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课程》指出:品德课程是一门指导生活的课程,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在进行教学时,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点,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活动,用生活实景触动学生的情感,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生活”。从而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门以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型课程,体验是品德教学的途径,活动是品德教学的载体。教师应该努力建构品德"真"课堂,从学生生活出发,开展"真"活动,获得"真"体验,使学生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得到认知与情感的提升,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实现品德教育知行合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强调:<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生命力的四个层面是:健康和安全地生活、愉快和积极地生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和有创意地生活.在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带领学生体验、探究、交流.品德教学才会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真正体现我们课程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品德课程是为了学生德性的养成。开放性是品德课程的本质诉求。品德课程需探索实现开放性的有效途径。开放学习时间,让历史与未来接壤,可体现德性养成的持续性;开放学习空间,向家庭与社会拓展,可体现道德学习的生活性;开放学习目标,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获得知情意行的发展,可体现德性学习的整体性。这都是实现品德课程开放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李健虹 《科教文汇》2008,(10):122-123
品德课堂教学在普遍意义上陷入了这样一种状态:内容及方法仍存在说教化、简单化、灌输化和成人化的倾向,脱离学生实际、社会实际,致使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精神,因而制约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认为品德课堂教学应该着力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动口、动情、动心,并使之落实到行为,让学生学会表达、感悟、活动,演绎课堂三步曲,从而提高品德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6.
高效课堂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基本保证,高效课堂的前提是实现品德素养和学习活动过程有机统一,关键是以综合的、开放的课堂结构,增加学生主动活动时间,捷径是创设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情景,难点是引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应注意的问题是尊重学生个体学习的潜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才能真正做到"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7.
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实施个性化的教学,给学生提供思想和行为上主动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引导他们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自主地进行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敢想,敢问,敢说,使《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开放的、活泼的、富有创新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8.
管红红 《科教文汇》2012,(30):68-69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新型综合课程.是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实施的今天.这门课程要想在农村扎根.开花,结果.它需要每一位教师立足学生生活,正确理解教材、准确定位目标、精心设计体验活动,在整合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的理念下,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形成认识.内化道德。这样才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发展.真正提高农村“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程赟 《科学中国人》2014,(8):162+164
2011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明确将这两门课程的性质确立为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因为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源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人发现品德生活化教学中常见的一些困惑说明现阶段品德课程教学中的常见问题,根据这些现象,本文从走进儿童生活世界,创设有效生活情境;基于儿童认知能力,展开有效品德教学;把握儿童心理特点,提升品德课程理解;挖掘儿童生活素材,帮助学生探究思考这几方面阐释"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了生活化是小学品德课程的首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应试教育观念下学生学习的背景是应试化的,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因而,“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了生活化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首要特征。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课堂面向社会,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本文就如何构建生活化的《品德与社会》课堂进行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课程主要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个人行为习惯,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能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道德规范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在社会活动中发展自己的品德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习惯,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做为教师我们在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的同时,更应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审美意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发展。力求在贯彻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彰显"教书育人"的教学特色。让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品德教学要回归生活,以活动为载体,关注学生的差异,开发学生的潜能,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文章从趣味性、层次性、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创造性这六个方面分析了如何在品德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静 《科教文汇》2013,(21):18-19
"体验式"教学是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型教学方式。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文化课,需要小学生通过真正的参与和体验来完成知识、情感以及价值观的架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通过有效教学策略实施"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于"体验"中不断获得提升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王静 《科教文汇》2013,(7):18-19
"体验式"教学是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型教学方式。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文化课,需要小学生通过真正的参与和体验来完成知识、情感以及价值观的架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通过有效教学策略实施"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于"体验"中不断获得提升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对话理论源远流长。先哲推崇和主张通过"对话"来探究真理和知识。对话,走进儿童的世界,走进学生的品德课堂,让课堂变得生动,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让学生的合作热起来。本文通过对话的环境、对话的内容和对话的策略,来分析如何有效开展小学品德课堂中的对话教学。  相似文献   

16.
徐赛英 《科教文汇》2014,(17):188-189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与保障,在品德课程的教学中引进有效(生活)资源可以使课堂更生动,开放教材资源可以使课堂更精彩,把握有效(生成)资源可以使课堂焕发生命光彩。笔者从引进有效(生活)资源课堂才是生动的;捕捉激活课程资源课堂才是精彩的;把握有效(生成)资源课堂才是智慧的三个方面来谈谈“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有效开发。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杨华先 《科教文汇》2013,(4):159+170
让数学走进生活是新课标的要求。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的真正含义,对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但同时切忌把数学生活化片面理解,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程,我们应该让孩子在课堂上学到更加扎实的理论知识,也应该让学生们在课堂中学到生活中应该用到的本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魏春玉 《科教文汇》2009,(36):114-114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借用学生生活,丰富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开放教学形式,布置生活化的作业,衔接课堂内外,让学生的七彩生活走进阅读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20.
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及养成教育,注重的就是品德和社会的重要联系.就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环境中让学生进一步地对社会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社会并能很快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积极有效她应对社会的发展是开展这门学科的重大教学意义.如何开好、上好这门课程,这就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