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最大的“太阳能接收器”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巨大水量的星体,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的而积为3.67亿平方千米,占整个地球表面积的70.8%,可以说地球是一个水球。浩瀚的海洋蕴藏着巨大的能源,这些能源包括海洋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风能等。  相似文献   

2.
美国《科学》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显示,海洋酸化可能是造成2.5亿年前地球上生物大灭绝的“元凶”. 由英国爱丁堡大学领衔的这项研究发现,当时西伯利亚火山猛烈喷发,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导致海洋变酸,结果地球上90%的海洋生物与2/3的陆地生物灭绝.这也是地球史上5次生物大灭绝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相似文献   

3.
晨风 《今日科苑》2011,(21):142-143
<正> 北京时间11月18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近日宣布他们发现在木星的卫星——木卫二的冰层下方存在一个巨大的咸水湖泊,其水量大致相当于北美地区著名的五大湖的水量总和。这个新发现的湖泊位于木卫二的地表冰层下方大约3公里处,它代表了太阳系中人类发现的最新一处潜在的生命孕育所,同时也被认为是除了地球之外太阳系中最适合生命生存的环境之一。奥斯丁德州大学地球物理学院高级研  相似文献   

4.
(一)提起水源,人们通常认为那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其实不然。地球上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的百分之七十点八,海洋的总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百分之九十七点二,但海水含盐碱过多,不能直接饮用和利用。陆地上各种水的总量占地球总水量的百分之二点八,但其中大部分以固态的冰的形式存在,目前还不能直接被人们所利用。直接可  相似文献   

5.
地球太阳木星土星内部,蕴藏着超级超级的能量,温度能够几十万、几百万年基本上恒定。地核直径高达6,976公里,温度高达6,000℃,即使裸露都很难冷却下来。地幔厚度约3,000公里,温度约3,000℃,也蕴藏超级能量。地壳相当于超厚“棉被”,保持地球内部温度数百万年基本恒定。太阳炙热核心直径高达35万公里(可容纳20,000多地球),核心温度高达1,500万℃;即使裸露放置宇宙空间,也很难冷却下来。太阳辐射带平均温度约700万℃,蕴藏着超级能量,太阳的对流层和光球相当于超级“棉被”,厚度远超过地壳厚度,内部温度高达数百万甚至1,500万摄氏度,表面才6,000摄氏度,超级“高温球体”直径达到1,392,000公里。太阳内部蕴藏的超级能量,能够保证太阳表面几十万、几百万年温度基本恒定,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6.
<正>我真的想去海底走一走……到地心旅行,去倾听地球的心跳,寻找地球物理工具,监测地球系统各圈层的脉动,查看丰富多彩的深地世界,这是我追寻的梦!在“我的地球物理梦”主题征文中,张训华如是阐述自己的梦想。他是一名海洋地球物理研究学者,倾半生剑指重溟,倾听海洋呼吸,探寻地球深部奥秘,为海洋描“画像”,为祖国摸“家底”;  相似文献   

7.
海洋占了地球总面积的70%,她孕育了地球上的大部分生物,海底又是与地球内部最接近的地方,地球内部的变化首先传递给海洋,也许正因为这些,海洋永远是那么变幻万千,神秘莫测,留给了我们无数未解的谜团.  相似文献   

8.
资讯     
正木卫二上有"喷泉"的新证据科学家最近通过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发现,在木星的卫星木卫二上疑似有"喷泉"从厚厚冰层之下喷出。这意味着科学家将有可能更容易地研究木卫二的地下海是否存在着生命。科学家一直认为,这颗体积与月球相仿的卫星表面下有一个全球性海洋存在,其水量可能是地球海洋水量的两倍还要多。有水就意味着有生命存在的可能,不过木卫二地下海表面覆盖着数千米厚的极其寒冷而坚硬的冰层,很难直接开  相似文献   

9.
研究显示超级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可能将一些金属熔化为液态。这种机制有可能导致磁场的产生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12月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天文学家们将那些质量比地球大,但是远小于木星或海王星这样的气态巨行星的系外行星类别归为“超级地球”行列。现在科学家们认为这类系外行星上可能拥有液态金属的“海洋”以及可以保护生命存在的磁层.,  相似文献   

10.
《科学与文化》2012,(7):24-25
2012年1月4日不仅是“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周年,也是鲜为人知的月球最近“近地点”100周年。那一天,地球和太阳、月球形成了一条直线,月球“近地点”的距离是1400年中最近的。美国科学家相信,这一千年一遇的天文现象导致海洋潮汐异常升高,不断起伏的潮汐导致“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  相似文献   

11.
1997年9月4日,太空探测船“伽利略”号(Gslileo)传回了木星第二卫星“欧罗巴”的照片。在照片上可以看见“欧罗巴”的表面是一堆堆的冰块。 美国阿里桑那州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的地质学家,基利博士(Dr. Ronald Greeley)认为冰块下面可能覆盖著海洋,这跟地球两极的海洋在春天溶雪时的情况差不多。从冰块的形状可以知道冰层不厚,覆盖著水或将溶解的冰,因浮动而令冰层裂开成块状,这些浮动的冰块就好像地球上的冰山。 科学家都  相似文献   

