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城市群作为科技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的空间载体,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对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研究可为城市群创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08—2018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市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两系统发展不同步,科技创新滞后于经济发展,但科技创新增长势头强劲;(2)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两系统协同效应初显;(3)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形成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的"多中心"空间分布格局;(4)未来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并发挥区域协同效应,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迈向新境界。  相似文献   

2.
当前,科技创新日益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而科技服务业作为信息和知识密集的新兴服务业态已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对促进科技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从科技服务机构视角,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等方法,深入剖析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服务机构发展现状.文章指出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服务机构仍存在行业管理不够规范,政策支持体系尚不完善;科技服务机构高端科技服务人才短缺;科技服务供需精准匹配度不够以及科技资源分散,科技服务机构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优势产业集群科技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3.
科技服务业作为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对于实现经济增长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服务平台、科技服务资源、科技服务模式、科技服务人才的现状,聚焦长江中游城市群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三大优势产业集群,阐述了优势产业集群科技服务需求,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优势产业集群科技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优势产业集群科技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采用产值密度、专业化指数、相对专业化指数和城市流强度等指标,对2012—2017年北部湾城市群科技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程度及其对外功能等进行测度。实证研究发现:(1)北部湾城市群科技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处于偏低状态,其中广东城市的空间集聚提高程度明显快于广西和海南的城市;(2)专业化集聚水平提高态势初步呈现,且在一定程度下产值密度较大的城市专业化水平未必较高,产值密度较小的城市专业化水平反而较高;(3)细分优势行业集聚表现为差异化态势,且外向功能差异较大,其中广西和广东的城市集聚优势明显,海南的城市集聚程度较低;(4)根据城市科技服务业对外功能总量和城市流强度大小,可将北部湾城市群划分为中心城市、受中心城市辐射较强及与其关联较为紧密的城市、中小城市等3个层次。最后,提出着力提高科技服务业优势行业集聚水平、充分利用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加强与珠三角城市经济联系以及加强城市间经济联系网络构建等,促进北部湾城市群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台,积极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各个城市群提升竞争力的新目标。同时,在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第一动力的背景下,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加快动力转换的关键领域。城市群既是科技创新的集聚区,也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载体。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在条件较好的城市群集聚发展,是提升城市群创新发展能力、加快区域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本文考察了中国三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特征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着重分析科技创新水平不同的城市群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影响其经济增长效益发挥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与经济增长的本地效应和溢出效应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产值密度、专业化指数和相对专业化指数等指标测度北部湾城市群科技服务业集聚程度、科技服务业细分行业专业化及其优势行业分布状况,并以城市流强度指标对北部湾城市群对外功能进行测度。 总体而言,北部湾城市群科技服务业集聚程度处于偏低状态,北部湾城市群科技服务业专业化水平得到初步显示;北部湾城市群各城市科技服务业的优势行业表现为差异化态势;北部湾城市群各个城市的外向功能差异较大,并将其分为三个层级。最后提出促进北部湾城市群科技服务业协调发展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科技产出绩效的相关指标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评价科技产出绩效的现状,揭示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产出转化存在的差距,分析差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优化科技投入产出结构,最大限度发挥科技资源的效益,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真正结合与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为中部相似城市及其它次发达地区在科技产出转化管理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在新时代下,数字经济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从数字基础、产业基础、人才储备等3个方面建立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2011-2020年的相关数据为依托,运用熵值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结果显示:从地区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省会城市与地级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各地级市整体发展较均衡;从年度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趋势向好,至2020年受疫情影响发展水平有所下降,总体呈上升态势;长江中游城市群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正逐步推进,数字产业基础不断增强,但是数字人才储备有所不足。  相似文献   

9.
科技服务业作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运用现代科学知识、技术和信息向企业提供智力服务,可以通过专业化分工降低制造业成本、通过技术创新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优化资源配置,有效提升制造业的效率。然而,这种提升作用并不是直接的,可能通过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服务业集聚和人力资本水平等条件来实现。为了明确科技服务业促进制造业效率提升的路径,本文基于东部地区11省(市)的面板数据建立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完全中介效应,科技服务业集聚的中介效应较大,人力资本水平的中介效应较小。据此提出建立产学研+中介联盟,整合资源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引导科技服务业按照城市群形成空间集聚,建设一站式科技服务园区,培养自主创新人才,提高企业人力资本水平。  相似文献   

