和轻中度侵蚀面积由东南部沿海向西北部内陆下降而强度以上侵蚀面积相反.根据福建省土壤侵蚀空间分布规律,结合福建省的生态环境特点,作者提出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功能、发展经济,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加强监督执法和监测工作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林敬兰 《资源科学》2004,26(7):111-118
福建省在20世纪90年代,开展了两次基于3S技术的土壤侵蚀调查,结果表明,福建省20世纪90年代中期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为主,占侵蚀总面积15070.07km2的98.42%,侵蚀面积随着侵蚀强度的增加而减少;侵蚀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例高于全省平均值12.31%的6个设区市都是位于东部沿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44.20%的东部沿海占据了侵蚀总面积的56.26%,相对侵蚀面积东、西部分别为15.66%和9.65%。然而,强度以上侵蚀面积则东部沿海比西部内地少196.56km;从土壤侵蚀现状图上还表现出侵蚀斑大多分布在人类生活区附近,离居民区越近,侵蚀越重的特点。90年代末期的土壤侵蚀主要为水力侵蚀,侵蚀面积为13127.31km2,随着侵蚀强度的增加而减少,其空间分布规律与90年代中期一致,即土壤侵蚀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块状不连续分布的特点,侵蚀总面积和轻中度侵蚀面积由东南部沿海向西北部内陆下降而强度以上侵蚀面积相反。根据福建省土壤侵蚀空间分布规律,结合福建省的生态环境特点,作者提出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功能、发展经济,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加强监督执法和监测工作等对策。  相似文献   

9.
利用陆地卫星采集的遥感TM数据,对长春高寒地区2010-2015年森林景观土地侵蚀进行了监测,并对此时间段内长春森林景观土壤侵蚀的时空关系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长春高寒地区森林景观土壤侵蚀以水蚀为主,侵蚀强度在不同的地形地貌下变化明显。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特征为:长春高寒地区在2010-2015年间,森林景观侵蚀发生的程度与雨热同期,侵蚀量最大值比降雨量最大值超前,这种现象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特别是人们对城市森林景观的开发和利用密切相关。侵蚀强度有了大幅度降低,侵蚀的强度变化明显,以高强度的侵蚀向低强度的侵蚀转变,这是由于近些年长春进行了大范围的城市绿化建设,极大的改善了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探索解决土壤侵蚀造成的土地资源破坏、土壤肥力损失、质地恶化以及石漠化加剧等问题,以贵州省典型喀斯特山区绥阳县为研究区,选取ALOS影像、DEM和社会经济数据,运用人机交互解译方法提取坡度、土地利用及植被覆盖度等指标因子,以GIS空间分析探索土壤侵蚀强度的指标因子相关性、空间特征和风险性评价。结果表明:1)该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的等级面积比依次为:中度(32.35%)强度(24.55%)微度(21.28%)较强度(9.28%)轻度(6.66%)剧烈(5.88%),中度侵蚀类型和强度侵蚀类型占主导部分;2)土壤侵蚀强度与坡度的相关系数为0.670,与植被覆盖度的相关系数为0.386,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研究区SEDI指数为423,土壤侵蚀程度达到较重等级,存在较强的潜在风险。其中,研究区东北部、东南部、东部等地SEDI指数最高,绥阳县西南部风华镇一带SEDI指数最低。该研究为预防喀斯特山区土壤退化、改善土壤环境及生态建设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黔桂喀斯特山地主要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桂喀斯特山地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是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功能区划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本文在降水贮存量法、修正土壤流失方程RUSLE、植被固碳释氧等方法基础上,基于实际径流小区实验数据,修正或引入径流系数、降雨侵蚀力、石漠化因子、岩石风化固碳等参数模型,定量评估1990-2015年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固碳释氧等3项主要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固碳量和释氧量的总量为630.15亿m~3/a、189.02亿t/a、6187.49万t/a和16 002.18万t/a;单位量分别为2943.43 m~3/(hm~2·a)、885.18t/(hm~2·a)、2.89t/(hm~2·a)和7.47t/(hm~2·a);(2)水源涵养功能以低、较低等级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33.72%和20.55%;土壤保持能力以低、较低和极高等级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24.90%、20.90%和21.44%;固碳释氧功能等级以较低、中等和较高等级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35.47%、29.83%和21.49%;(3)林地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贡献最大,其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固碳释氧生态系统服务分别是耕地和草地的1.85与2.55倍,1.70与1.03倍,1.16与1.09倍;(4)1990-2015年,黔桂喀斯特山地水源涵养量、土壤保持量和固碳释氧均呈现增加趋势:对比1990-2000年和2000-2015年两个时段,前一时段水源涵养量和土壤保持量均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分别为6.25%和3.45%;后一时段水源涵养量、土壤保持量、固碳量和释氧量均呈增加趋势,增加幅度在2.65%~7.49%之间。  相似文献   

