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微、中和宏观层面对已有相关研究梳理可知,目前对金融科技发展存在的地区差距、空间异质性以及收敛性特征缺乏研究,因此,利用中国31个省份2011—2020年有关数据构建金融科技综合发展指数,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收敛模型挖掘金融科技发展差异的主要贡献来源、考察金融科技发展的空间收敛性特征。结果表明:整体上,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差距相对较大,但基尼系数呈现下降趋势,区域间协调性逐渐增强;区域间净值差异贡献均值为56.79%,是金融科技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且东部和中部地区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在收敛状态、收敛速度上均存在明显的差距;金融科技发展始终处于收敛状态,且“十二五”时期的收敛速度比“十三五”时期快。基于此,提出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风险防范措施、形成区域特色的金融科技与产业融合和建设区域金融科技创新合作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内差异与国际差距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到《京都议定书》生效,再到哥本哈根艰难谈判,关于发展权与排放权的讨论不断升级,催生了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作为世界排放大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各地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如何,有必要加以全面认识。基于此,本文设计了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析分析法在省域层面进行综合评价,并选取一些关键性指标与国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①我国地区低碳发展水平整体呈逐步增加的趋势;②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总体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局部跳跃"的格局;③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为此,今后我国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要逐步加强低碳排放的管理、控制和引导,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加大科技投入、引导消费行为、优化能源结构、增加碳汇资源、加大中西部地区的低碳支持,增强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和区域协调。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全国收入差距现状,具体分析了中东西3地区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绝对差距及其发展走势。提出了城镇化有助于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居民劳动收入;城镇化有助于中西部增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居民福利水平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缩小区域收入差距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为我国发展城镇化,缩小区域收入差距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十二五"以来,云南省科技工作紧紧围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支撑产业转型发展,加快推动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提供了新动力,为建成创新型云南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二五"期间,云南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由2008年的34%提升至39.1%,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达44.05%;区域创新能力上升到第23位;高新技术  相似文献   

5.
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剧了我国农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也将农业科技创新推到了全新高度。"十二五"期间,广西农业科技创新在源头体系、成果转化示范平台、基层服务体系的建设以及优良品种选育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在体制机制、区域特色、成果应用、服务瞄准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因而,有必要从顶层设计、特色农业科技和成果转化政策等的完善入手,提升政策绩效,使广西农业发展走上科技驱动的轨道。  相似文献   

6.
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十二五"期间,天津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两化深度融合深入推进,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工业经济实现两位数增长。随着中国经济步入发展新常态,天津也迎来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本文分别从天津市工业创新体系建设、创新投入、创新人才、创新产出、创新产业等维度出发,深入探索天津市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优势及不足,挖掘阻碍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深层次问题,以期为各级政府战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促进工业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真正转型。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2001—2012年中国省级制造业面板数据,研究了产业聚集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理论分析表明:产业聚集能有效推动协同创新,促进知识的产生;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溢出与扩散,从而推动技术创新。实证分析显示,在控制了科技人员投入、科技经费投入、外商直接投资和制度创新等条件下,产业聚集显著促进技术创新;分区域比较分析表明,产业聚集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产业聚集对技术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大于中西部地区。结合当前东部地区产业聚集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的事实,推导出地区间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异将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8.
基于省域农业科技创新特征与内涵及省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概念的界定,从农业科技创新支撑要素、投入要素和产出要素3个方面构建省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08—2017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省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但能力水平总体偏低;地区差距较大,且排名呈现“区域锁定”现象;创新能力领先省份同时具备较强的农业科技创新支撑、投入和产出能力,而落后省份在三方面均表现较差。  相似文献   

9.
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缘何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原因是,我国经过10多年改革,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我国毕竟人口多,底子簿,总的讲国家财力还很有限。建国以来国家已对中西部作了大量投入,但中西部贫困面太宽,完全由国家包下来不可能,完全依靠国家投入也不现实;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需要国家投入一分钱,容易使人们摘掉贫困的帽子。之所以要在中西部地区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除了国家财力有限这  相似文献   

10.
构建过程导向的因子理想关联评价模型和结果导向的三阶段DEA效率评价模型,对"十二五"以来的创新政策效果做评估,发现2010-2018年科技创新政策整体是有效的,但主要影响因子存在地区差距较大、有效性波动等问题;政策效果出现东西差距缩小、南北差距拉大、东北明显落后、中西部依赖性强等特点;创新效率由中心城市到经济圈再到其他地区递减.检验近年创新政策实施效果,对制定"十四五"创新政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RD/GDP是反映国家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标志性指标。"十二五"期间,中国RD/GDP规划指标没有完成目标,31个省市区RD/GDP指标完成进度普遍滞后,原因除了政府财政的科技投入和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不足外,还受到规划目标设置不科学的影响。未来要发挥RD/GDP指标的引导作用,需要切实加强政府的科技投入、引导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完善研发投入统计制度,科学确定地区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1-2014年中国省域创新数据,对区域创新时空演进特征进行测度,并对制造业转移、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空间演进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2007年为分界,东部地区创新产出份额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倒“U”型变动特征,相应的中西部地区的创新产出份额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U”型变动特征,而此期间我国制造业则呈现以2004年为分界先向东部地区转移,后再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转移的时空特征。由制造业区域转移所引起的地区制造业份额的相对变动对区域创新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在创新产出方面的巨大差距。地区制造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对区域创新的溢出效应显著为正,研发资本投入、地区发展水平、技术市场活跃度对区域创新的影响较为显著。政策启示: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跨区域转移;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知识吸收能力,以充分利用东部地区制造业转移中的知识溢出。  相似文献   

