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我国职务发明权利归属机制以1984年《专利法》的颁布为起点,由于历史因素的制约,采用了"雇主优先"的立法模式;基于创新发展的需要,引入了"约定优先"的运行原则。以2000年《专利法》修订为界,我国职务发明权利归属机制经历了两个立法阶段,并呈现出雇主"强权主义"和雇员"自益倾向"等诸多运行风险。正在进行的《专利法》第四次修订和正在向社会征求意见的《职务发明条例》对我国职务发明权利归属机制做出较大完善,明确了我国职务发明权利归属机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职务发明是我国科技成果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利益分配机制的核心是职务发明奖酬制度,这一制度是由以专利法为核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与部门规章共同构建的。其中地方性专利法规对专利法中各项规定的落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对这些法规进行整理与分析之后的结果表明,我国职务发明奖酬制度所面临的法律问题,主要是立法模式与调整手段的不一致。反映出在立法过程中,各地立法机关对职务发明奖酬内涵及其制度功能的理解尚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职务发明的数量和质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律意识的提高,尤其是对职务发明带来的现实利益的认识,有关职务发明奖励报酬的争议也日益增多。为了调动职务发明人的积极性,提高职务发明的产量和质量,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职务发明收益分配制度。我国已有相关法规和政策明确规定了职务发明人奖励金额和报酬比例的最低限度,但是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中涉及职务发明奖酬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很多,呈现出层次不一、规定不同、缺乏体系与整合的基本情况,实际执行的效果不佳。本文从我国职务发明制度发展状况调研结论出发,梳理当前我国职务发明奖酬制度建立及其与其他国家职务发明制度的比较,提出委托-代理理论在完善职务发明奖酬制度中的理论原理,对职务发明奖酬机制设计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完善职务发明权利归属机制,我国《职务发明条例草案(送审稿)》引入了职务发明报告制度。相比德国《雇员发明法》的规定,我国职务发明报告制度在设立必要性和设计合理性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有必要通过比较德国《雇员发明法》与我国《职务发明条例草案(送审稿)》的相关规定,探究我国建立职务发明报告制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民法中无因性理论的宗旨在于维护交易安全,但各国立法规定各不相同,其适用在我国也争议颇多,在代理关系中主要体现为委托行为与授权行为之间是否具有独立性。这里通过对各国立法例和学界理论的列举分析,对我国现行立法的相关规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现有专利立法中有关修改超范围的法规的制定以及审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出发,通过对中、欧、日、美四方的相关法律规定的比较研究,探求各国法规中可供我国立法和行政执法工作借鉴的地方,并提出相应的法规修改建议,以期解决现有法规中对于修改超范围的立法本意的阐述之缺失以及相关法律体系层次结构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使得相关法律规定更加完善,相关的行政执法工作向着更好地维护申请人和社会公众合法利益的方向改进。  相似文献   

7.
高校教师私自转化科技创新成果问题是引发高校科技创新成果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高校和教师之间的纵向隶属关系常阻碍高校通过侵权法获得救济,现有的行政处分和确认之诉等处罚方式难以有效遏制教师私自转化科技创新成果的行为。高校教师的私自转化行为一直处于行政法、专利法、科技成果转化法的"缝隙"之中。面对立法规定缺失、司法制裁无力的窘境,高校仅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难以有效维护自身有关职务发明的相关权益。对此,我国立法机关与高校应借鉴德国、美国等国家的立法思想与法律制度,尝试建立报告通知、前发明转让协议(pre-invention assignment agreement)、未实施科技创新成果权属再分配等制度,进一步有效遏制高校教师私自转化科技创新成果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职务发明专利制度由来已久,其立法本意是为了保护企业或单位,以及职务发明人的相关权益,在合理保障双方利益前提下,推动科技进步。本文从中国职务发明制度的发展历程谈起,通过相关案例解读以及其他各国专利奖励制度分析,给出中国如何在职务发明专利奖励制度方面进一步提高及改进的建议,以充分保护及调动职务发明人的创新积极性,顾全单位或企业利益,完善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促进知识产权事业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述了我国在历次修订专利法过程中对职务发明相关法条的修改情况。总结各发达国家通过立法保障职务发明人权益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职务发明发展现状,进一步分析2015年公布的专利法修改草案对职务发明相关法条修改的必要性和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通过和《职务发明条例》的修订,使职务发明制度再次成为人民关注的焦点。本文运用概念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分析指出职务发明制度相关法律法规间,存在奖酬的计算基数、计算比例、限制约定优先等制度规定出现不一致,职务发明转化形式范围过窄,贡献度的规定过于原则抽象等问题。提出统一奖酬的计算基数、完善限制约定优先原则,增加职务发明转化形式,科学界定贡献度衡量标准,实现职务发明制度的最优设计,激发制度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1.
庞轶芳 《科教文汇》2008,(10):157-157
性骚扰是一个普遍存在并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在性骚扰规制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和制度,而我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本文在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的基础上,提出以侵权责任法对性骚扰行为加以规制;特别是针对职场性骚扰,提出构建起雇主责任制度及雇主与加害之间不真正连带责任的侵权责任形态。  相似文献   

