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传统的知识转移框架很难解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发展过程中学习很难发生且联盟极易破裂的问题,基于产业路径视角下的四种联盟组织模式划分也较为理想化。通过在共性技术视角下分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特点,本文得出基于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有效创新组织模式更加符合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分析政府介入联盟的必要性,并根据政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联盟成员之间的博弈关系,构建了三方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研究政府在联盟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胡少华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2):114-117
分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组织运行特点,提出联盟中知识资源、知识服务、知识再生产以及多业务整合的需求特征。针对联盟知识资源特点和服务需求,提出包括成员知识节点和中心服务门户的分布式知识框架,设计统一知识服务门户的技术架构。面向联盟知识服务的长期性、有效性需求,研究分析知识服务的组织运行机制并提出相应的知识审计评价范围和流程。为进一步提升知识要素的创新效能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研究主题,为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和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聚类分析,发现至今学界主要是从静态角度分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稳定性,集中于概念界定、联盟成员选择、资源投入、联盟成员信任及稳定性影响因素等5个方面。对此,分别从组建动机和目标进行概念总结,认为联盟成员的选择和资源投入是联盟稳定性的前因变量,联盟的规模、管理能力、激励机制、成员文化差异、成员利益分配机制、成员信任度等是影响联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提出未来需进一步拓宽研究视角、创新研究方法、拓展研究深度,以及加强关于多联盟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有效的知识转移是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能力的关键。基于情境理论提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知识转移情境的5个维度,即知识基础、组织结构、信任程度、文化距离与收益分配,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知识转移障碍,针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知识转移障碍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知识整合能力、效果与技术创新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战略观点研究知识整合如何影响技术创新能力,构建了知识整合能力、知识整合效果与技术创新各因素相互关系的模型,并以华南地区的219家企业为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知识整合能力中的合作能力需要以知识整合效果为中介,才能对技术创新产生正向影响.知识整合效果也并不是企业产品创新的直接影响因素,而是需要工艺创新作为这一过程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6.
随着创新环境的愈发开放和竞争程度的愈发激烈,越来越多的公司通过组建股权式战略联盟(或合资企业)的方式来进行技术创新。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双方母公司的知识资源互补对于联盟创新成功至关重要,而吸收能力理论则认为,合资子公司的知识吸收或整合过程对于联盟创新成功非常关键。基于148家股权式战略联盟样本发现,合资子公司的吸收能力在母公司知识互补(包括运营知识互补和管理知识互补)与联盟创新绩效之间扮演中介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企业拥有具有异质性的联盟能力有利于从联盟中受益并获得较高的联盟组合绩效。然而,联盟能力实际上是企业积累和共享联盟成员知识而特有的机制,因此知识整合对企业技术创新联盟能力的构建具有促进作用。由此,文章从知识整合视角探讨了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联盟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从联盟任务、联盟成员等角度出发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发展现状进行总体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广东省电动汽车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浙江省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武汉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四家代表性联盟对其技术创新模式及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协同创新要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协同创新发展是指联盟网络内部主体、战略、技术创新过程、资源、环境等要素由于相互协同与竞争,在共同实现联盟网络竞争优势以及联盟网络主体各自战略目标的基础上,耦合而形成的全新的整体创新效应。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为载体,在分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协同创新发展的要素构成的基础上,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协同创新发展机理模型,给出企业与公共研究机构、政府间,以及系统各要素间的协同创新关系,揭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协同创新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首先,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效率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与其他联盟的区别,构建基于主导者类型的联盟运行模式;其次,从提升科技创新视角构建联盟运行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两阶段关联DEA法对云南省23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行运行效率比较分析,构建基于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两阶段效率矩阵图;最后,对不同运行模