13.
我国各个区域之间发展极不平衡。本文从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外向性、人民生活水平、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与环境七个方面来比较四大区域之间存在的异同点。针对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特点,指明未来十二五期间四大区域的发展方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东部地区国际竞争力;培育中部核心城市带,建设大型生产中心和物流中心;继续完善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促进东北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相似文献   

14.
选取2006—2014年我国30个省市区科技金融投入与产出的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和SFA模型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和科技金融效率值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在样本期限内,我国科技金融效率上升6.56%,但是效率水平不高;科技金融效率在区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总体上来说东部地区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但是江西、贵州等地的科技金融效率提升较快;我国各地区可以分为4类,大部分的投入规模与效率水平比较匹配。  相似文献   

15.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测度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水平和探析各影响因素,对于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产业可持续发展、更好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高质量区域经济引领作用,意义重大。研究联合体通过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带动区域产业向价值链上游转移,为研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视角。选取2014-2019年我国2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面板数据,基于研究联合体的视角构建涵括产业结构水平、创新驱动水平、数智赋能水平和绿色发展水平四个维度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水平测度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模型评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寻找其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平均水平为0.470,处于中等水平;水平最高的深圳与最低的乌昌石之间的差为0.545,差距较大;东部示范区整体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南方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平均水平为0.519远高于北方的0.3932,南北方差距明显。进一步分析影响因素表明:示范区研发创新能力与产业转型升级呈正相关,研发创新通过知识发现和技术创造带动示范区产业向价值链上游转移;人才支撑能力与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呈正相关,示范区通过提升人才存量进而引发“知识外溢”效应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服务能力与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呈正相关,示范区通过搭建良好的企业经营环境提供完善的保障服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牵引能力对产业转型升级呈正相关,示范区通过吸引资源要素聚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开放合作能力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整体而言开放合作跟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不大。鉴于此,示范区应搭建完善的研发创新环境、打造致力产业共性技术研究的研发平台、构建研发人才体系、探索差异化的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型经济增长和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产业转型升级,我国产业创新发展的地区间不平衡现象严重.运用SUPER-SBM模型对我国29个省份传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在2006和2016年10年前后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并结合变异系数与自然间断点法刻画产业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空间分布,从时空维度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从时间维度来看,10年间我国大中型传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整体水平的提升幅度约为20%,其中中部地区的提升幅度最大,10年后两大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均值均约为0.7,距离高效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空间维度来看,我国四大区域两大产业之间的技术创新效率差异有所减弱,但中部和东北地区内部省份之间产业创新发展不均衡较为明显,传统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主要表现为各省份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变化呈现出东部沿海省份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现象,高效率在空间上呈现出由纵向上的晋、豫、赣、粤4省与横向上属于长江经济带的沪、苏、皖、鄂、渝、川6省份组成“十”字型分布.  相似文献   

17.
"十四五"时期,空间治理现代化和区域经济布局优化是规划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布局采用"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指导思想,迅速带动了国力整体提升,但区域间发展差距持续拉大;开放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发展迅猛,但经济体系安全性和高级化存在"短板",国有经济领域改革尚有不足。我国空间治理进步显著,但在法制化和科学化、学习型政府和民主化治理及治理体系化等方面,同现代化要求差距较大。"十四五"时期,空间治理现代化的重点是:完善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公众共同参与的空间治理模式,健全公平与效益并重、政府调控与市场优化配置并重、问题与目标并重、约束与激励并重的区域政策体系,形成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区域协调新机制。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举措是:不断增强城市群、都市圈和区域中心城市的能级,践行人口经济集聚过程中实现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新模式。以重构我国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为契机,打造重大生产力布局的新形态。启动大西北地区高质量开发的伟大工程,培育相对贫困地区发展致富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18.
李创 《未来与发展》2008,29(2):39-42
采用因子分析法探讨了东西部纺织产业竞争力差距的深层次原因,并详细分析了中西部地区在产业规模因子、外部环境因子和产业管理因子等方面的发展差距,为中西部地区纺织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力提升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提高中西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中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经济实力,对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全国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中西部与东部地区之比较分析了中西部存在差距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Schott(2008)模型,运用新型测算方法,测算了中国31个省级区域的出口技术结构,并采用系统GMM方法,从全国以及区域两个层面实证检验了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对熟练与非熟练劳动力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些年来,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在不断地升级,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出口技术结构;(2)从全国层面来看,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升级显著地增加了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从而扩大了其相对工资差距;(3)从区域层面来看,东部地区的资本和劳动密集偏向型产业的出口技术结构升级对其相对工资差距的正向效应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可见全国层面的出口技术结构升级对其相对工资差距的正向效应主要是由东部地区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