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与突发新冠疫情等的影响下,我国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如何通过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化企业,培育企业创新能力对振兴我国制造企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企业资源观的IT能力视角,本文整合必要条件分析(NCA)与结构方程模型(SEM)的混合方法对我国制造企业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索IT能力、数字化转型和制造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创新绩效的关键必要条件,并证实数字化转型在IT能力和流程创新绩效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而在IT能力和产品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完全中介作用。通过对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条件与中介作用的分析,研究深化了当前文献对IT能力、数字化转型和创新绩效之间作用关系的理论认识,也为我国制造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和创新管理提供了相关管理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互联情境下我国制造企业面临外部市场竞争加剧与内部产能萎缩的双重困境,亟须转型。本文以80家智能制造转型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企业战略变革动因的外生理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技术轨道理论和市场轨道理论,从跨层次环境视角切入,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索行业技术程度、行业集中度、区域的融资条件、服务平台、政府基金、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共同作用和相互作用对我国制造企业转型路径选择的复杂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行业集中度低、区域的融资能力强以及信息化水平高是我国制造企业实现产业层面的跨界转型的核心条件;对于我国制造企业平台层面进行集聚多主体、共享资源的转型,行业技术程度、行业集中度、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服务平台能力至关重要;在融资能力弱、服务平台能力弱、政府基金绩效低的地区,低行业技术程度的制造企业则更偏向于选择产品层面以用户为中心的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3.
负责任创新和动态能力对企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影响在实践中已逐步显现,但从理论上对负责任创新嵌入的动因、负责任创新与动态能力相互的影响机制以及对企业绿色转型升级路径的探讨仍然较少。本文以我国四家能源企业为案例,运用扎根理论研究的程序与方法对上述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负责任创新嵌入能源企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动因,是基于企业所受到的内部资源与发展压力和外部环境与竞争压力所致,但以制度响应嵌入外部压力为主要驱动力;负责任创新与企业动态能力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动态提升过程,二者动态提升推动了企业绿色转型升级;企业绿色转型升级是通过绿色工艺创新和绿色产品创新所引领的两条主要路径实现的。同时,本文提出了负责任创新与动态能力协同驱动企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压力-行为/能力-绩效”理论模型。研究结论和理论模型有助于我国大型能源企业通过提高负责任创新和动态能力实现绿色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4.
知识创新、动态能力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萍 《科学学研究》2009,27(8):1271-1280
 研究企业的知识创新、协调整合能力、重组转型能力和组织绩效之间相互影响的机制和路径。通过理论分析建立研究框架,并选取我国珠三角地区317家企业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创新对组织绩效具有直接正向影响;知识创新对协调整合能力和重组转型能力均具有直接正向影响;协调整合能力对重组转型能力具有直接正向影响;协调整合能力和重组转型能力均可以直接提升绩效水平。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中国企业如何有效增强知识创新以提升动态能力和改善组织绩效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依托现有产品技术开发适配性的服务成为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关键。从产品技术生命周期视角出发并结合A-U模型,以中国全地面起重机为案例探索产品技术创新与服务创新的关系,进而探究了服务创新轨道演化规律。研究表明:两类创新相辅相济,是装备制造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同阶段的产品技术决定了差异性的服务创新内容,更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可承载的服务内容越丰富;两类创新轨道影响着制造企业转型战略思维的转变。研究结论丰富了制造业服务创新内涵,可为中国制造企业制订服务创新战略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曲婉  穆荣平  李铭禄 《科研管理》2012,33(10):64-71
本文从服务创新和价值迁移视角出发,深入分析制造企业的服务转型过程,研究提出了制造企业服务转型的影响因素模型,最后通过戴姆勒公司"Car2go"项目分析,对制造企业服务转型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为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建议。本文研究发现,服务创新、客户需求、技术进步和宏观环境等因素在增强制造企业价值创造能力、推动制造企业服务转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孟凡生  赵刚 《科研管理》2019,40(4):74-82
智能制造是全球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也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基于创新柔性理论,系统分析了创新柔性、技术创新和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之间的内在关系,构建了创新柔性对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影响模型,深入研究创新柔性对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影响机制。通过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对模型及假设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创新柔性对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有显著正向影响,技术创新在创新柔性与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信息化水平在创新柔性与技术创新之间、技术创新与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之间均有正向调节作用,政策环境在创新柔性与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之间、技术创新与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之间均有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对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8.
