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我国民间调解的依据经历了从“独尊人情”到“情主法辅”再到“寓情于法”三个阶段的演进。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法越来越成为解决纠纷的主要依据,但同时要正确认识人情的地位和作用,在民间调解中利用好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资源。  相似文献   

2.
尹婷 《科教文汇》2009,(5):213-213
“上汇”作为一个民间经济组织,使人们在这个圈子中形成了金钱与人情的相融。就犹如一个外圈顺序流动,涉及着金钱的交易,而内圆的逆向流动则带来了无比复杂的人情关系体系的同心圆,十分独特。试从人类学角度出发,对其中的互惠现象做出浅析。  相似文献   

3.
孙晨 《青海科技》2013,(2):17-19
“当生态系统退化到一定程度时,人的生存就会受到严重威胁。”由解焱领衔的研究组撰写的《自然保护地法》(草案)已经出台了,有人戏称它为“中国民间版《自然保护地法》(草案)”。出台这部法案的目的,是为国家正式制定和颁布相关立法提供资料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王丽萍 《知识窗》2013,(18):58-58
情感具有调节、强化、感染、迁移信号等作用。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李渔也说过:“真文章总不出人情之外。”然而,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其产生强烈的写作兴趣呢?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情感,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表达的兴趣,再以兴趣推动学生情感的发展,使学生形成“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的强烈感情,从而妙笔生花、热情饱满地写文章,达到观物兴情、情以物兴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法院调解重新受到重视,有再度兴盛之势。笔者认为法院调解“复兴”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二是受国外纠纷解决方式变化的“大气候”影响,三是调解的比较优势。调解的“复兴”说明了调解这一纠纷解决机制的正当性和存在的合理性,法院调解必将在我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刘禹锡的动植物观揭示了动植物与天时及人情之间的关系.“时”是动植物所表现出来的应时性,突出了动植物与天(环境)的关系;“情”是动物所表现出来的感知能力以及对人的感染力,凸显了动物与人在情感层面的联系.对人而言,动植物既是“时”的标记,又是“情”的载体.从刘禹锡的动植物观中,可以捕捉到其中所暗含的有机联系式的思维模式,即动植物是被置于天——动植物——人这一关系模式下认识的.在这种整体联系式的认识模式下,动植物是既外在于人又与人有内在联系的存在.这体现了人与动植物之间彼此分离又相互渗透的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小张这两天被邀请参加同事的婚礼。虽然关系不算亲密,但碍于人情和礼貌,他还是打算参加。可是,在该包多少礼金的问题上,小张难住了——包多了心疼,万一以后同事跳槽了,那钱岂不是收不回来了;包少了既怕落个吝啬的口碑,又怕伤感情。这可如何是好?无处不在的人情小张的烦恼,想必很多人都能感同身受。看起来是为钱烦恼,说白了,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人情"。"人情"这个东西,可大可小。与其说"情",倒不如说是一种为  相似文献   

8.
侯雷 《科教文汇》2008,(27):198-198
中国传统社会的“法意与人情”是体现在三个方面的:在立法中彰显人情;在司法中体现人情,在主流的法律文化或思想意识中体现人情。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人情消费愈演愈烈,使传统的诚信交往淡化并异化为使人厌恶的功利性的“人情交往”。这不仅给农村社会正常的人际关系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而且还不利于农村经济的更进一步的发展。由于人情消费已经成为目前严重的农村社会问题之一,所以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亲情友情、老人德望和精英智慧是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可资利用的资源。自治资源、政治资源、法治资源、德治资源依次排序,民间调解、人民调解、基层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须交互组合。亟待创建新型自治资源,驱动情礼理法综合施治。  相似文献   

11.
姚金华 《华夏星火》2004,(11):27-28
那年,张朝刚到省里考医师资格证书。证书拿到手后,他对着证书封面上的几个字看了又看,上面写着“民间中医资格证书”。他觉得这几个字写得很到位,中医就是来自民间,是老百姓发明的。  相似文献   

12.
谢志恒 《内江科技》2009,30(3):200-200
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上因新课改发生了变化。情感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变得日益重要。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总的来说有三方面:教材“内蕴”的情,教师“体验”的情,学生“潜伏”的情。本文拟从这三方面展开论述,略谈语文阅读教学的情感教学。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集中审理技术类知识产权上诉案件后,“案多人少”困境逐步显现,参照美国经验建立强制调解制度的对策受到立法机关、学界关注。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建立强制调解制度曾面临重大争议,该院所披露调解率因统计口径偏差具有误导性。依照中国常用统计口径重新统计的结果表明,该院知识产权上诉案件强制调解情况较差且逐年恶化,显著低于中国现有制度成效。随着中国知识产权诉讼环境逐年改善,上诉案件中当事人调解动机难以增强,实施强制调解很难取得良好实效。以美国“自由裁量型”强制调解制度为蓝本的制度构建方案,缺乏明确的案件筛选标准,有悖于中国沿袭的“规范出发型”大陆法系民事诉讼立法传统,不契合目前中国民事调解制度发展阶段,故现阶段中国不宜建立技术类知识产权上诉案件强制调解制度。  相似文献   

14.
尹浩英 《科教文汇》2007,(11Z):197-197
本文以“石敢当”为基本考察的对象,从民俗学的角度出发,以史书记载和考古实证为依据,将神话传说与民间民俗信仰结合起来,对“石敢当”这一民俗信仰的内涵有了初步的探讨,这对整个古代灵石崇拜体系将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人情的法理——以司法实践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韫斐 《科教文汇》2008,(33):212-212
“人情”之于中国社会,不仅是一种行为模式,而且是一种评价正义与否的标准。中国人以法律是否合乎人情来评价法律制度及其实施情况。本文认为法意与人情是统一的,只有法意与人情协调相融,社会才会和谐。我们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法意与人情有时会发生冲突。本文分析了法意与人情发生冲突的原因,提出法意与人情关系重建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周明璃 《科教文汇》2009,(31):247-247
《牡丹亭》中,从“情不只所起,一往而深”的缘由,到“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过程,都在昭示“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因此,对于“至情至性”这一种深度的剖析也就成为了研究《牡丹亭》的热门头选,而本文恰恰反其道而行之,以引发这一场生生死死的“梦”的前奏为立足点,诠释梦之前的感情变化所导致这场梦的必然原因,从而证明这场梦对于现实的意义,以及与生命体内在逻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马兰 《科技与管理》2004,6(3):115-117
以“质量管理学”和“计量经济学”两门课程期末考试分数随机抽样为例,针对试题难度系数利用Bayes方差分析与置信区间,对试题质节进行定量信息分析,进而提供质量评估信息理论,并对教学进行调解,为建立完善的教学试题库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民间法根植于乡村社会的土壤之上,成为乡村社会的内在逻辑,中国传统法律是一种“实质的伦理法”,以一种法律多元的视角善待民间法,有利于法治建设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乐由情起”,这是说音乐是由情感引起的,是情感的艺术。而正是这种“情”牵动着无数学生,使之受到美的熏陶。“情”更  相似文献   

20.
谭直方 《知识窗》2007,(5):47-47
“革命”一词最早见于《易经》:“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商汤和武王的改朝换代,是顺从天理,合乎人情的。古人认为王者受命于天,故称帝王为天子,称王者易姓、改朝换代为“革命”。“革”,即变革;“命”,即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