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废弃物资源化尽管具有环境效益,但经济利益才是企业实施资源化的根本动力。为促进工业园区废弃物资源化,减少废弃物排放,构建了政府引导园区企业进行废弃物资源化的博弈模型,据此研究政府对企业的最优价值补偿政策,及企业废弃物资源化决策,并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1)政府给予企业合理的价值补偿,可协调企业间利益,充分调动园区企业开展废弃物资源化的积极性,提高园区废弃物资源化水平,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损害。2)与园区企业间废弃物协同处理模式相比,政府对园区企业自行回收再利用模式的价值补偿方案更优。  相似文献   

2.
废弃物资源化尽管具有环境效益,但经济利益才是企业实施资源化的根本动力。为促进工业园区废弃物资源化,减少废弃物排放,构建政府引导园区企业进行废弃物资源化的博弈模型,据此研究政府对企业的最优价值补偿政策及企业废弃物资源化决策,并进行验证。研究表明:(1)政府给予企业合理的价值补偿可协调企业间利益,充分调动园区企业开展废弃物资源化的积极性,提高园区废弃物资源化水平,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损害。(2)与园区企业间废弃物协同处理模式相比,政府对园区企业自行回收再利用模式的价值补偿方案更优。  相似文献   

3.
中国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化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由此产生的电子废弃物也快速增长,未来10年~20年将是电子废弃物增长的新高峰.中国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发展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电子废弃物处理产业投资不足、管理体制混乱、技术水平低、缺乏健全的产业政策体系、二手市场过大等.本文在分析中国电子废弃物现状及其循环利用产业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对策建议:完善电子废弃物处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鼓励政策,促进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化;推行"生产者延伸责任制"下的企业跟踪回收模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实施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许可证制度;控制国外电子废弃物进入中国,整顿国内电子废弃物回收与处理市场;加强循环经济意识和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的舆论宣传力度.可以预见,中国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将有效解决我国电子废弃物问题,对我国资源短缺问题也有着极大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电子废弃物规范管理协同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弥补目前广东省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的不足,运用协同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广东电子废弃物规范管理协同机制的概念,并分析其协同机理和能够获取的协同效应。该机制能够实现广东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的各主体、全过程、多方位的集成管理。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电子废弃物产生原因和特性进行分析,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电子废弃物管理和回收利用的思路,为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电子废弃物的管理和回收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潜在的环境政策,押金返还政策在中国研究不足,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适合中国国情的押金返还政策分析框架。在总结中国电子废弃物回收特殊国情和分析押金返还政策主流研究方法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电子废弃物押金返还政策分析框架,可为学界同仁和政府部门研究并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电子废弃物押金返还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有助于深入、全面地认识中国电子废弃物押金返还政策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电子废弃物的定义、特点及回收的意义进行了概述,回顾了中国电子废弃物回收体系的发展历程,总结回收体系建设过程中进行的探索及存在的问题。文章针对中国电子废弃物回收体系探索与发展现状,分别对日本、德国、荷兰及中国台湾地区的电子废弃物回收体系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总结。结合了各国家及地区的举措及中国电子废弃物回收体系存在的问题,在借鉴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8.
加强电子废弃物管理的政策制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系统分析了我国在电子废弃物回收与处理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在政策制度建设方面的经验,从系统的角度提出了加强电子废弃物管理的对策体系,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提出了在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社会回收网络体系建设、社会化监管和产业发展激励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与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软科学》2013,(11)
在研究企业自主创新风险补偿体系中三方主体决策机制的基础上,分析提出了企业自主创新风险补偿政策的实施与运作系统,构建了企业自主创新风险补偿政策与效果SD模拟模型,并基于湖北省企业自主创新政策环境,设计了模型算例,进而模拟了湖北省企业自主创新风险补偿政策的实施效果,分析了企业自主创新政策的各项政策工具和作用,证实了企业自主创新风险补偿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提出了科技保险应作为一种集中和减弱区域自主创新风险的有效工具,进行重点补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电子废弃物现状评述与改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增长,电子产品不断推陈出新,电子废弃物成为世界上数量增长最快的垃圾.电子废弃物不规范回收处理易造成污染.电子废弃物中含有很多可回收再利用的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玻璃等物质.伴随着电子工业的高速发展,电子废弃物污染不可避免地摆在了我们面前.电子废弃物具有危害性和可利用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土拱效应的筒仓土压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波  应宏伟  谢康和 《科技通报》2005,21(5):624-627,632
对筒仓小主应力拱形状进行了理论分析,发现墙土摩擦角部分发挥时的小主应力拱形状较充分发挥时平缓。根据土拱形状的理论分析计算平均竖向应力,由此得到了对应不同内摩擦角和墙土摩擦角的侧土压力系数,以及筒仓侧土压力的理论公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网民和网站作为互联网发展的衡量指标,通过面板数据分析了影响互联网发展的因素,认为居民文化程度、电脑拥有量、信息化水平是影响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对互联网没有影响,我国互联网正处于高速成长期。  相似文献   