"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了中国工业下一个十年计划,目的是将我国传统制造业要实现"智能化"和"服务化"升级转型。图书馆服务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从协同合作、馆员综合素质、思维模式、提高学生能力、整理资源等方面,归纳新时期图书馆服务的创新模式,进一步提高图书馆作用。  相似文献   

9.
结合“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以及绿色发展理念,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3个维度分析其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运用2013-2018年中国制造业28个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并探究数字化水平的调节作用.结果 表明数字化技术转型和数字化创新能力转型均对绿色研发绩效、绿色制造绩效和绿色服务绩效有显著的影响,数字化效益转型则只对绿色服务绩效的影响显著.在调节作用分析中,数字化水平在以下5条路径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数字化技术转型和数字化效益转型对绿色研发绩效、绿色服务绩效;数字化创新能力转型对绿色服务绩效.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实现制造业绿色创新发展以及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利用数字创新推动企业智能化转型,已成为推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新动能。本文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刻画企业数字创新水平,并提出数字创新如何通过影响战略柔性进而作用于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创新显著促进了企业智能化转型,并通过资源柔性和协调柔性正向影响企业智能化转型程度。同时,考察环境复杂性对数字创新与企业智能化转型关系所发挥的调节效应,发现企业所处环境复杂性越高,数字创新对智能化转型的促进作用越强。研究结论有助于揭示“环境-创新-战略”三轮驱动下的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黑箱”,也为推动数字技术应用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证据与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1.
根据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这两个不同的研究思路,回顾和总结了企业创新能力理论发展的路径,并介绍了将两者结合是该理论发展的一个方向及其对我国企业创新产生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李湛  张良  罗鄂湘 《科研管理》2019,40(10):14-24
摘要:将科技创新政策归纳为六种类型,建立三阶段通径模型,以上海市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科技创新政策对企业不同创新阶段能力及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六类创新政策对于企业创新产业化实现的路径影响存在异质性,财政政策、外部规范性政策只对创新基础投入能力产生直接正向影响,金融政策对创新基础投入能力及创新中间转化能力产生直接正向影响;知识产权政策对创新基础投入能力及创新产业化实现能力产生直接正向影响;税收政策、人才政策对创新成果产业化三个阶段均产生直接正向影响。且六类创新政策对于促进企业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政策效应大小依次是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中间转化能力、创新产业化实现能力。  相似文献   

13.
刘海兵 《科学学研究》2019,37(9):1680-1693
本文基于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探讨开放式创新实施的情境、实施路径和效应,在深入分析创新情境、开放式创新和创新能力的动态变化轨迹基础上,试图构建一个“创新情境--开放式创新--创新能力”的整合分析模型。依据这一研究框架,文章对在开放式创新方面有代表的海尔集团作了2009-2018年纵向案例研究。本文研究丰富了开放式创新的内核,从作用于创新链的节点、交易逻辑和类型等三方面诠释了开放式创新的内涵;定义了开放式创新的类型,提出从驱动力、创新链开放节点、交易逻辑、知识流、卷入的创新资源、沟通方式、沟通频率和核心特征等8个维度定义开放式创新,可划分为内部依赖-内向型、主导参与-内向型、主导参与-双向型、社群共创-双向型4种类型。研究结论发现,由技术控制力和创新活跃度反映的创新情境是决定开放式创新模式选择的依据,开放式创新是一个依据企业面临环境和战略选择发生的连续的、动态的创新资源吸引、整合、利用、释放和扩散过程,随着创新情境越来越有利,开放式创新依次经历内部依赖-内向型、主导参与-内向型、主导参与-双向型、社群共创-双向型4个阶段,与之对应的创新能力则沿着“技术创新能力-整合创新能力-生态创新能力”的路径演化。本文的理论贡献在于:丰富了开放式创新的内核,定义了开放式创新的类型,并基于创新情境、开放式创新与创新能力动态演化路径提出了COC模型,为企业如何实施开放式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4.
