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勇刚 《科研管理》2006,27(1):107-113
本文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问与题研究入手,提出三维立体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与方法,通过构建企业信息化发展指数、质量指数、能力指数指标体系,建立了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模型,突破了以往企业信息化测度只重水平而忽视信息化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为"适度信息化"的企业信息化理念贯彻执行、信息化水平的横向与纵向比较、信息化结构的深入诊断和信息化建设的正确指导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度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陈昆玉 《情报科学》2001,19(1):14-17
社会信息化水平是对一个区域内社会信息化发展程度的定量描述;信息化测度方法比较流行的有美国波拉特模型和日本的信息化指数模型,二者均存在不足。本文在日本指数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善,重构了较为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测度模型。  相似文献   

3.
网络时代地区信息化的测度及信息化评估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肖宏文  黄瑞华 《情报科学》2001,19(11):1121-1124,1131
社会主义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深化在不同时代表现出不同的含义和特征,作为表征信息技术在社会应用及普及程度的宏观信息化测度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信息化测度模型的局限性限制了信息化意义的精确表达。本文分析了网络时代信息化的含义及信息化测度模型的特征,提出了适合网络时代信息化特征的指数测度模型。  相似文献   

4.
信息经济测度方法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靖继鹏  马哲明 《情报科学》2003,21(8):785-791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各种信息水平测度理论模型的对比分析,在我国现阶段建立的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基础之上,并根据日本信息化指数模型框架建立了符合我国目前信息化水平测度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5.
本文紧扣信息化内涵,通过考察国内外信息化测度方法,深入地探讨了测度信息化发展水平的理论与方法,并进一步提出了信息化水平发展指数,为信息化量化研究奠定了基础。文中还利用信息化水平发展指数实证测算了广东省1990~2003年信息化发展水平,进一步分析了广东省信息化发展水平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研究比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国内外有关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模型或方法很多,本文仅对马克卢普法、波拉特法、信息化指数法和我国信息化测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宏观信息化测度的发展历程及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化测度是客观、科学地反映和评估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手段,其测度结果对国家、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探讨了国内外信息化测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与方法,从八个方面对国内外信息化测度进行了比较,以期望对我国信息化测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社会信息化水平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根据河北信息产业实际和统计现状,对我国普遍使用的日本学者小松崎清介提出的社会信息化指数法测度模型进行了改进,并利用新建模型测算分析了河北社会信息化程度,最后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进程的实时测度机制系统实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当前社会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研究背景及现状的总结,指出信息化测度的科学性和重要性,并结合以各企业、行业、城市和区域为对象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和指标体系建设的研究,指出建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进程的实时测度机制已经具有较为成熟的理论基础,提出系统的基本构想。实验表明,该系统构想具有切实的可行性,在未来的发展中,将计算机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引入这一领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信息经济测定与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婷婷 《情报杂志》2005,24(1):107-109
在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选择的基础上 ,对日本学者提出的信息化指数模型进行修正 ,以此分析了山西省信息化指数。  相似文献   

11.
朱红  张洪亮  张卫红 《情报科学》2004,22(12):1419-1421
在借鉴社会信息化测度方法和网络经济测度方法的基础上,本文总结和提出了教育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给出了教育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数学公式,并对教育信息化水平进行测度。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爱娟  任晓燕  黄铎 《情报科学》2006,24(9):1321-1324,1334
本文首先对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测度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进行了论述,其次对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测度研究进行了分类,进而对国内已有的教育信息化和高等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各指标体系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提出了在实证研究中修正指标体系,促进高等教育统计工作的完善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王学东  商宪丽 《情报科学》2008,26(1):133-140
在剖析信息化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现状,指出我国信息化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从而指导政府和企业顺应这一趋势,有效开展信息化.  相似文献   

14.
根据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通过CART决策树回归法对测度指标进行重要性筛选,形成农村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模型;然后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我国31个省份农村信息化水平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所构建的农村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模型预测准确率高,可以导向乡村振兴目标;对指标的公因子分析符合当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特点,其中江苏、广东、浙江的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领先,沿海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较好,各区域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呈现不平衡状态。最后提出发挥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对偏远地区农村信息资源的投入,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环境方面因地制宜等启示和建议,以期为乡村信息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本在分析现有有关信息化指数测量的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探讨了产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方法和原则体系,并应用谝测度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典型传统行业-机械工业所属10个分行业进行了产业信息化水平的实证分析、测量、比较。研究结果对分析我国产业信息化进程的相关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测度方法对其他产业信息化水平的研究分析工作也有较大的参考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依据《国家信息化指标构建方案》,参考城市信息化及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算及评价体系,根据我国小城镇信息化发展的特点,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咨询法和实践检验等方法,主要从小城镇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化人才、信息化环境5个方面共选择21个指标构建小城镇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以陕西省宝鸡市法门镇为例对该指标体系进行验证。该指标体系能够客观地反映当地小城镇信息化发展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江西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信息化人才匾乏、员工信息素质不高等现状。为了加快江西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积极面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一方面,江西省政府要积极开展重点区域试点,完善信息化服务体系,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估。另一方面,江西中小企业要从自身着手,开展企业培训、提供员工信息素养,建立专门的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重组中小企业业务流程,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制定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估标准。  相似文献   

18.
针对企业信息化咨询的创新问题,通过综述企业信息化咨询的实践与理论研究现状,提出咨询服务与软件产品是企业信息化咨询中的两类产品,两者在知识服务与知识创新的层面上具备一体化的基础和意义。通过引入新增长理论,在知识生产层面确立了两者的一体化的理论依据,进而借助知识生产理论,分别提出了以个人和组织为主体的、基于"创新-扩散"的知识生产过程的企业信息化咨询的知识生产模式。对企业信息化咨询的创新研究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农用地分等规程》的几个理论问题及应用方向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作物生产力原理、生产要素理论、地租理论等理论是<农用地分等规程>依据的基本理论;农用地分等是在计算农用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利用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逐级修正得到不同层次的农用地等别的.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是农用地分等的最主要成果,它主要反映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以及田间工程状况,可应用于一切有关土地质量评价的工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耕地占补平衡评价等工作中有广泛应用价值.作物产量不仅受农用地的质量影响,而且还受投入与管理的影响;农用地利用等指数等于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乘以土地利用系数,它反映了土地、资本和劳动3个生产要素的综合结果,它与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相结合,反映了人们利用土地的能力和意愿,可间接指导通过增加投入和改进管理挖掘农业生产潜力;农用地经济等指数等于农用地利用等指数乘以土地经济系数,农用地经济等指数可以考察农业生产效益,可用来指导农业税费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