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十年来,中国光伏产业迅速发展,并成功追赶和超越其他发达国家成为全球光伏产业领导者。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本研究探索中国光伏产业追赶与超越的机制。通过对中国光伏企业的案例分析发现,在进入阶段,中国光伏企业利用国际市场需求机会窗口,通过嵌入全球创新生态系统进行技术引进、建立合法性、获取国际资本来提高企业绩效。在追赶和超越阶段,中国光伏企业利用创新生态系统互补性技术机会窗口,通过选择性地知识共享、上下游合作创新、形成全产业链及集聚效应、互补性技术创新来建立本地创新生态系统,以提高绩效并实现追赶和超越。此外,在超越阶段,中国政府帮助光伏企业培育本地下游市场需求,中国光伏企业利用制度政策机会窗口稳固了本地创新生态系统,有效协调生态上下游企业共同创新,保持了中国光伏产业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2.
复杂产品系统追赶路径的选择对后发国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视角,通过对比分析中国高铁,核电和航空三大复杂产品系统领域的追赶路径,总结出中国复杂产品系统实现成功追赶的关键要素,并结合实际产业困境给出具体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复杂产品系统领域的追赶需要同时考虑技术、市场、用户、互补企业、政府等关键要素的影响;复杂产品系统的技术追赶要重视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融合;用户应主导复杂产品系统的创新生态系统,对产品进行商业化的应用指导和支持;政府的干预和协调是后发国家实现复杂产品系统成功追赶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吴晓波  朱培忠  吴东  姚明明 《科学学研究》2013,31(11):1726-1735
 中国的电子商务企业在过去10余年间,通过建立自主的技术研发与市场结构,成功实现了对发达国家领先企业的快速追赶。在中国独特的技术与市场情境下它们究竟是如何实现快速追赶的?本文选取阿里巴巴集团作为研究案例,提出了二次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共演模型,较好地展现了两者的共演机制与共演阶段。二次商业模式创新的演进始于后发企业对支撑技术的引进,通过“二次商业模式创新—市场结构—竞争战略—技术创新—二次商业模式创新”的循环路径形成与本地技术创新的共演机制,并经过“支撑技术引进—自主技术创新—新兴技术引领”三个共演阶段,推动本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追赶。这一共演模型从二次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复合视角丰富了后发企业追赶理论,为后发企业创新实践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国际化已成为新兴经济国家企业实现创新追赶的一种重要战略。然而,现有理论并不能很好地回答新兴经济国家企业国际化影响创新的中介机制。本文基于动态能力理论视角,选取中国制造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探索了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机会识别能力和机会利用能力在出口和创新绩效,对外直接投资与创新绩效之间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对于新兴经济国家企业国际化具有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尚林 《未来与发展》2009,30(8):68-71
当技术范式发生转变新旧技术进行转换时,两种技术发展的轨道间会出现一个间断,企业要保持长期竞争优势,必须成功地完成技术转换。长寿公司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原因就在于能够形成有利创新的机制,准确判断技术轨道断层的出现时间,提前进行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实现成功的跨越。  相似文献   

6.
轨道制造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过系统创新,实现产业转型与战略重组的成功典范。本文通过对我国轨道制造创新发展的回顾,总结了我国轨道制造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轨迹;解析了基于国内外创新资源及体制比较优势,构筑系统创新平台,形成战略重组布局与独特转型发展路径,以提升中国制造的创新能力、整合能力和协调能力,并由此获得若干有价值的启示和结论。  相似文献   

7.
后发国家对于领先国家的经济追赶最终体现为技术追赶,而大中型工程因其复杂性和动态性有别于一般的产品技术追赶。通过对中国水电工程成功实现技术追赶的理论总结,揭示了技术追赶的内在机制,也为其他大中型工程实现技术追赶提供借鉴。基于动态能力和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建立概念模型,实证分析了技术整合能力对技术追赶绩效的影响,并探究了商业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1)技术整合能力对技术追赶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即技术整合能力越强大中型工程的技术追赶绩效越高;(2)商业生态系统健康程度在技术整合能力与技术追赶绩效的关系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即健康的商业生态系统能更加稳定地发挥技术整合能力从而提升追赶绩效。  相似文献   