运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2-2006年)中的区域创新能力体系指标数据,使用计量模型从区域层面系统分别研究了创新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创新能力体系中知识创造、知识获取对知识应用的影响以及创新环境、创新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这三个密切相关的问题.研究发现:创新环境的五个分量对创新能力均有显著的正面促进作用;知识创造和知识获取对知识应用也有显著的正面影响;知识创造、知识获取、创新环境对创新绩效均有正面促进作用,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知识应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为负,但从统计上来看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从制度和管理创新看乡镇企业技术创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乡镇企业的成功和失败与很多因素有关 ,乡镇企业的发展是经济制度、管理文化和竞争等环境因素与乡镇企业内部管理和技术创新相互作用、演化的结果。制度的拉动、激励、培育、压力是乡镇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 ,但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竞争能力的不断提升还有赖于乡镇企业内部技术创新和各管理要素的适时创新 ,有赖于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之间形成有效的整合。澄清乡镇企业成功成长的机理 ,对乡镇企业保持持续发展 ,直至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创新模型与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近年来合作技术创新战略被日益增多的企业所采用,相应的理论研究也成为热点之一。试图通过关于创新的两个模型——生命周期模型和创新动态模型来讨论技术创新内部化与合作型之间的边界问题,为企业选择何种技术创新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自主创新及自主创新能力的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自主主体”、“自主成果”以及“自主程度”三方面解释了自主创新的内涵,给出了自主创新的系统框架,指出自主创新能力由自主创新投入能力、自主创新产出能力、自主创新运行能力和自主创新环境支撑力四部分构成,并论证了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韩璐  陈松  梁玲玲 《科研管理》2021,42(4):35-45
为了从城市层面定量验证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能力的赋能作用,基于2011—2016年286个主要地级市的样本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人才集聚和金融发展的调节作用。这一结论在剔除特殊城市样本,选取历史数据作为工具变量,更换被解释变量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研究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对于创新能力越高的城市,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能力的赋能作用越明显,从而导致城市间创新能力差距扩大;创新环境(人才集聚和金融发展)在数字经济与城市创新能力二者关系中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即在人才集聚程度或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能力的赋能作用更为明显。政府应以人才集聚和金融发展为抓手,加速城市数字化转型与创新;此外,应重视数字经济会扩大城市间创新能力差距这一现象,在促进数字经济驱动城市创新发展过程中,加强城市间帮扶与合作,避免发展不平衡。  相似文献   

19.
在对创新问题的研究中,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经常被区别对待甚至对立起来.本文通过对创新概念的辨析,将传统的创新概念拓展为人们对系统的所有改进活动;因此,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均可表述为由资源和能力、决策及价值成果三要素组成的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复杂的动态创新过程.每个主体都受各自目标的驱使,在各自资源约束下,通过个体和交互的创新行为不断突破资源约束和目标,以创造更好的新的产品、过程和服务.将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有助于对创新进行更为定量和形式化的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黄新建  尤珊珊 《科研管理》2020,41(3):217-226
本文以2010-2017年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多元线性回归、Tobit模型、PSM模型研究股权激励计划中契约要素对技术创新、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严格的行权条件减少了创新投入、增加了创新产出、提高了创新效率;较长的激励有效期增加了创新投入及产出、提高了创新效率,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激励作用越弱,到第3年激励作用消失;核心员工股权激励增加了创新投入及产出,而高管股权激励减少了创新投入及产出。研究结论为企业设计恰当的股权激励契约要素提供实证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