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乔晗  李卓伦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10):1444-1456
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实现数据要素价值转化、驱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文章基于文献研究和实践经验阐释了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理论过程,将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过程划分为市场化建设和价值化配置 2 个阶段。文章以理论为基础,应用追加中间投入的网络 DEA模型,测算 2019—2020 年我国 30 个省(区、市)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进一步,通过 Malmquist 指数分析,研究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情况。研究发现:( 1) 2019— 2020 年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价值化配置阶段效率较高,市场化建设阶段效率低于价值化配置阶段。因此,未来进一步提高公共数据开放水平、完善数据流通和交易基础设施仍是提高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的工作重点。( 2)研究期内,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明显,提高技术进步率和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均对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有正向作用,且提高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对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更为关键。  相似文献   

2.
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企业技术创新和生产率提升的影响是现实和学术界争论的热点。从微观企业层面,基于金融化视角,以“R&D-创新-生产率”(CDM)模型为基础,引入金融化因素进行扩展,利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企业技术创新决策、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产出和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金融化程度越高,创新投入强度越小;金融化与创新投入决策、创新投入强度的关系具有典型的企业所有权异质性;技术创新投入对技术创新产出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金融化通过影响技术创新投入进而影响技术创新产出,最后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间接影响。由此得到对新时代背景下实体企业提升生产率的启示为:企业在转型发展阶段应理性决策,在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的同时持续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政府需要了解金融化对于实体企业技术创新、进而对生产率提升产生的影响,制定有效的政策引导实体企业在经营、资产配置等决策中作出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3.
运用DEA方法测度中部地区1978-2007年间的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用以表示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把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等不同部分,比较分析中部地区及各省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状况.结果表明,过去30年间中部六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为正,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率的提高,技术效率的改善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并不明显,而且不同省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对全要素生产率研究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对2001—2006我国高科技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算,结果显示,在2001—2006年我国全要素增长率出现大幅下降,技术进步呈衰退趋势,而技术效率大体为增长趋势。分析发现,不同地区之间全要素生产率均有下降,东部地区并未呈现出在全要素生产率方面的地区优势,同时,外资对东部城市生产率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5.
采用资本、劳动和资源三投入要素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面板模型,考察了1990~2008年中国省域的生产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研究表明:资源的产出弹性为正,并逐年递增;东部地区的生产效率高于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市场化程度、外资因素和出口对生产效率有正影响,而政府财政支出的影响为负;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技术进步,其次是生产效率变化率。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算了我国89家区域性银行2009-2015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各省科技金融对区域性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从技术溢出、人才溢出和经济溢出的角度进行了解释,我们发现:科技金融反哺银行存在门槛效应,只有高于门槛值的科技金融可以提升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低于门槛值的科技金融并不能反哺银行;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科技金融可以提升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西部地区的科技金融尚未发挥反哺银行的作用;根据是否引入战略投资者,科技金融对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也会呈现异质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具有决策层年轻化、垄断程度底、跨区域经营程度高、业务创新能力强、业务多元化程度高、成本控制能力强这几个特征的银行,更容易吸收科技金融的反哺作用,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最后,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2000—2007年江苏省分行业面板数据,考察了FDI技术溢出对江苏民营制造业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民营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年均增长率7.7%,技术变动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根本原因;行业内水平技术溢出、前向关联溢出和后向关联溢出通过促进技术变动,推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技术效率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后向关联溢出能显著地提升纯技术效率,而水平技术溢出则有利于规模效率的改进。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3-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非参数协方差矩阵估计法,从区域层面考察风险投资、资本项目开放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风险投资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不同类型的风险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率及作用机制存在异质性。其中,外资风险投资主要通过推动技术进步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民营风险投资主要通过改善技术效率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国有风险投资不能有效的改善全要素生产率。QFLP、RQFLP等资本项目开放政策能够推动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有稳定的正向影响,但对风险投资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存在负向的调节效应。因此,应审慎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并注意优化风险投资结构和空间配置状态。  相似文献   

9.
郑循刚 《软科学》2010,24(8):79-81,87
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方法研究了2000~2007年西部农业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变化、规模经济性和资源配置效率4个部分。结果表明:2000~2007年西部农业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平均为5.74%,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主要是技术进步、资源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率,技术进步是主要的推动力量,平均占104%,规模效率占8%,技术效率的变化呈缓慢下降趋势,平均占0.87%,资源配置的影响为负,平均占-11.27%。要提高西部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水平,需要进一步推广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调整资源配置结构。  相似文献   