10.
构建针对特定区域发展的科技服务模式,提出相应保障机制,对促进区域科技服务业稳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内外科技服务业发展动态,在明确科技服务业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哈长城市群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结合产业生态化理论构建"需求分析—资源匹配—服务对接—评估反馈"良性循环的生态化科技服务模式,并为哈长城市群科技服务业发展提供定制化的发展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1.
    科技服务业集聚结构与功能,与区域创新需求和条件息息相关。运用HDI、区位熵、灰色关联度对我国2003—2018年31个省域科技服务业集聚规模、时空分布态势、结构特征、区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1)发达省域科技服务业集聚规模较大,省域间规模差距逐渐缩小;(2)研究和试验发展、专业技术、科技推广和应用三类服务业态的专业化集聚分别呈增长-重心东移、降低-重心西移和增长-均匀化趋势;(3)当前各省域集聚结构存在三种形态、两种主要演变趋势和四条演化路径;(4)区位因素对科技服务业集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但不同服务业态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最后,从省域间服务业梯次联动发展、不同经济水平省域当前服务业发展任务、基于区位因素制定服务业发展政策、服务业重点发展业态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研究有助于把握我国科技服务业集聚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区位影响因素,对于各省优化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与政策、改善科技服务业集聚结构和提升科技服务水平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2009-2013年行业就业人数为基础数据,采用区位熵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等,分别对广东和台湾科技服务业集聚的整体状况、内部区域空间分布及各市的集聚水平进行测度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从产业集聚水平与集聚程度,还是在区域内部空间均衡发展上,广东相较台湾都有一定的差距,台湾的科技服务业在中国具有绝对的专业化优势;但显示广东的产业集聚程度正逐渐上升,特别是2013年呈现显著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13.
以2009—2013年行业就业人数为基础数据,采用区位熵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等,分别对广东和台湾科技服务业集聚的整体状况、内部区域空间分布及各市的集聚水平进行测度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从产业集聚水平与集聚程度,还是在区域内部空间均衡发展上,广东相较台湾都有一定的差距,台湾的科技服务业在中国具有绝对的专业化优势;但显示广东的产业集聚程度正逐渐上升,特别是2013年呈现显著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14.
知识密集型产业间的协同集聚发展能够产生明显的创新效应,这对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文章从产业协同集聚角度出发,分析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协同集聚创新效应产生的内在机理,利用简化的E-G模型考察中国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协同集聚表征,并将协同集聚度作为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影响因素之一,利用2007—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协同集聚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1)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存在良好互动关系,两者的协同集聚与高技术产业创新水平提升呈倒U型关系;(2)依托科技服务业促进高技术产业创新水平的提升应积极推动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协同集聚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十四五”规划中位列优化提升范畴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和长江中游五大国家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区域科研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结合TOPSIS模型对各城市群及其区域内各省份的科研竞争力展开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城市群科研竞争力水平差距显著,呈现为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的格局;各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成为区域创新的重要增长极;区域内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其中京津冀城市群区域内各省份的科研竞争力差异最为显著;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二者科研竞争力评价表现虽居五大城市群的下游,但其区域内各省份科研竞争力整体实力较为均衡。  相似文献   

16.
科技服务业对科技创新有关键的支撑推动作用,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关键产业。面对未来创新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科技服务业在体制机制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性。在分析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利用1995—2012 年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域科技服务业有关数据,通过空间基尼系数等,解析了中国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态势,运用层次聚类分析法考察了我国科技服务业存在的区域非均衡性,阐述了中国科技服务业非均衡发展的深层原因,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基础上,认为对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业态的科技服务业,分别从横向支撑体系、纵向支撑体系、结构支撑体系以及不同区域发展路径提出推进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科技服务业集聚可以降低服务对象(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促进行业专业化投入和服务发展,产生规模经济和溢出效应。通过调查2012-2016年四川科技服务业发展数据,选取2012-2015年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四川科技服务业行业体量、产业基础、市场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步;分析2016年数据发现四川科技服务业在业态结构、区域分布、资本结构、产业支撑等方面缺乏协同性。针对集聚发展初期出现的协同偏差,构建了协同视域下的“政策—区域—产业—资源”四位一体的四川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模式,以期为相关决策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与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详细分析宜荆荆城市群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现状条件下,认为宜荆荆城市群服务业发展还存在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发展层次水平不高、滞后于经济发展阶段等问题,并相应提出了促进宜荆荆城市群服务业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9.
科研发展对经济进步和国家创新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对区域科研竞争力展开评价研究能够丰富理论研究并指引相关实践。以十四五规划中位列“优化提升”范畴的五大国家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区域科研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结合TOPSIS模型对城市群整体及其区域内的各省份展开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城市群科研竞争力水平差距显著,呈现为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的格局;各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成为区域创新的重要增长极;区域内协调发展问题十分突出,京津冀在五大城市群中区域内科研竞争力差异最为显著;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二者科研竞争力评价表现虽居五大城市群的下游,其区域内各省份科研竞争力整体实力较为均衡。  相似文献   

20.
科技服务业对科技创新有关键的支撑推动作用,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关键产业。面对未来创新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科技服务业在体制机制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性。在分析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利用1995—2012年中国各省级行政区科技服务业有关数据,通过空间基尼系数等,解析中国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态势,运用层次聚类分析法考察我国科技服务业存在的区域非均衡性,在计量模型框架下识别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对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业态的科技服务业,分别从横向支撑体系、纵向支撑体系、结构支撑体系以及不同区域发展路径提出推进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