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科技快递     
《百科知识》2004,(1):40-41
海洋未知鱼类达5000种 占地球面积70%的浩瀚海洋中到底有多少种鱼?多国科学家的最新普查结果是约1.5万种。他们同时预测此外可能有大概5000种鱼类尚属未知,有待发现。来自53个国家的300多名科学家曾于2000年正式启动耗资10亿美元的”海洋生命普查”计划,目标是到2010年查明  相似文献   

2.
地球可以受容多少人口的问题,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考察,得出了各自迥异的答案。有人说地球可以养活6000亿、1000亿或500亿人口,有人说地球最大负载力为300亿,现在则有较多的人对于地球受容100亿人口持乐观的态度。这种乐观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近30年来,世界大多数国家先后实行了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使全球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从高峰期2%,下降到目前的1.7%,今后还将继续呈下降的趋势。预测将在21世纪未期实现世界人口的静止。二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传出令人振奋的喜讯。例如,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能够供给人类丰富的食物;新能源革命可以最终消除世界的能源危机等等。科学技术也就成为人们对地球受容100亿人口  相似文献   

3.
人类将走向灭绝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20世纪全球人口突破了60亿大关。人口学家预测,如果按此增长速度,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90亿。正当人们为日后地球上人满为患感到担忧时,东京却爆出了一个新的预言:到新千年结束时,地球上不仅没有人口压力,反而会出现人类灭绝的危机。对此人们感到困惑不解:今日还是人口爆炸的地球,明日又将变得荒芜人烟,难道这是真的吗?  相似文献   

4.
日本一名官员表示,日本正在计划进行超长期的天气预报,利用超级计算机对未来30年里将发生的包括台风、暴风、大风雪、干旱以及其他恶劣天气进行预测。这个计划将于明年启动,由一台名为“地球模拟”、运算速度曾经是世界上最快的电脑担负起这项预测任务。这个项目也是日本文部科  相似文献   

5.
地球人口突破70亿大关法国国家人口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地球人口自1800年以来已经增长7倍,现在已经突破70亿大关。估计到下世纪初,地球人口能够稳定在90亿到100亿左右。该研究报告指出,1999年地球人口超过60亿,而2011年这个数字已经超过70亿,在短短十多年内地球人口增加了10亿。虽然目前地球人口增长幅度逐渐趋缓,但趋缓的程度十分有限,据估计,2025年时地球人口将达到80亿  相似文献   

6.
科学家估计,地球诞生至今已有46亿年的历史,而地球是可以与太阳同在的,太阳还可以平稳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50亿~60亿年,这就是说,地球可以有近100亿年的寿命。如果我们将地球的100亿年的可能寿命压缩为100年,来看一看地球生命的历程。  相似文献   

7.
莫语 《金秋科苑》2011,(2):92-93
科学家估计,地球诞生至今已有46亿年的历史,而地球是可以与太阳同在的,太阳还可以平稳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50亿~60亿年,这就是说,地球可以有近100亿年的寿命。如果我们将地球的100亿年的可能寿命压缩为100年,来看一看地球生命的历程。  相似文献   

8.
据科学家预测,2029年4月,将有一颗直径约300米的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届时,它与地球的最近距离只有36万千米。由于人们担心这颗小行星会在中途改变轨道,以至与地球相撞,因此科学家们给这颗小行星取了一个可怕的名字——阿波菲斯(埃及神话中的灾难和破坏之神)。基于这种担心,英国行星学会和EADS Astrium公司共同发起了“阿波菲斯空间探索计划”,计划发射Apex探测器,解答阿波菲斯与地球的相遇将对其轨道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1年报告显示:1950年至2017年期间,全球累计生产约92亿吨塑料,其中塑料回收率不足10%,约有70亿吨成为塑料垃圾。预计到2040年,全球每年将有约7.1亿吨塑料垃圾被遗弃到自然环境中。美国《科学进展》杂志警告,2050年,地球上将有超过130亿吨塑料垃圾,蓝色地球可能变成“塑料星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预测,到2050年海洋中塑料垃圾的重量将超过鱼类,这不仅威胁海洋生态环境,也会危及人类。  相似文献   

10.
“综合地球科学”研究计划日本科技厅从1997年开始实施为期20年的“综合地球科学”研究计划,该计划将充分利用地球观测卫星和深海挖掘机等系统,对亚太地区及全球的气候变化等6个领域进行长期观测和研究。根据该计划,将进行四种地区观测和两种全球规模的观测:以亚太地区为中心的气候变化情况观测:将以较高的精确度预测气候变化情况,以便对冷夜、干旱等采取适当对策;亚太地区空气成份的观测:将观测空气中所含的微量物质,并预测其变化趋势;亚太地区水循环观测:预报水循环的情况,促进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对缺水、多雨、大雪等情况…  相似文献   

