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介绍了四平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当前四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四平市促进农村就业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是中职学校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是中职学校面临的新课题。本文通过总结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在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中的经验教训对广西中职学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与思考,争取培训效果最大化,努力开创中职学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是中职学校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是中职学校面临的新课题。本文通过总结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在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中的经验教训,对广西中职学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与思考,争取培训效果最大化,努力开创中职学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罗贵勇 《今日科苑》2007,(16):245-245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最快、规模最大、效果最为明显的时期,是农村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加最快的时期,尤其是近几年来,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出现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使农村的就业矛盾极其突出。如何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这是关系农村稳定、农业发展、乃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本文首先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点,并分析了我省现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人口大国,又有近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非常艰巨.2004年.我国农村有2.5亿富余劳动力,每年仍然在以一定的数量在递增.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劳动技能,严重影响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由于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加世贸组织后农贸市场的开放,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力就业难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实现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之一。“三农”问题的解决,其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的数量,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当前以人为本就是要解决好就业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的解决,对我国“三农”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从分析农村劳动力就业难的现状出发,对以人为本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对策作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从总体上讲,中部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农业人口占的比例较大的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地区转移的数量也较多。因此,试从中部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地区分布、产业分布、工资收入三个方面对就业状态进行分析,从而对中部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状态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相似文献   

8.
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根本性措施。据介绍,全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1.6亿人在当地从事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产业,3.2亿为农业劳动力。据测算,目前种植业实际需要1.5亿劳动力,加上2000万专门从事林牧渔业生产的劳动力,农业实际需要的劳动力约为1.7亿。目前,我国农村有1.5亿富裕劳动力而且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人,可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非常艰巨。  相似文献   

9.
就业问题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重要问题之一。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劳动力数量长期供大于求,供求矛盾突出;随着新兴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产业地位的下降,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步伐还将进一步加快,给城镇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解决问题的对策主要有:大力促进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城镇化道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分析了当前我国县域经济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受阻的原因,分别从农村劳动力隐性失业问题、农业劳动力非农化与农村城镇化进程之间滞后的问题入手,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受阻的外部因素和自身因素,分析了县域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期为制定合理性转移的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曾玲 《大众科技》2012,(6):297-299
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失业问题严重,呈现出诸多特点,如失业人口增加迅速、失业类型多样化、失业人员构成复杂等.解决我国失业问题必须多角度着眼,从扩大就业需求、健全劳动力市场、疏通就业渠道、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健全和落实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元化转移几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总结出解决我国现阶段失业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吕沛璐  冯淑怡  王博  曲福田 《资源科学》2022,44(8):1577-1588
推动农村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有序健康发展是中国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江苏、江西、辽宁和重庆的1248户农户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双变量有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决策行为的相关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农户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决策行为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农户对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决策具有方向一致性的特征。②农户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决策行为受到若干因素的显著影响。农户拥有的人力资本(劳动力数量、劳动力健康、劳动力教育、劳动力年龄、劳动力农业技能培训、受抚养子女比例和老年人比例)、社会资本(劳动力非农务工经验)、自然资本(承包地面积)、物质资本(耐用消费品资产、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以及所在地外部环境特征(村庄农地流转情况、劳动力非农务工情况)都会显著影响农户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决策行为。本文认为,在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政府应为农村农地流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协调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注重农户不同类型生计资本的数量积累和质量提升,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户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农村工业化战略中云南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本文通过对云南农村工业化相关因素的分析研究,得出了云南农村工业化仍然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客观现实,从而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为此珏须通过发展特色经济、城乡工业互动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方式来提升云南农村工业化的水平,解决当前云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突出矛盾。  相似文献   

14.
苏荟  孙毅 《科研管理》2006,40(12):182-191
本文采用VEC模型、脉冲响应、方差分解等方法对1995-2015年新疆南疆地区农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和城乡收入差距与劳动力转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农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和城乡收入差距对南疆劳动力转移发挥着长效机制。城乡收入差距为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正向信号,农业技术进步为南疆劳动力转移形成了“推力”,南疆产业结构升级未能够为劳动力转移提供“拉力”,从而形成了劳动力转移的“倒逼”形式。。  相似文献   

15.
 该文借助我国1990~2008年时序数据,综合采取序列平稳检验、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及其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技术,考察了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就业之间的相关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就业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其中农业科技人力投入对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农业科技财力投入对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作用尚不明显;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短期波动受到农业科技财力和人力短期变动的影响不明显,其短期变动主要受前一时期非均衡程度的影响,当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就业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9.60%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至均衡状态;农业劳动力农外转移就业不是农业科技财力和人力投入增加的格兰杰原因,但农业科技财力和人力投入的前期变化能解释农业劳动力农外转移就业变化情况。最后是基于实证研究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孙宁 《科教文汇》2014,(24):219-22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关系到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乎农民增收,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的原因,进一步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锐减及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中国亟需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与转变经营方式,以释放更多农村劳动力。作为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推进的可持续农业经营方式,休耕是否有助于促进劳动力非农转移就业,已成为亟待解答的现实问题。为此,本文基于中国西北休耕试点区1240户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综合运用多变量Probit、SUR回归、Heckman两步法以及工具变量法等方法,从就业决策、就业选择、就业强度以及就业收入4个方面,较全面系统地检验了休耕对农户非农就业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影响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①总体上,休耕能提高农户非农就业的概率,但作用空间十分有限,且主要使农户倾向于选择非农经营;休耕对农户非农就业强度的影响主要是提高了其非农就业时间,而非就业人数,农户外地务工人数之所以增加只是休耕促使其家庭内部劳动力由本地务工转向外地务工的结果;休耕有利于增加农户非农总收入、外地务工收入和非农经营收入,这主要通过提高相应的非农就业时间来实现。②异质性分析表明,休耕参与程度对农户非农就业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只有将耕地全部参与休耕才能显著提高农户非农就业概率,只有将家庭绝大多数耕地参与休耕才能显著提高农户非农就业强度和收入;休耕有利于纯农户与I兼农户非农就业并增加非农收入,对II兼业农户无促进效果;休耕显著提高了劳动力高年龄组农户非农就业强度与收入,对劳动力低年龄组无影响,且劳动力高教育组农户非农就业效果明显高于低教育组。本文不仅有助于填补已有文献的不足,对完善休耕政策以推动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就业也具有一定的经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史常亮  张益 《资源科学》2022,44(4):647-659
关于土地确权会促进还是抑制农村劳动力迁移,现有研究尚无定论。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将土地确权对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分解为失地风险降低效应和土地投资激励效应,利用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从宏观视角对二者关系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引入面板门槛模型探讨该影响效果在不同土地流转市场发展水平下的异质性。结果表明:①中国土地确权主要发挥了失地风险降低效应,有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外迁移,尤其是对常年外出和省外迁移的促进效应更大。②土地确权对劳动力迁移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和南方地区较强,而在中、西部和北方地区则不显著。③土地确权对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存在以土地流转市场发展水平为前提的门槛效应,当土地流转市场发展水平较低时,确权对劳动力迁移无显著影响;只有当土地流转市场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门槛值后,确权才会对劳动力迁移起到显著促进作用。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要以确权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城市化迁移,除了明晰产权以外,还须同步推进土地流转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19.
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产业结构和结业结构之间的演变机制进行研究,沿引传统的理论思路,建立了产业结构和结业结构作用机制模型和实证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从理论上,产业结构和结业结构因劳动力的转移而变化,但是实际我国各产业的劳动力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用机制不明显,产业结构和结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不紧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