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全面提升农民素质是强农、富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农民素质不断提高,但依然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制约了农民持续快速增收。新形势下我国全面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事关统筹城乡发展的全局。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形成了新的重农思想,促进农村改革,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快速发展,成为广播电视业的重要工作和神圣使命。要搞好对农民的宣传、提高专门为农民服务的对农村广播节目的质量,使对农村广播更贴近“三农”实际,就必须发扬我们党的宣传工作优良传统,努力做到大众化、民族化。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电网的建设与发展一直是电力行业工作中的重点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对农村电网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就我国农村电网的建设与发展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制度缺陷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聃 《科技创业月刊》2009,22(8):112-113
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是支持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也是发展好"三农"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制度虽然初具规模,但仍然在资金的筹集、运行、管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只有在政府和农民这两者之间进行互动性的改进,才能真正发挥社会保障资金应有的作用,让农民受惠,使国家减压,从而促进"三农"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陈蒋 《今日科苑》2007,(22):216-216
"加强农村消防工作"是党中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把农村消防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控体系,落实农村消防安全责任制,大力推进农村消防工作社会化,保障了当前农村的社会稳定、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农业的稳步、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直接关系着我国农村水利事业的发展状况,对促进农业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怎样才能够符合农村发展趋势,不断促进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发展与完善,本文立足于我国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现实状况、性质和特点,并提出了加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对策和建议。希望对我国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而农村经济又是“三农”问题的工作重点,只有发展了农村经济,才能不断促进农民增收。笔者科学分析当地农村经济现状,提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快速、健康发展,对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意义重大。近年来,黑龙江省鸡西市的"绿莹"高丽米农民专业合作社,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中的80%是农民,农民世代耕作,辛勤劳动,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党中央尤其重视农民问题,强调确保农民的利益和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土地作为农民赖以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在新形式下地位显的尤为重要.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村土地问题却日益突出,土地承包纠纷案件出现较多增幅,已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波及农村社会的稳定,现对农村土地纠纷案件的特点、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作如下探析.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高速公路的建设已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为全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快捷的通道。但生活在乡村的一些当地农民和同志对高速公路建设对当地农村经济的影响认识不足,以至于少数当地老百姓不是很积极地投入到高速公路的建设中来。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了高速公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供高速公路建设的工作者们参考,以说服当地农民支持高速公路的建设,投入到高速公路的建设中来,一起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欧美高度重视农村发展和社区建设问题,如欧盟制定了“2007-2013年农村发展政策”,美国通过了“2009年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在此基础上,欧美分别对农村发展和社区建设作出一系列政策调整并加大了投资力度.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村发展水平还不高,农村社区建设更是刚刚起步.国内学者们的研究有一定理论成果又存在很大不足,实践层面上还缺乏具体统一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研究和借鉴欧盟和美国的农村政策,获得一些经验启示,有助于推动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理论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12.
基于制度视角的我国农村金融现实审视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变强制性为主的供给为诱致性自发型为主的供给,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为非正规金融提供制度支持是解决我国农村金融问题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农村工业化战略中云南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本文通过对云南农村工业化相关因素的分析研究,得出了云南农村工业化仍然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客观现实,从而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为此珏须通过发展特色经济、城乡工业互动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方式来提升云南农村工业化的水平,解决当前云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突出矛盾。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使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上公布的官方数据,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总体发展趋势、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趋势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中西部、东部的分布状况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状况和业务状况,研究结果发现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近几年发展迅速,其中村镇银行增长较快;中西部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增长速度比东部地区快;另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较好的盈利空间,并且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大部分资金都投向了“三农”和中小企业,但自2010年以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三农”和中小企业的资金投入呈不断下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构建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乡村振兴是乡村的全面振兴,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振兴,也包括文化及心理层面的振兴,离不开系统的社会心理建设,需要心理学界的参与和智力支持。文章阐明了乡村振兴对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内生性需求,分析了农村人口社会心理现状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提出了构建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1)将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之中;(2)开展符合乡村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心理健康促进工作;(3)把乡村社会心理服务有机嵌入乡村社会治理;(4)加强农村社会心理学研究,提供相关学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物流体系的建设关系重大。叙述了农村物流及其构成要素,并从系统的角度,研究探讨了我国农村物流体系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农村土地资源保护的信托模式创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庆田  吴六章 《软科学》2007,21(2):116-119
农村土地资源保护信托是通过农村土地资源保护信托模式的设计,使农村微观经济主体成为农村土地资源保护的直接受益主体,引导农村微观经济主体出于对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目的而实现土地资源保护的理性决策,从而形成政府政策强制性土地资源保护和农村微观经济主体自觉保护两者结合、互为补充的多元化农村土地资源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8.
农村劳动力转移受许多因素的制约,而制度因素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本文量化测度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因素,构建了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决定模型,测定了各制度变量弹性系数的大小,对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因素进行了剖析,并据此提出我国制度变革的取向。  相似文献   

19.
曹桂英  赵鹏程 《科教文汇》2011,(13):22-22,66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对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从职业教育的内涵出发,以农村经济的人才需求为视角,寻找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从而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compares four Europea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development projects spawned by national and EU initiatives to create the “European information society.” These projects, which sought to support learning and better use of ICT, were all the result of opportunities opened up by political initiatives. Th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main problems that afflict these projects stem from varied expectations and interests of the major actors. These problems can be mitigated considerably if a feeling of ownership is generated among the participants. This sense of belonging, however, is difficult to foster in a “top-down” project. Hence there is a need for a better balance between the “top-down” and “bottom-up” influ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uch proj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