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城市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与聚集经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昕 《软科学》2006,20(4):33-36
以我国34个中心城市为样本,实证分析了聚集经济对29类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影响,并认为城市聚集经济的差异确实是导致城市间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差异的重要因素,而且聚集经济中地方化经济远大于城市化经济的影响,聚集经济存在行业间差异。  相似文献   

2.
王良举  王永培 《软科学》2011,25(12):33-36
针对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差异显著的现状,采用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使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基础设施和经济密度对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基础设施和经济密度对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均具有积极影响。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促进聚集经济形成,降低城市拥挤效应,能够推动城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旨在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例,考察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度的变动趋势,并重点研究产业聚集的区位因素。首先利用Gini系数、Hoover系数以及EG系数对我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从1988-2005年的产业聚集度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并通过构建行业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经济地理因素、新经济地理因素和制度因素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研究发现:(1)我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聚集度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便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且从其变动趋势上来看呈现出倒U型曲线特征;(2)从聚集地的分布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上海等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两极分化严重;(3) 经济地理因素、新经济地理因素和制度因素分别对产业聚集有显著的影响,沿海地区较之内陆地区更有利于产业聚集,基础设施好、企业数量多、人力资本大、对外开放度高和地方保护程度低的地区相对更容易形成产业聚集地;此外,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企业数量、对外开放度和地方保护在当前是影响产业聚集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3-2015年中国省级制造业面板数据,本文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实证分析了制造业聚集对静态和动态能源绩效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结果显示,(1)从全国总体来看,无论在无环境约束还是在环境约束下,制造业聚集与静态和动态能源绩效及其分解指标之间均存在明显的“U型”曲线关系。(2)制造业经济发展水平与静态和动态能源绩效也呈现出显著的“U型”关系,即“环境库兹涅茨假说”在中国制造业中显著存在。其次,制造业企业规模和环境规制强度均有利于提升静态和动态能源绩效,验证了“熊彼特假说”和“波特假说”。此外,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和产权结构对静态和动态能源绩效均具有一定的负向影响作用,支持了“污染避难所”假说。(3)在无环境约束和环境约束两种情形下,制造业聚集对静态和动态能源绩效的影响作用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制造业聚集主要通过能源技术效率跨期提高和能源技术跨期进步的共同作用来促进其动态能源绩效提高,而西部地区制造业聚集则主要仅通过能源技术效率跨期提高来推进其动态能源绩效提升。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5—2012年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面板数据,本文研究了制造业聚集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及其行业差异。结果显示,从总体来看,制造业聚集能够显著促进科技创新;分行业比较表明,制造业聚集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多数机械电子制造业和轻纺制造业的产业聚集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而部分资源加工工业的产业聚集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科技创新。无论是从静态方面还是从动态方面进行分析,上述结果均成立。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运用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了产业聚集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理论分析表明,产业聚集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机制在于:知识或技术溢出和技术创新成果扩散。实证分析显示,(1)制造业聚集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均有助于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但生产性服务业聚集的促进作用更大。并且,制造业聚集主要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主要通过提高技术效率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2)分地区研究表明,产业聚集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3)从作用途径来看,制造业聚集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的正向影响主要通过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等途径传递,而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和基础设施等途径传递。且在所有的作用途径中,基础设施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中国地级以上城市数据分析了初始专业化水平与城市间经济收敛的关系以及专业化水平的动态演化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初始专业化水平的差异是造成城市间经济差距持续扩大的重要因素,专业化水平的动态演化也显著影响了城市的经济增长过程。对于各级政府来说,通过影响区域专业化模式来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是一条可以实现却又充满风险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基于珠三角制造业27个行业数据对城市经济联系和城市竞合进行关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论这个城市是否属于非中心城市或中心城市,只要彼此经济联系越强,那么制造业竞合异构性越大,越倾向于合作;只要经济联系越弱,那么制造业竞合同构性越大,越倾向于竞争;反之,不完全成立。同时,城市竞合关系保持相对稳定,短期内几乎不随时间变化从一种状态转为另一种状态。因此,为促进制造业发展,我国政府必须持续不断加强城市间经济联系以促使城市间紧密合作,这也是促进城市群经济发展,实现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在华投资的中小企业访谈调研,特别是重点调研了制造业中小企业相对集中的东京都大田区,得出研究结果:日本制造中小企业对华投资动机可以归纳为(1)跟进客户投资型,(2)边际产品转移、上下游产品分工型,(3)在华开发、生产优先型,(4)总部功能转移型(5)市场指向型,(6)产品质量型.同时,日本制造业中小企业在区伴选择上和著名大型跨国公司集中在京、沪、粤、津等大城市有所不同,多选择在交通便捷、劳动力相对便宜的上述大城市 的周边及中小城市.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1999-2007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产业聚集对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聚集显著促进经济增长,并同时导致区域差距的产生.区域差距来源于两个方面:-是聚集区与非聚集区经济发展的自然落差;二是四大区域之间产业聚集增长效应的差异,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产业聚集程度的不同导致外部规模经济、技术外部性和金钱外部性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的产业聚集增长效应符合"倒N"型假说,并验证了当前中国的产业聚集增长效应处于"倒N"型曲线的中间阶段.  相似文献   