8.
后发国家产业技术追赶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后发国家经济追赶战略的实现也应以技术追赶为基础.在回顾已有技术追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后发国家产业技术追赶的模式,将后发国家的产业技术追赶划分为同轨道跟随型、同轨道差异型、异轨道崛起型及后轨道创造型四种模式,深入分析了这四种模式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提供了新的情境。中国后发企业在技术追赶中表现突出,一些企业已经从追赶进入赶超阶段。通过对互联网科技领军企业阿里巴巴的纵向单案例研究,探索了后发企业技术追赶过程中商业模式设计和技术创新战略的共演机制,建立了一个将环境、商业模式设计—技术创新战略、技术追赶以一种复合视角联系起来的框架,得出主要结论:(1)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动态匹配及其共同演化,是后发企业实现技术追赶的重要模式;(2)该共演过程会与所处环境形成良好互动,从而更好实现技术追赶;(3)技术追赶的成效会反过来影响后发企业组织架构的设计和战略的选择。研究结论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了现有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研究。  相似文献   

10.
后发企业的核心技术与知识产权受制于先发企业,这要求后发企业必须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基于对我国后发企业追赶的实践观察,发现成功实现追赶的后发企业较多地采用了迭代创新的模式,即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通过持续地优化,开发出多代新产品获取动态竞争优势,进而实现追赶。基于上述观察,提出再创能力的概念以揭示中国情境下后发企业追赶所具备的独特能力,并从竞争者导向视角揭示再创能力的形成机理及对创新绩效的作用。基于211家企业的数据实证研究表明:竞争者导向与再创能力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知识整合在竞争者导向与再创能力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创造性模仿在二者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再创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技术波动负向调节再创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后发企业在追赶过程中如何选择最佳追赶时机、如何规避追赶陷阱、如何进行能力重构等问题一直是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剖析一家芯片企业过去15年间的成败得失,对上述问题进行逐一解答。研究发现:市场需求状况、市场分层结构、技术迭代速率、技术获取成本、产业分工体系、产业知识流动等时机因素在后发企业快速崛起和高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还发现:组织惯性陷阱、创新范式陷阱、品牌低端化陷阱是后发企业在追赶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陷阱,企业要想规避上述陷阱,需要从组织学习、组织保障、创新协同、创新来源、品牌定位、品牌维护等方面寻求相应的对策和方案。上述研究发现丰富了现有后发追赶理论体系,同时,为处在探索和追赶之中的中国后发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科技政策和产业发展的协同演化历程,指出了后发国家科技政策的着力点和着力方式应当伴随其产业追赶的进程而不断调整。在产业追赶初期,科技政策的主要着力点应放在促进技术引进,其着力方式主要体现在为本土企业创造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机会。在产业追赶中期,科技政策的重点应逐步转向促进企业自主创新,避免对国外技术形成依赖。而在产业追赶后期,由于走向国际创新前沿的本土企业面临技术和市场的双重不确定性,科技政策的重点应进一步转到引导技术方向和创造市场需求之上。  相似文献   