12.
基于RUSLE模型的南方丘陵山区土壤侵蚀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土壤侵蚀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保持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GIS技术和RUSLE模型对南方丘陵山区4个主要省份——湖南、江西、浙江和福建的土壤侵蚀状况进行了定量研究,分析了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与坡度、海拔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年均土壤侵蚀量为2.46亿t/a,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421.81t/(km2?a);研究区水土保持状况良好,土壤侵蚀面积中,只有13.41%的面积存在着较高程度的侵蚀,局部区域表现为强烈侵蚀;空间上,湖南和江西的土壤侵蚀呈现块状分布,浙江和福建的土壤侵蚀则呈现出点状分布,湖南整体的水土保持状况不如其他3个省份;研究区内土壤侵蚀与坡度和海拔关系密切,微度侵蚀在各海拔和坡度等级下分布面积最大(均大于75%),强度以上的侵蚀分布面积很小(均小于1.5%),坡度15~25°和海拔200~500m的区域是研究区内土壤侵蚀最为强烈的区域。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生长改善情况已被广泛证实,评价县域季节尺度的植被覆盖变化及影响因素有助于针对性识别植被改善时空效果。本文基于2000-2012年MODIS NDVI数据和Sen+Mann-Kendall模型,对陕西省长武县季相植被覆盖变化趋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2000-2012年长武县的NDVI值呈波动上升趋势,增速为0.064/10a,其中2000-2004年增加最为明显;②长武县植被覆盖总体增加,呈减少趋势区域主要分布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县城周边;平缓波动趋势区域在空间分布上较集中于北部耕地;③2000-2012年间长武县夏季植被改善情况最为显著;秋季植被改善状况次之;春季改善状况较夏秋弱,北部区域植被覆盖减少像元数增多;④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促进了植被改善,其中在年际尺度降水为主要影响因素;在季相尺度春季降雨对植被生长具有最显著作用;月际尺度降水的改变对植被生长的影响较小,而气温因素对植被生长的影响较大。不仅退耕还林工程对长武县植被改善有积极影响,农用地撂荒对植被恢复的作用也值得考量。  相似文献   

14.
景观渗透性指数反映景观保持水土的能力,可为景观功能评价提供新途径。本研究以北江干流河岸植被缓冲带为例,在阐述景观渗透性指数计算原理的基础上,以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Landsat TM影像为植被数据源,以30m分辨率的DEM数据为地形数据源,结合USLE模型,对景观渗透性指数在研究区的适用性进行验证,并分析研究区景观渗透性指数的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景观渗透性指数分析在研究区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渗透性值与侵蚀模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研究区景观渗透性指数时空差异显著,1995—2015年,整体呈增加趋势,而韶关、南雄和清远等地景观渗透性值较高并呈波动性变化;林地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的变化是影响渗透性指数时空分异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可为景观渗透性指数在北江河岸植被缓冲带的应用及其水土保持能力的评价提供一定的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5.
近百年来北京市地表水体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利用1910年代、1950年代、1980年代的地形图和2000年代的航空遥感影像数据,通过数字化和人工解译,获取了北京市地表水体时空数据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近百年来北京市地表水体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近百年来北京市地表水体面积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从1910年代的125.25km2增长到2000年代的456.88km2,净增长331.63km2,增长率为264.77%。不同时段地表水体的变化特征各不相同。1910-1950年代,地表水体面积的增加以河流为主,河流面积增加了41.14km2,占水体增加面积的83.7%;1950-1980年代,水库和坑塘的面积增长最为显著,分别增长了152.98km2和101.88km2;线状水系密度的增长主要依赖于沟渠密度的增加。1980-2000年代,北京市地表水体的面积增加了76.32km2,但是水库面积缩减了24.2%。北京市地表水体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包括降雨、地表水资源开发、用水以及水环境治理工程。  相似文献   