12.
几经修正的我国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在职务发明创造权利归属方面的规定虽然引入了约定优先原则,在奖酬方面作了进一步的改进,但实践效果不尽理想,我国的职务发明创造权利归属纠纷仍较多。比较美国专利法的相关规定,笔者认为,我国专利法应当在职务发明创造归属,特别是利用本单位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权利归属方面踏出更大的脚步,以更好地契合专利法的立法宗旨。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在法律层面设立了职务发明创造的奖酬机制,这为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设计人的收益权提供了立法保障,但较少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成本是否对等。针对前述问题,本文从法经济学视角出发,以某中医药企业为例,通过实证分析剖析企业职务发明创造的成本与收益,提出引入专利立项审批加专利评估的预审机制和增加职务发明人保密义务的立法建议,确保企业创新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4.
对完善职务发明奖酬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科技创造财富和大力发展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为了鼓励职务发明创造,完善激励技术创新机制,国内外知识产权法规都有对职务发明奖酬或者补偿的规定,并出现了逐步提高提取奖酬比例和补偿费用的趋势,这也就为我们完善职务发明奖酬带来了诸多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孟欣然 《科教文汇》2009,(35):239-239
本文旨在通过对离岸公司国际避税的问题及其在我国现状进行分析,针对我国对离岸公司避税的相关法律规定,指出我国对离岸公司国际避税行为进行法律规制的必要性,并对完善我国的相关法律制度,提高反国际避税能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吸引创新要素投入到创新中去。在这些创新要素中,人是科技创新的最关键因素。只有不断完善职务发明法律制度,保障职务发明人的合法权益,才能使科研人员的创新价值得到尊重,才能激励其创新积极性并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原动力。本文着重就完善职务发明法律制度的立法的可行性、职务发明人是否有权获得报酬、关于奖酬的计算等问题作了探析。  相似文献   

17.
雇佣双方就雇佣期间完成发明的权属问题提起诉讼,反映了争讼专利具备一定经济价值,分析这部分涉诉专利的维持年限更会为评价职务发明权属模式提供有力依据。统计分析职务发明不同权属模式下涉诉专利的维持时间,雇主权属模式的涉诉专利在维持时间的布局上更为均匀合理,平均维持时间更长。雇员权属模式的涉诉专利随着雇员职位不同,而在维持时间上有所差异。因此,有关职务发明的政策、立法选择应该在尊重约定优先原则的前提下,更倾向于雇主权属模式,对于雇员的权属分配和奖励报酬也应区别雇员职位而差异对待。  相似文献   

18.
在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分析职务发明激励机制设计问题时,既要运用参与约束与单位利润函数来分析发明人的最优努力水平,同时还应再利用激励相融约束来分析对发明人进行激励的最适安排。由于目前我国的相关法规中对职务发明人的报酬规定尚有较多的非科学性与不合理性,因此借鉴相关国家的成功经验,在发明人的报酬问题上,既要避免现实中“一刀切”的制度措施,也要确保发明人能通过法律途径来保障其收益权及有效降低相关的交易费用。  相似文献   

19.
在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分析职务发明激励机制设计问题时,既要运用参与约束与单位利润函数来分析发明人的最优努力水平,同时还应再利用激励相融约束来分析对发明人进行激励的最适安排.由于目前我国的相关法规中对职务发明人的报酬规定尚有较多的非科学性与不合理性,因此借鉴相关国家的成功经验,在发明人的报酬问题上,既要避免现实中“一刀切“的制度措施,也要确保发明人能通过法律途径来保障其收益权及有效降低相关的交易费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我国专利法中关于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设计人的奖励和报酬的规定,结合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从法律规定的适用范围以及奖励报酬与劳动关系的协调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并对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了一些讨论,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在今后修改专利法或专利法实施细则,以及出台相关的具体规章或者法律解释时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