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通过理论推导和工程设计实例,给出钢柱断面设计中合理的高宽比值及适用范围。有效解决了钢结构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即:构件的强度应力和稳定应力相差较大,使构件在强度还很富裕时就因失稳而破坏,对钢结构设计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理论推导和工程设计实例,给出钢柱断面设计中合理的高宽比值及适用范围。有效解决了钢结构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即:构件的强度应力和稳定应力相差较大,使构件在强度还很富裕时就因失稳而破坏,对钢结构设计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期间在气温环境影响下经受车轮荷载的反复作用,长期处于应力应变交迭变化状态,致使路面结构强度逐渐下降。当荷载重复超过一定次数以后,在荷载作用下路面内产生的应力就会超过强度下降后的结构抗力,使路面出现裂纹,产生疲劳断裂破坏。而车辙则是沥青路面在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产生坚直方向永久变形的积累。这种变形主要发生在高温季节,在渠化交通的重交通道路上,当沥青路面采用半刚性基层时,车辙主要发生在沥青面层。因此有必要着重从疲劳和车辙两个方面考虑进行沥青路面的多指标设计。  相似文献   

4.
肖晓芳 《科技风》2016,(5):101+100
高层建筑的受力特征表现为水平荷载组合起控制作用,即通常所说的地震作用或风荷载组合起控制作用。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建筑结构以构件强度破坏或者失稳为判断标准,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建筑结构或其构件变形超过规定值为控制标准,而本文探讨的正是正常极限状态下高层建筑水平位移及位移比的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5.
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由于受到剪切变形弹力作用的影响,产生线性梁柱动力弹塑性应变力,影响结构强度。提出一种考虑剪切变形弹性修正的超高层结构设计方法。进行了超高层建筑钢结构剪切变形弹性修正应力拟合模型分析,在各种尺寸下分析梁的荷载位移,由Monter Carlo方法在试件截面进行劈裂破坏面的惩罚约束,得到超高层建筑钢梁结构抗剪连接梁应力-应变全曲线,然后进行了超高层建筑的钢梁结构优化设计。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模型能有效提高超高层钢梁结构的受力强度,实现剪切变形弹性修正,提高超高层建筑的强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钢结构的稳定设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大量的建筑尤其是工业建筑应用钢结构的越来越多.防止结构失稳,是钢结构设计中应充分注意的问题.然而,许多工程技术人员把结构稳定问题看成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以致对结构失稳的力学背景以度<钢结构设计规范>中结构稳定设计条文未能深入理解.钢结构及其梁、柱、板件的承载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的稳定性.因此,充分理解结构稳定的力学本质和掌握结构稳定设计方法,对做好钢结构设计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新型组合结构钢管混凝土组合柱进行了轴压力学性能的研究,钢管混凝土桥柱是在薄壁钢管中灌入混凝土,使混凝土与钢管共同工作,协调变形,由于核心混凝土受到外围钢管的约束作用,使其抗压强度得以大大提升。本文通过改变核心混凝土的强度,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分析了混凝土强度变化对桥柱各项性能的影响。通过模拟分析,得出了钢管内外混凝土强度不同的组合柱受轴心荷载时的应力-应变曲线、荷载-纵向位移全程曲线,为实际工程中的桥柱设计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李朝旺  雍睿  侯钦宽  陈欢欢  沈飞 《科技通报》2019,35(12):135-143
刚性埋地管道在发生渐进破坏的过程中必然导致局部管身强度降低,不可避免地导致邻近土体发生位移,破坏土体内部初始应力平衡状态,进而导致上覆平行管线出现管身应力集中、变形过大等现象。然而,目前就下层管线破坏扰动土体平衡,导致上层管线承受不均匀力而发生受力变形等问题尚缺乏深入系统研究。下层管线的埋深、破坏范围、破坏程度以及地面车辆荷载会对上层管线的应力、位移产生潜在影响,开展以PVC-U管道为例的多工况管土相互作用有限元仿真模拟,分析得到上层管线最大应力、位移的变化规律。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影响上层管线应力、位移的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上层管线最大应力的各因素敏感性由大到小的次序为:地面静止车辆荷载,下层管线的破坏范围、埋深、破坏程度;影响上层管线最大位移的各因素敏感性由大到小的次序为:地面车辆荷载,下层管线的破坏程度、破坏范围、埋深。  相似文献   

9.
桥梁抗震设计的目的在于,保证所有结构构件具有足够的强度或延性,以防止倒塌(最大可信地震(MCE)期间——附加变形有可能使桥梁无能力支持它本身自重的极限状态)。倒塌通常以一个或几个构件中结构材料失效和/或失稳为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冷弯薄壁型钢易失稳和产生局部屈曲等问题,本文提出冷弯薄壁方钢管轻质混凝土柱(LCFCSTC),以试验验证为基础,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LCFCSTC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对比分析空钢管柱与LCFCSTC的承载能力;同时,研究长细比、钢管厚度和轻质混凝土强度对LCFCSTC性能的影响,分析典型试件的荷载位移与荷载侧向挠度关系曲线、破坏模式和应力分布等。研究结果表明:在冷弯薄壁方钢管内填充轻质混凝土能有效抑制空钢管产生局部屈曲并提高柱子承载力;LCFCSTC均发生整体失稳破坏,承载力随着轻质混凝土强度等级和钢管厚度增大而增加,随着长细比增加,构件的承载力逐渐减小。基于AISC-LRFD规程和Perry-Robertson公式推导出LCFCSTC承载力计算公式,该公式能够很好地计算LCFCSTC的稳定承载力。  相似文献   

