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3 毫秒
1.
西医中的血液循环理论和中医的经络气血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中医的角度分析,只有血液循环通畅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也有助预防疾病,从中医学对饮食起居的认识和对疾病的治疗上看,其目的完全是围绕着人体生命的核心“气血”去解释如何为人祛病和使人延年益寿。只有祛除了疾病又把握了养生长寿的方法,使气血在体内循环通畅,才能使人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2.
医学专家认为人体有三大保健“特区”,即背部、腋部和肚脐。 1、背部保健 中医养生家指出,后背正中的脊柱是人体两条最大经脉之一的督脉必经之地,脊柱两旁的足太阳膀胱经和五脏六腑联系密切,经常予以适当刺激,有益于气血运行,血脉流畅,可滋养全身器官,  相似文献   

3.
富梅 《科学中国人》2014,(5S):17-17
舌通过经络气血与脏腑密切联系,舌象可反映脏腑气血的虚实,舌苔可辨别邪气的浅深与胃气的存亡,察舌象为辩证施护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舌象的变化了解正气盛衰、病邪深浅、判别疾病的轻重、以确定相应的护理级别;通过察舌象以了解病情进退来判断疾病的转归,分析药物的疗效:“舌为脾之外候,苔为胃气之薰蒸。”通过察舌象来指导病人饮食忌宜提高治疗效果:通过察舌象综合辩证以判寒热并嘱咐患者起居注意事项等等是为重要。总之,观察记录舌象的变化对于临床上辩证施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市面上的保健产品形形色色。令人应接不暇,自然也少不了南郭先生们充斥其中。很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态势,而威欧斯中医特色疗法一枝独秀。引领保健理疗潮头当仁不让.究其根本。在于——承《黄帝内经》之精髓,济华夏人民之病困。其独特之处在于。利用“血管净化疏通装置”,不占用工作和学习时问。只需正常的行走.在不经意间即可达到疗病防病的保健目的。真可谓是“踏踏实实走几步,健健康康活一生。”  相似文献   

5.
郑政 《百科知识》1994,(7):56-57
中医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基础,这就是经络学说。我们从古书上看到,先人很早就提到了经络。他们认为,人体内存在有一个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其中运行着“气血”,气血的循环流转使身体的各部  相似文献   

6.
金元四大医家攻邪学派代表人张子和.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临床大家、理论家。其学术经验对中医肿瘤学有显著的促进意义。现结合其代表著作《儒门事亲》,略述其诊治肿瘤的学术经验。  相似文献   

7.
慢成极品     
梁阁亭 《知识窗》2011,(6):11-11
近日.3000年才开一次花的仙界极品之花“优昙婆罗花”在江西省庐山被发现.8朵直径仅为1毫米的乳白色小花在当地引起轰动。优昙婆罗花花形浑圆如满月.远看像是千堆雪。近观花茎细如金丝.触摸异常柔软。3000年.100万个日夜的轮回.才等到一次开花,而且只有8朵小花。但也许因为花期长.花身青白无俗艳.优昙婆罗花才花香至极.与凡花比简直是天上人间,仙鹤遇鸡;因为极为稀罕,才被尊为佛家仙花.备受推崇和敬仰.  相似文献   

8.
以诊治皮肤顽疾和骨病杂症疗效神奇而蜚声海内外的著名中医药专家、西安中医皮外科医院院长贾忍放,在诊治骨髓炎、骨结核等骨科杂症方面推出与患者签订治愈合同的新举措,近日在患者中传为佳话.贾忍放出身中医世家,又经西安医科大学、南京中医学院的系统深造,其研制的银屑敌胶囊、洁肤净软膏、速效健脑宝、胃得宝、心肺通五项产品一举夺得“国际科学与和平周”五枚金牌.贾忍放除诊治皮肤顽疾有神奇效果外,在诊治骨髓炎、骨结核等骨科杂症方面亦有一套独家疗法.他坚持祖国传统医学理论,辩证施治.本着对患者的赤胆之心和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推出与骨病患者签订治愈合同的新举措.凡经西安中医皮外科医院诊治  相似文献   

9.
中国伟大医学家吴又可,穷一生治疫心得著“温疫论”传世,开我国传染病学之先河,对温病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世界传染病学上也有重大影响。 “乙肝”西医学病名,中医大概为“黄疸、胁痛、积聚、虚劳……等”范畴,方书皆以“湿热”论治。其病之隐匿性,难治性与其它肝炎不同。吴氏在“温疫论”中曾批评时医“专务六气,不言杂病,错  相似文献   

10.
正中医和现代西方医学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在围绕人体生理、病理的解释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上各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也各有自己的优长和短处。西医能够通过解剖和分析检测手段对人体组织、器官及生命系统作出准确细致的描述,但却无法解释人体作为活生生的整体所表现的经络气血现象。中医直觉思维的经验性观察只能对人体生理结构  相似文献   