13.
日本企业的合作与创新:企业和项目层面分析/FONT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本文以日本技术水平在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的快速发展为背景,借助专利信息研究日本的创新特色。本文的着眼点为创新中的合作行为,采用OECD的三极专利族(Triadic Patent Families)数据库、参照特定时期和特定年份的全部专利、并选取两个相似的美国公司,重点对5个日本国际性经营公司创新中的合作行为分企业和项目两个层面进行考察。本文的分析结果显示:日本企业在技术追赶过程中有高于世界水平的联合倾向,这种倾向表现为很强的外生性;日本的项目合作水平也要高于世界水平,这体现了日本的合作性团队文化对于创新中信息共享的重要性。该研究对中国的启示是:应该重视产业政策在促进技术提升中的作用和培养有利于合作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4.
市场需求最终决定技术创新方向,据此提出市场定义产品的概念。世界市场在表现一体化趋势的同时,也呈现异质性格局,突出表现为不同国家市场的差异。大市场还是小市场,领先市场还是跟随市场,是决定一国市场重要性的两个主要方面。当兼具大市场和领先市场的特征时,一国市场就能定义有关产品创新方向。中国正在迅速成为大市场,并存在成为领先市场的持久趋势,因此中国市场定义产品的时代正在到来。国内市场是中国企业实现技术赶超,进而形成创新竞争力和争夺产业主导权的战略依托。着眼于技术赶超目标,中国企业需要立足国内市场,面向全球市场,实施开放创新战略。建立包括技术吸收能力在内的基础能力是实施这一战略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后发企业赶超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平  廖春晓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6):149-153
东亚后发企业赶超的成功实践,使研究后发企业赶超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文章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在后发企业赶超的含义、机会、手段、路径和内外部条件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指出了后发企业要实现赶超需要选择合适的赶超路径,需要内外部条件的匹配和有效耦合,这种内外部条件的匹配是后发企业赶超的必要条件。最后对其进行了简要的评价,并结合当前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特点,对广西等后发地区的企业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制造业服务化是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背景,针对制造业服务化探讨了企业人均能源消耗、产业链升级、创新能力对企业生产率的共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制造业服务化与企业生产率正相关,但受到企业人均能源消耗的负向调节作用。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与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了制造业服务化与企业生产率之间的正向关系。结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中国企业转型升级具有理论价值与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7.
刘宏程  葛沪飞  仝允桓 《科学学研究》2009,27(10):1584-1590
 “山寨”手机是一种现象,在国外手机与本土正规手机的夹缝中占取了巨大市场份额。而在山寨机的市场份额达到历年最高时,山寨机的生产厂商却走向了衰落。“山寨手机”的兴衰背后有着值得深思的事情——后进企业技术追赶与创新网络的关系。山寨手机的兴旺是由于创新网络改变后所带来的网络化设计、生产和销售;山寨手机的衰落是由于在创新网络改变所提供的机会窗口中山寨厂商没有实现技术追赶。以此为线索,不只是山寨手机,中国手机厂商的第一次崛起也有着类似的经历。山寨手机现象值得政府官员、企业管理者和学者去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8.
技术差距、技术能力与后发地区技术赶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后发地区可以凭借后发优势实现技术赶超,但是技术赶超的关键是要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即在现有技术差距下,后发地区只有拥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吸收能力才能实现技术赶超。本文基于拓展的Verspagen技术赶超模型分析技术差距、技术能力与技术赶超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技术差距的缩小和技术赶超的实现都取决于后发地区的学习能力和吸收能力;对后发地区来说,通过学习能力和吸收能力的培育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可以实现技术赶超和经济收敛。因此,后发地区需要投入一定的资源,培育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为缩小技术差距、实现技术赶超而努力。  相似文献   

19.
顾客是服务企业重要的创新思想来源,顾客与企业之间的互动过程会影响到服务创新绩效。在服务交互的情景下,基于知识转移的视角,提出了顾客参与的三个维度如何影响顾客知识转移,并进一步影响服务创新绩效的研究框架,揭示了顾客参与服务过程与服务创新绩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王琳魏江  郑月龙 《科研管理》2021,42(10):131-139
开展双元服务创新既能保持制造企业在成熟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又能开发新服务以占领新兴市场,从而保证更大竞争优势的获取。但,利用与探索将争夺本就稀缺的服务创新资源,很难同时追求。基于关系网络视角,本文提出,与知识服务机构建立联结是制造企业接近并获取服务创新资源,进而破解资源困境、促进双元服务创新的重要路径。为此,以宁波和重庆两地共296个制造企业为样本,考察知识服务机构联结对制造企业双元服务创新的影响,并对技术能力与战略柔性的调节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知识服务机构联结正向促进制造企业双元服务创新;技术能力对知识服务机构联结与双元服务创新间关系的调节效应呈倒U 型;资源柔性、协调柔性正向调节知识服务机构联结与双元服务创新的关系。本研究结论对于制造企业服务创新和组织双元创新文献有着重要理论贡献,对制造企业合理配置静态、动态能力以发挥知识服务机构联结对双元服务创新的促进性影响提供了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