11.
钢结构的变形会对钢结构在受载状态下的行为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因此,在现阶段的房屋建筑工程作业当中,就需要特别关注对钢结构的设计工作。同时,在钢结构设计过程当中还需要重点关注钢结构各个部位所产生的变形问题。基于此,本文分别从结构变形与内力计算、钢结构初始变形问题、钢结构构造细部变形问题这三个方面入手,针对在钢结构设计过程当中需要重点考量的变形问题展开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希望能够引起同行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12.
为了使结构构件能够安全可靠地承担作用荷载,在强度计算中应满足的基本条件可以笼统地表达为:在达到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时,截面所具有的抵抗能力不应低于荷载在截面中所引起的作用内力。其中,截面中的作用内力,主要取决于荷载的大小,作用方式和组合原则以及内力计算方法(即基本计算假室和计算简图);而截面的抵抗能力,则主要是由于所用材料的强度、截面几何特征、受力特性和破坏特点以及构件的施工质量等因素  相似文献   

13.
稳定性是钢结构的一个突出问题。本针对钢结构稳定设计提出了在设计过程中应须明确了解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强度与稳定的区别,失稳的分类,钢结构稳定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4.
针对钢结构厂房设置双层吊车,上层为600t特大吨位吊车,轨顶标高高,柱子承受特大荷载的情况,本着结构设计安全、经济的原则,设计采用了"钢管砼柱"这种由钢管和混凝土共同承担荷载的钢-砼组合结构,充分发挥混凝土抗压强度较高的优势,从而实现减少钢材用量、降低工程造价之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丁新东  曹新明 《科技通报》2019,35(11):173-176,181
针对当前方法存在单调荷载作用下位移曲线的变化与实际结果吻合度低、在大变形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受力特性较差的问题,提出基于有限元分析的高性能泵送混凝土框架结构变形研究方法。首先,简单介绍了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受力特点;其次,通过内力来确定混凝土的预应力配筋,获得使用荷载时的性能参数,构建混凝土框架横梁各段曲线方程,当正负等效荷载总和等于零时,可以减小混凝土框架结构梁端反力给柱轴力所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最大裂缝进行计算,能够得到混凝土框架构件的等效应力等条件;最后,利用有限元构建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平衡方程,对高性能泵送混凝土框架结构变形进行分析。最终实现了对高性能泵送混凝土框架结构变形研究。试验结果得到,在对高性能泵送混凝土框架结构变形研究时,提出方法在单调荷载作用下位移曲线的变化更接近实际结果,并且在大变形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受力特性较好,验证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8个钢管再生混凝土轴压短柱以及2个钢管混凝土轴压短柱,把钢管再生混凝土和钢管混凝土的荷载与变形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比较。运用数值法对构件的荷载与变形曲线进行了计算,所得的结果正好与本文之前的试验结果完全一致。本文利用有关的章程计算出钢管再生混凝土的强度承载力,并且对章程的适用性做出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混凝土30T型梁为背景工程,采用Midas/civil结构设计程序计算分别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荷载效应组合对各控制截面进行抗力、强度及主梁变形验算。  相似文献   

18.
本文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混凝土30T型梁为背景工程,采用Midas/civil结构设计程序计算分别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荷载效应组合对各控制截面进行抗力、强度及主梁变形验算。  相似文献   

19.
为了有效地提高沿空留巷围岩的稳定性,必须对留巷煤帮的变形进行深入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对巷道进行加强支护。首先建立力学模型,分析了巷道煤帮的应力分布状态、煤体破坏深度和破坏强度,以及极限平衡区的宽度,揭示了煤帮变形的影响因素,从而为分析弧形三角块的回转对沿空留巷巷帮煤体的破坏程度提供理论依据,并以此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与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在设计机床时采用的是传统的方式,通过分析在各种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应变、应力、强度、刚度和导致各种材料破坏的极限的方式简化机床设计,但这种方式很守旧,在产品的设计上付出了太多的成本,传统的提升机床精度的方式是提高机体在受力时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但这种提升只能以增加使用材料,加厚机床结构的方式来实现,使得机床的绝大部分重量都体现在材料结构上,而功能的模块只占很少一部分。因此,如何在保证机床在受力时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的同时尽可能的减轻机床的重量是一个新的的研究课题,本文根据机床的制造设计现状,通过应用专业的轻量化知识,在机床设计制造的结构,材料,技术等方面分析了机床设计的应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