10.
使用超效率DEA模型对我国省际卫生服务的相对效率进行了测度,并计算了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结果显示:样本期内我国卫生服务超效率DEA平均得分在省际间以及东、中、西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我国卫生服务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为4.2%,不同省份、不同区域的卫生服务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卫生服务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源自于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要素价格-成本权衡-能源效率变化”的逻辑链条,基于成本视角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全要素能源生产率指数,识别全要素能源生产率指数变化的影响因素,利用随机核估计法探究中国区域能源效率变化的分布形态与动态演化特征。实证结果表明:较低的技术水平、粗放式的能源利用以及偏离最优要素组合的要素替代成为制约我国区域能源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中国区域能源效率不高集中表现在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和能源配置效率持续偏低两个层面,且后者逐渐成为影响我国区域全要素能源生产率指数变动的关键因素;市场化进程加快、节能减排政策实施等使得我国整体能源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出现显著跳跃性增长;落后地区能源利用效率追赶领先地区较为困难,而随要素市场化改革,要素价格扭曲程度改善,要素组合引致的配置效率得以提升,领先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其追赶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可见较技术进步,短期内市场化改革决定的要素配置效率对区域全要素能源生产率指数提升更有效。  相似文献   

12.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装备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的基础,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运用Malmquist指数法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状况进行了测算,并把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构成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两个部分,分析结果显示1995—2006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5.7%,且在不同时期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存在一定差异,分行业来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快的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相似文献   

13.
我国煤炭行业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2001-2006年煤炭行业面板数据(panel data),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煤炭行业增长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状况,并将其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煤炭行业16家上市公司技术效率有逐年好转趋势但总体效率水平仍然较低,普遍存在比较严重的投入拥挤问题,集约式生产应该是煤炭产业的重点发展趋势;2001-2006年中国煤炭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6.2%,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水平的提高,且在不同时期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对煤炭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存在一定差异,同时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煤炭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也存在较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袁徽文  李言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7):152-161
选取2011-2016年283个城市的数据,深入分析数字金融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金融所包含的3个维度均能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数字金融能够在西部地区和低收入地区更好的发挥其优势作用,带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升;数字金融的使用深度对东部、中部地区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而对西部地区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金融科技蓬勃发展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新思路,但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具体影响及作用机制尚未明晰,为此,基于我国58家商业银行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借助前沿分析法,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金融科技对我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发现:(1)金融科技正向作用于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2)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人力资本结构和银行创新能力在金融科技正向作用于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且其中介作用依次由大到小;(3)金融科技对不同产权结构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对上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较多的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程度更大。因此,优化金融科技发展环境、培养金融科技人才、加快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进程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于微观企业数据,运用多种前沿方法测算光伏企业的生产函数和全要素生产率,对比我国其他制造业同时期的年化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考察光伏行业在我国的发展,并对可能影响光伏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的单独及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国有资产和企业规模对光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影响,而外资资产、出口额、政府补贴以及扶持政策对光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显著。此外,尽管研发投入对光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其和国有资产的相互作用却会显著提高光伏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根据分析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尝试性地以金融相关比率为产出变量,以金融从业人数、固定资产投资以及贷款余额为投入变量,运用DEA-Malmquist方法测算了中国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并采用空间数据分析方法,考察了市场化对其的影响作用.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1997-2011年间,中国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出下降的态势,并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市场化在2002-2006年间并没有促进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反而呈现出与之负相关的关系;在其它时期,市场化的发展明显地促进了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技术效率是市场化发展对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基于微观企业数据,运用多种前沿方法测算了光伏企业的生产函数和全要素生产率,并对比我国其他制造业同时期的年化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来考察光伏行业在我国的发展,此外本文对可能影响光伏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的单独及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国有资产和企业规模对光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影响,而外资资产,出口额,政府补贴以及扶持政策对光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显著,此外,尽管研发投入对光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其和国有资产的相互作用却会显著提高光伏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最后本文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法,实证测度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并进一步检验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年均3.4%的增长率逐年上升,但产业间全要素生产率却存在很大差异,且极不均衡;行业平均企业规模、对外开放度、政策效应以及行业盈利能力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显著正影响;产业集中度、国有产权比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显著负影响。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高新技术企业是培育科技创新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力军,是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载体.利用柯布道格拉斯拓展函数对我国2014-2018年的高企数据进行全要素生产率及贡献率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高企对劳动力需求各有侧重,其中研发劳动力的边际影响力最小,其次是科技服务劳动力,其他劳动力边际影响最大;第二,高企各要素增长率之间相关性程度各有差异,其中各要素与产出增长率基本都显著正相关,除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外各要素与研发劳动力增长率也都有相关性;第三,我国各省市区年度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大多为负,但趋势向好;第四,我国各省市区高企各要素贡献率均值最高的是科技服务劳动力,其次是其他劳动力、全要素生产率、资本、研发劳动力.大部分省市区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研发劳动力贡献率都呈现上升趋势.基于此,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