13.
基于证据理论的信息服务成熟度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借鉴CMMI技术上,构建了信息服务成熟度模型。通过引入证据理论方法评价信息服务提供商的成熟度,其目的在于解决现有评价方法存在的判断矩阵一致性难以满足、以及专家对指标属性值和隶属度值难以确定等问题。经算例研究结果证明:本文提出的评价模型能够准确可靠的评价信息服务成熟度,亦可作为用户评价或选择信息服务提供商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4.
薛捷 《科学学研究》2016,(7):1111-1120
设计作为技术和市场之外的第三种创新驱动力已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重视,但从顾客感知的视角来探讨产品设计如何对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产生影响的经验研究尚不多见。基于"产品设计→顾客感知质量→顾客购买意愿和口碑传播"的理论模型,通过针对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分别展开调查研究,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设计驱动力的美学维度和功能维度对于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的顾客感知与行为的影响并不一致,对渐进性创新来说,设计的美学维度和功能维度除了对于顾客购买意愿和口碑传播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还通过顾客感知质量对其产生间接作用;对于根本性创新来说,设计的美学维度和功能维度均要完全通过顾客感知质量来间接作用于顾客购买意愿和口碑传播。此外,设计驱动力的象征意义维度对于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的顾客感知与行为的影响具有一致性,即设计的象征意义维度对于两种创新类型的顾客购买意愿和口碑传播均有着直接的正向影响,但对于顾客感知质量的影响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尹春华  周西平 《情报科学》2005,23(4):568-572
复杂科学的研究是当代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尤其是复杂适应系统的研究更为人们所关注。本文首先论述了复杂系统的几个重要特征:开放性、复杂性、层次性及复杂适应系统的七个基本点,然后从其中的几个方面探讨了internet所呈现出的复杂适应系统特征;从而说明了internet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该系统所呈现的特征将为进一步研究其他复杂适应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对文献计量学研究的一些看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文献计量学目前的状态 文献计量学存在着定义多、模型多、争论多的问题,总的说来,对文献计量学是什么,研究什么,还存在分歧,突出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要培养面向未来,能参与竞争的各级各类人才,学校工作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全体教师主人翁的作用,在学校创建有序而又自由、紧张而又宽松的工作氛围。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方向。  相似文献   

19.
高校学部制的推行,改变了学校以学院为基本组织形式的管理体制,实现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相对分离.如何利用学部这个平台,促进相近学科的交叉融合,成为目前亟需研究的课题.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学术机构及其功能,激发基层学术组织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构建强大的信息系统,将能更快、更好地推动跨学科合作,开拓新的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基于XML的数据交换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数据表示和交换的工业标准,XML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论述了XML及XML的相关标准,对基于XML的数据交换实现原理进行了重点分析,并采用Java编程技术提供了简单的实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