11.
《百科知识》2013,(10):2+69
<正>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致力于更准确地预测火山爆发,以减轻人类损失。其中,"火山十年"观测计划就是一个重要项目。依据火山所在位置、附近居民密度、历史爆发记录及预测未来爆发程度,有16座火山被国际地球化学和火山学协会列为应当加强监督与研究的活火山,下面就是其中的几座。  相似文献   

12.
1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地球科学计划与资助情况分析1.1 NSF地球科学计划与战略规划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以下简称NSF)自成立以来,已资助和制定了多个地球科学计划与战略规划,如"国际地球物理年"、"国际印度洋考察"、"国际海洋考察十年计划"、"大陆动力学计划"等。  相似文献   

13.
科技快递     
《百科知识》2013,(21):15-16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近日报告说,约30亿年前,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就已经大量存在,这比此前科学界普遍认为的时间提早了数亿年。一般认为,目前约占大气21%的氧气并不是在地球45亿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渐累积的,地球诞生后最初20亿年氧气几乎不存在。  相似文献   

14.
在达尔文之后,我们已经深信现有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由此发现最早的人类祖先化石大约距今300万年。而地质学家根据目前所能找到的最早的地球岩石,基本上确定地球诞生于45亿年前。在生物学家推论在地球诞生以来的45亿年中,地球生物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经历了5次大灭绝,时间大约是5亿年前、3.5亿年前、2.3亿年前,1.8亿年前、6500万年前。有人认为,在20亿年前,地球上就出  相似文献   

15.
李勉 《青海科技》2014,(1):90-91
<正>1986年,美国石油大亨爱德华·巴斯为了扩展人类新的生存空间,出资2亿美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沙漠区动工兴建了仿真地球生态环境实验室——"生物圈2号"工程。之所以取名"生物圈2号",是把地球作为"生物圈1号"。后来因为空气恶化,最初原定两年的生态实验被迫提前结束,"生物圈2号"工程以失败告终。"生物圈2号"计划的目的"生物圈2号"计划的目的是想研究人类和约四千种动植物,在密封且与外界隔绝的人造系统中,是否可以经由系统内的空气、水、营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地球上生命的起源都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有不少科学家认为,天外陨星的撞击,为地球带来了最初的生命.由澳大利亚和德国的科学家共同组成的团队经过对西澳大利亚的杰克·希尔地区发现的地球上最古老钻石进行研究之后,得出结论:地球上的生命有可能比人们通常所认为的要早4.5亿年,也就是说,在42.5亿年前,地球上就已经有了生命的痕迹,大大早于陨星密集撞击地球的38亿年之前,地球自身的形成则是在46亿年前.  相似文献   

17.
国际能源机构预测,世界能源消费2002年至2030年将增加60%。而根据预测,到2050年地球人口将增长40%,达到90亿。因此,世界对能源的需求必然还会大幅增加。这就要求科学家必须从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率以及开发新能源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从新能源的利用与发展趋势看,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发展最快,产业前景最好,其开发利用增长率远高于传统能源。  相似文献   

18.
美国应不应该支持“人类进入太空”计划?支持派与反对派各执一词、据理力争。 反对派指出,载人太空活动耗费的资金是何等地巨大:每架航天飞机花掉纳税人约5亿美元;国际航天站的预期费用将需350亿至400亿美元。他们还认为,迄今为止,这类太空投资项目的回报未能证明投入的费用是值得的。他们认为,通过自动化装置,或者在比较廉价的不载人的火箭上,或者甚至在实验室里,用低得多的成本在地球上就能进行大部分新型材料与更纯晶体的试验。他们认为,鉴于在地球上还有那么多未解决的需求,在回报不确定的情况下将如此巨额的资金花…  相似文献   

19.
地球观测卫星携带有大量的科学装备,能帮助科学家对地球环境进行监控.它们能传回大量的图像和数据,帮助研究人员追踪致命的飓风、帮助政策制定者制定政策、帮助对水资源进行管理,还能预测冰川的融化。但现在,它们的未来却并不乐观——其中的很多都已经老化或者损坏,而且计划发射的新一代地球观测卫星寥寥无几.美国科学促进会称这是一场危机.美国地理协会主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数字科普     
《百科知识》2011,(3):27-27
自人类于5万多年前在地球上出现以来,共有1060亿人出生。而今天地球人口总数为大约68亿,仅相当于历来出生人口数量的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