11.
We employ finely geo-coded firm-level panel data to assess the long-standing question whether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derive from specialization (within-industry), diversity (between-industry) or overall density. Rather than treating the city as a single unit, we focus our analysis on how the inner industry structures of cities influence firm-level productivity. Our results illustrate the co-existence of several externalities that differ in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attenuation within cities. First, we find robust positive effects of neighborhood-level specialization on TFP as well as a small effect of diversity at the same fine spatial level. These effects are highly localized and dissipate beyond the immediate within-city neighborhood level. Second, we also find that firms benefit from the overall density of the wider city. The results emphasize the relevance of “opening up” cities to study the workings of their inner organization and support the idea that location in a within-city industry cluster in a diversified and dense city boosts productivity.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蔓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汉华  夏海波 《资源科学》2020,42(4):790-800
提高城市发展质量是现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蔓延已成为影响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2004—2017年中国285个地级及其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城市蔓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异质性关系。研究发现:①城市适度蔓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起显著提升作用,蔓延过度则呈现抑制效应或者影响不明显;②就人口集聚的区域差异而言,城市蔓延对东部地区促进作用突出,而对中西部地区更多表现出抑制效应;③此外,随着经济超过最优集聚区间,两者之间的反方向关联变为同向关系,进一步发现,两者之间显著存在基于制造业集聚的“倒U型”门槛效应,而在服务业集聚程度较高的城市,城市蔓延的促进效应并不显著。本文深化了对城市蔓延影响城市绿色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对中国正在推进的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也有着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选取2005-2018年中国278个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提升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但直接效应更大;(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通过工业生产率、知识存量和市场环境三条路径影响城市绿色经济效率,但存在异质性;(3)知识存量和市场环境两种中介效应均存在双重门槛,且两者在调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绿色经济效率中表现出“由抑制到促进,由微弱到增强”的阶梯性特征。文章不仅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影响城市绿色经济效率中具体的影响路径;同时,也证实了门槛效应和空间效应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基于科技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影响机理,以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SBM-GML模型测算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科技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服务业集聚能够有效促进当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科技服务业集聚水平每提高1%,GTFP就会增长0.104%;相邻地区科技服务业集聚对本地区GTFP的提升有着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若忽略这种影响,则会大大降低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城市GTFP影响的提升作用。最后,为发挥科技服务业集聚对GTFP的促进作用,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李小平  余东升 《科研管理》2021,42(8):160-167
    本文采用GML指数测算了2003—2016年中国285个城市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ETFP),检验了FDI和ETFP的空间相关性,探讨了不同空间集聚类型的FDI对ETFP的空间影响。研究发现:(1)全局Moran指数和局部Moran散点图均显示城市FDI和ETFP呈现出较强的空间聚集特征,且FDI和ETFP同种集聚类型的城市有重叠,表明城市ETFP在经济地理上的高低跟一个地区FDI的空间集聚密切相关。(2)回归结果中正向显著的空间滞后系数表明一个城市的ETFP及其分解成分受到邻近城市的影响,表现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特征,分解成分回归结果显示,FDI主要是通过技术进步来促进城市ETFP的提高。(3)High-High和High-Low集聚类型城市的FDI对ETFP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高值集聚FDI的技术溢出效应相对于分散的FDI更为显著,促进了自身和周边城市ETFP的提升和集聚。Low-High和Low-Low集聚类型城市的FDI效果不显著。为此,中国需要打破行政区域的束缚,发挥High-High集聚型城市的“领头”作用,加强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考虑空间协调性,发挥空间关联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公司总部地理集聚及其空间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众多城市相继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但对于公司总部区位特征及其空间演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在分析相关文献基础上,系统探讨了公司总部的空间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公司总部在不同空间尺度上高度集聚,其聚集动力来源于外部集聚经济带来的各种成本节约和效率提升;总部企业也可能出于成本因素、政策因素或者管理者个人因素而迁移;公司总部在空间上的分布存在规律性的集聚与扩散过程。总部区位的规律性特征对于我国城市发展“总部经济”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7.
建设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2050年中国现代化目标、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目标和制造强国目标出发,通过全球增长模型,对我国2015—2050年发展状况进行长期预测,包括GDP、人均GDP、固定资本存量、研发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劳动生产率、制造业增加值、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等数据及其与美国的比值,表明2050年我国在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同时,还可完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与世界制造强国建设。文章还从经济强国、制造强国与科技强国三者的相互关系出发,提出"三位一体"的强国方略集,认为只有经济、产业、科技三大体系融为一体,才能形成相互需求、相互借力、相互支撑、相互带动的良性循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建设的三阶段。  相似文献   

18.
卢飞  刘明辉  孙元元 《科学学研究》2018,36(9):1575-1584
集聚经济会产生集聚效应或拥塞效应,存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两种形式。本文以集聚效应和拥塞效应为切入点,结合C-D生产函数和Arrow设定的CES函数,通过在生产函数中引入集聚技术进步和集聚时间成本系数,得出集聚效应和拥塞效应会通过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或劳动投入等作用于产业增长。据此,本文选取代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专业化集聚指数和多样化集聚指数,借助面板模型固定效应和系统GMM模型实证研究了集聚与产业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第一,专业化在产业集聚初期会推动集聚区产业增长,但是在集聚后期会由于拥塞效应的影响而发展受阻。多样化则具有某种“自治”能力,在期初,由于区位空间布局不合理、谈判、交易成本企高等原因,在集聚区成熟后会推动经济较快发展,二者具有互补性;第二,专业化和多样化均会通过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提升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且均成“U”型,而稳健性部分的检验更突出了范围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拉效力;第三,专业化经济仍是目前我国产业集聚的主导路径,多样化经济在一些地方作用效率开始抬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