12.
我们的地球曾经是个“大雪球”!这是科学家最近对6-8亿年前的地球提出的一种新假说。6亿年前的“大雪球”美国科学家在计算了太阳带给地球的热量以及地球内部释放的热量后发现,在远古的某个时期,整个地球可能是一个曾被冻结的大雪球。事实上,地质学家在赤道附近就曾发现过  相似文献   

13.
美国亚利桑拿大学的科学家,在九七年十二月六日,发现了一颗直径1.6公里的小恒星(asteroid),它的编号为1997XF11,它被列为“有潜在危险”(potentially hazardous)的第一百零八枚小恒星。 洛士阿拉母斯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晓士(Jack Hills)指出,按照这颗小恒星的移动轨道,他们估计它会在2028年最接近地球,它将会在月球轨道之内,然后在距离地球四万二千公里掠过。但是,这估计的误差(margin of error)是二十九万公里以上,因此,它撞向地  相似文献   

14.
碧雪 《知识窗》2001,(7):14
海洋的平均深度为3~6千米,深度超过6千米的地区通常都极狭窄,因而称为海沟.地球海洋中最深的海沟是位于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这海沟有一个地段叫挑战者深渊,1951年被正式确认为世界海洋的最深处.从海平面算起,总深度为11公里.在那幽寂黑暗的水下,是一个神秘的海底世界.……  相似文献   

15.
美国东部时间2004年6月22日9点45分(北京时间21日21时45分)左右,搭载着“太空飞船一号”的一架喷气式飞机从加州的莫哈维沙漠机场跑道上起飞。约1小时后,这架名为“白骑士”的飞机飞抵15公里高空,释放出“太空飞船一号”。“太空飞船一号”和运载飞机“白骑士”皆由私人资助制造。飞船被释放后,其火箭发动机迅速点火,点火时间约80秒,飞船加速至3马赫(音速的3倍),垂直攀升,飞出地球大气层,抵达约62英里(100公里)的高度,飞行员在这个高度上飞行了约3分钟,然后开始返程。在重返地球大气层后,飞船滑翔15分钟至20分钟,然后像普通飞机一样在机场降…  相似文献   

16.
真遗憾,莫霍面又一次在科学家的眼皮底下溜走了。溜走了。将近百年前,人们就已经知道莫霍面的存在。1909年,克罗地亚地球物理学家安德利亚·莫霍洛维奇(1857-1936)在研究一次地震时发现,地震波在到达欧洲大陆地下35公里处时,传播速度突然加快,于是他猜测,地震波在那个位置可能遭遇到了地幔岩石。接下来的研究发现,这一现象具有全球性,人们发现那应该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于是用发现者莫霍洛维奇的名字,把界线起名叫“莫霍面”。莫霍面在大陆地区深度约在2070公里左右。而在海洋底下,由于地壳很薄,莫霍面在海底地下的深度不超过10公里。如果…  相似文献   

17.
据报道:一颗名叫"阿波菲斯"的近地小行星,将可能在2036年与地球相撞,其威力相当广岛原子弹的十几万倍.如果"阿波菲斯"真的与地球相撞,可彻底摧毁一片相当于我国广西大小的区域;如果是击中海洋,则会产生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海啸.这颗小行星质量是4200万吨,相撞概率为31%,目前正在太空以每秒20公里的高速向我们袭来.  相似文献   

18.
<正>根据美国最近公布的一项模拟研究,土星卫星土卫四冰壳以下可能有海洋,并且这个地下海洋直接接触到岩石星球的核心。海洋与岩石的相互作用可提供水、充足的能量和有机化合物这三个生命存在的基本要素。太阳系中除地球以外,还有哪些被认为拥有海洋或水冰,并可能会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呢?1.木卫二1989年发射的"伽利略"号探测器是第一个专门探测木星的探测器,它于1995年12月抵达环木星轨道。1996年8月,科  相似文献   

19.
世界各地     
穿过地球的超深钻井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需要,要求直接穿过地壳到达地球深处。大约50年以前,美国地震学家A.莫霍洛维奇研究了地震波的傅播,发现在地表以下某个深度上,有一个分界面;在这个分界面上地震波发生强烈的折射和反射。这个分界面就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被它所分割开的上、下部分岩石性质有显著的不同。大多数地球物理学家和地质学家,把莫霍洛维奇分界面以上的地球上层,称为地壳;从分界面往下至深度为2900公里处,称为地球的中间层;从深度为2900公里处往下,直至地心,称为地核(地球的半径为6370公里)。地壳的厚度一般是30-80公里,在海洋底下要比大陆底下薄得多。在地壳深处乃至它下面的中间层情况如何呢?  相似文献   

20.
正人类对于过去100多年气候变化的认识,一直有一朵挥之不去的“阴云”。因为所有评估气候变化的观测站点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大陆地区;而在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上,不仅站点稀疏,而且观测时间短。这极有可能导致基于陆地表面温度所计算出的全球温度存在较大偏差。最近关于海洋资料的分析,让这朵“阴云”逐渐散去,揭示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