11.
系统生物学范式:中西医结合路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西医结合问题一直是医学界焦点,但由于基本理念和具体实践的差异使二者很难结合。系统生物学既有西方现代科学基础,又与中医基本理念相契合,使中西医结合成为可能。系统生物医学可以成为贯通中西医之桥梁,前景广阔但还存在一定局限。中医学应该融合系统生物学和现代西方医学的理论成果,向“未来医学”发展。  相似文献   

12.
舌象是祖国医学的主要成就之一。祖国传统医学认为五脏六腑的精气上营于舌,而脏腑之气血阴阳盛衰及病邪侵犯又皆反映于舌,故舌诊为祖国传统医学辩证施治的重要依据。随着祖国传统医学临床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对舌象诊断也提出了客观化、定量化的新要求。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舌诊原理,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使其更加科学化、客观化、具体化,已成为舌诊研究的必然方向。1舌象的客观化识别研究早期研究方法舌象的客观化识别研究早期研究方法包括荧光法、光电转换法、光谱光度法、舌象比色板及图形摄像识别法,这些研究注重对舌颜色进行研究,但…  相似文献   

13.
韩小蕙 《今日科苑》2005,(12):46-46
中医对送药的用水问题是很有讲究的,不同的汤汁送服不同的中成药,可大大提高疗效。中国医学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它网络全身,通达表里,内联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百骸,筋骨皮毛.使内外表里成为一个整体。而中药组方中的“药引”犹如导游,将诸药引向一定的经络脏腑,进行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14.
一、概述 肺结核中医称“肺痨”,其病原体为结核杆菌。肺结核占结核病的极大部分。原发感染约90%发生在肺。结核病亦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结核杆菌经淋巴及血行播散。带菌的痰液经支气管或消化道扩散,邻近组织被直接蔓延。这种传移方式均可导致发生肺外结核。目前,结核病仍危害着人类的生命与健康,笔者从现代中医临床医学的角度较为系统阐述中医对肺结核病的临床辩证施治思维模式,以资临床医生的认识与治疗水平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是中医药高等院校中医药教育的核心问题,其辩证思维、整体思维、抽象思维等模式贯穿于中医临床各科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因此病理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地利用这种优势,通过辩证思维、整体观思维、对立统一思维、取象比类思维、以人为本思维等思维模式将有可能更好地推动病理学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6.
孙敏 《科技风》2013,(14):79+88
VR技术在医学方面的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是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医藏象领域中的运用探索,探讨了中医藏象交互系统的构建、中医藏象交互系统的实现技术和方法以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大众科技》2008,(5):4-4
近年来,中药足浴在我国四川成都、湖南长沙等地日趋兴盛。四川省反射医学协会会长吴云认为,中药足浴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以脏象学说、经络学说以及现代足部反射疗法理论为指导的一种外治疗法,具有良好保健功效,而并非简单的“洗脚”,亟待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发作期—缓解期”反复交替的病程特点,病原体感染、温度等环境因素是导致其发生与加重的重要因素。脏腑风湿理论是基于传统中医“痹证”“伏邪”理论所创立的新学说,涵盖了以外感风寒湿等外邪为始动因素的多种疾病,强调外邪伏留致病的重要作用,可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提供重要思路。本文基于中医学理论、基础研究和流行病学证据,系统论述了脏腑风湿理论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为其提供中医药有效治疗方法。并提出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有效方药临床研究,补充高等级循证医学证据;通过表型组学等手段,揭示“新感”与“伏邪”等中医宏观概念的免疫学本质;通过现代中药药理及多组学技术,探究有效中药复方的内在机制,筛选有效药物成分及治疗靶标,从而切实提升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疗效,促进本领域中西医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散热汤”是根据我国近代名医施今墨的高徒——中医血液病专家孙一民主任医师60年的临床实践认真总结的退热良方,是河南省卫辉市康复医院的内部制剂。 发热不仅指体温升高而言,而且包括五心烦热等自觉症状,为临床常见病状之一,可以在许多疾病中出现。如外感六淫之邪,可导致发热;若脏腑虚损,气血亏耗,阴阳不足或气郁、血瘀也可引起发热,临床可将发热分成两大类:外感发热、内伤发  相似文献   

20.
李景色 《金秋科苑》2012,(13):20-25
人物简介 方厚贤,生于1942年,福建福州人。毕业于上海中医院,致公党党员。现任职于上海浦东周浦医院。1985年由大别山革命老区调回上海南汇工作。曾在南汇中心医院、周浦医院工作。在中医临床工作中不但继承发扬了其家四代相传的临床学术流派特色和专长,并广学博览,吸各家特长,力创把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理疗、外治、食疗和保健功能以及民间疗法融为一体的“全方位中医综合疗法”,闯出了一条体现“简、便、廉、验、快”特色的中医临床学新路,深受国医泰斗、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学术委员会主任裘沛然教授的好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