16.
从水东地区的土壤侵蚀说起当你从广州乘汽车到湛江去,在路上经过电白县的水东地区的时候,就会看见那怵目惊心的红色土层受到侵蚀的景象。红壤区的土壤侵蚀,是相当严重的,水东地区土壤侵蚀严重的面积在20万亩以上。土壤侵蚀,不仅使侵蚀区的土壤失去生产力,而且常  相似文献   

17.
广西西江流域作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也是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的区域,对这一区域的植被覆盖进行检测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00-2016年分辨率为250米的MODIS-NDVI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法和Mann-Kendall检验,研究了广西西江流域NDVI时空变化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广西西江流域总体植被覆盖度较高,高植被覆盖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东部和西北部,中低值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中南部,形成了四周较高植被覆盖度,中间较低植被覆盖空间分布特征。(2)2000-2016年广西西江流域植被覆盖呈缓慢增加的趋势,植被覆盖明显改善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中部,植被覆盖明显退化的地区主要位于南宁市、贵港市的浔郁谷地平原地区、百色市的右江谷地地区。(3)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中,建设用地、耕地中植被覆盖显著退化的比例最高,草地、林地的植被覆盖改善比例最高,同时具有随高程、坡度等级的增加植被覆盖呈退化趋势比例减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伊犁河谷草地植被NDVI变化及其降水敏感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芳  张红旗  董光龙 《资源科学》2014,36(8):1724-1731
作为西北干旱区的重要绿洲,伊犁河谷草地动态监测及其对降水的敏感性研究,对该区域草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0年的MODIS NDVI数据,采用像元尺度的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伊犁河谷草地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结合同期遥感降水数据产品,采用相关系数法和降水敏感性指数定量刻画不同类型草地NDVI的降水敏感性及其时空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0年伊犁河谷草地植被整体呈显著的退化趋势,NDVI值下降速度为1.5%/10a,其中高寒草地和山地草甸的NDVI下降趋势显著,而改善区主要为温性草原、温性荒漠草原和温性荒漠。随着草地改善程度增加,草地覆被变化的降水敏感性越强,表明降水是草地改善的主因。草地植被的降水敏感性与草地类型、降水的空间分异和年际特征有关。较为稀疏、生产力较低的草地类型(温性草原、温性荒漠和温性荒漠草原)的降水敏感性较强。降水敏感性与河谷降水时空分布有关,主要体现为越干旱的地方草地覆盖对降水的敏感性越高;年际特征上表现为越干旱的年份,草地覆被对降水的敏感性越高。  相似文献   

19.
基于MODIS数据的海河流域植被覆盖度估算及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吴云  曾源  赵炎  吴炳方  武文波 《资源科学》2010,32(7):1417-1424
本文以MODIS-NDVI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对海河流域2000年-2007年的植被覆盖度(fc)进行了估算,分析了年最大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植被覆盖度与降雨量之间的响应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①海河流域2000年-2007年平原农业区植被覆盖度整体较高,fc介于60%~80%之间;永定河上游区域植被覆盖度较低,fc小于30%;②近8年来海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整体呈增加趋势,只有东南部的部分农田及城市扩展区,植被覆盖度有所减少;③海河流域植被覆盖度与当年3至8月的降水总量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为0.687,该时段内的降雨量与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总体趋势较为相似,在绝大多数年份,两者的增减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黑河中游绿洲化荒漠化的时空变化遥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地表植被时空变化和土壤水分时空变化两个不同的方向入手,分析了黑河中游8个完整区县2000年-2009年的绿洲化和荒漠化过程。研究表明,2000年-2009年间,山丹、民乐、酒泉肃州区中部、肃南的东部及甘州-临泽绿洲区一直是黑河中游植被分布的重点区域;从植被角度分析,虽然黑河中游各区县均有零散分布的植被退化区,但总体而言植被状况在逐渐变好,其中民乐县和山丹县的植被状况最好,变化最明显;从土壤水分状况分析,肃南、山丹和民乐3个地区的土壤水分状况要好于其它地区,这与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降雨量和土地利用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