式下联盟的运行效率进行分析,总结不同运行模式下联盟的适用条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界定基于产学研跨组织知识集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集群网络的内涵;设计其创新集群网络的结构;提出创新集群网络的发展模式以及演化路径;探究如何依托产学研跨组织知识集成机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集群网络的政策措施,旨在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集群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创新"产学研结合"组织模式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文结合政府功能定位对“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再认识,指出当前“产学研结合”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分析国际产学研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要素组成、组织形态、运行机制、主要任务四方面提出了构建新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设想,进而分析了创新“产学研结合”组织模式的战略意义,并提出了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原则与措施。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商业模式下,颠覆性技术创新对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相关的理论研究对于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文构建以齐美尔连接为自变量、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因变量、知识密度为中介变量、感知的知识所有权(感知的知识组织所有权、感知的知识个人所有权)为调节变量的分析框架,实证探究齐美尔连接对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齐美尔连接对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产生正向影响;知识密度在齐美尔连接与颠覆性技术创新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感知的知识组织所有权在齐美尔连接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感知的知识个人所有权在齐美尔连接与知识密度的关系起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依附于产业创新链、技术创新链,通过一系列的价值增值活动来达到产业创新的目标.基于联盟项目,构建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价值网模型,揭示了联盟创新价值实现的机理和逻辑,最后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含义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杨震宁  吴晨 《科研管理》2021,42(5):21-30
技术战略联盟是合作伙伴资源共享、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和共同创造价值的组织,但其创新活动往往伴随着各类风险,在实践中很多联盟的运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如何降低联盟的运行风险,优化合作路径既是理论的前沿问题,也是实践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研究了技术战略联盟运行风险、协同合作与联盟稳定的关系,通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技术战略联盟运行过程中利益冲突风险和分歧冲突风险会降低联盟的稳定性,而联盟依赖风险初期会提高联盟绩效,但随着依赖程度的逐渐加深,参与各方的自主开拓创新能力有可能受损,从而降低联盟绩效;第二,联盟内部的自主合作可以正向调节技术战略联盟运行中利益冲突风险、分歧冲突风险与联盟绩效的关系,并且削弱联盟依赖风险对联盟绩效的倒U型效应,从而起到协同优化的作用。政府扶持对技术战略联盟运行风险与联盟稳定关系的调节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刘天一 《现代情报》2011,31(8):52-54
本文在阐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论述了信息在联盟中发挥的作用,分析了联盟的信息需求并提出了联盟的信息保障策略,以期为提高联盟创新效益、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适度引导创新要素及核心知识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企业间的良性循环,有效刻画联盟企业间竞争策略与合作策略同时存在的复杂动态关系,以联盟企业不对称学习能力作为切入点,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企业竞合策略选择演化博弈模型,分析演化稳定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对部分参数进行数值仿真。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相对探索比例的提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稳定性越高;知识产权系数、协同收益系数以及联盟企业模仿成本的增加,均可以有效抑制联盟企业间竞争的产生,其中协同收益系数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联盟企业在探索性合作中所占比例的增加、在交易性合作中所占比例的降低以及自身所持有技术专有程度的提高,均增加企业自身发起竞争的概率、减少合作伙伴发起竞争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彭本红  王雪娇 《科研管理》2021,42(7):116-125
军民融合必须嵌入产业网络,架构创新是军民深度融合的重要影响因素。以架构创新为中介变量,以政府创新政策为调节变量,构建了网络嵌入影响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展开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网络嵌入对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绩效提升有显著影响,在这一过程中,组织架构创新和知识架构创新均起到了中介作用,而产业架构创新在网络嵌入与协同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未能得到验证;政府的合作促进政策可以减少合作的不稳定性,从而调节网络嵌入和协同创新绩效间的关系,但是由于其削弱了军工企业的“结构洞”位置,因此没有显著调节结构嵌入与协同创新绩效的关系。另外,由于知识产权本身的独占性和排他性特征,导致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没有像预期中一样对两者的关系起到正向的调节效应。本研究对于指导我国军民融合产业深度协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