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全城  吴新良 《科教文汇》2020,(10):88-90,97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主攻方向,近年来,社会对智能制造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高校顺应这一趋势,开展智能制造技术人才培养的意义重大。厦门理工学院充分依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在现有的实体生产线的基础上,引进智能工厂虚拟仿真系统,探讨和实践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开展智能制造技术实训教学,并详细阐述了教学组织开展情况,这些做法能为高校开展智能制造技术实训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智能制造是制造工业的发展方向,人才需求旺盛;在新工科背景下,探讨传统机电工科高校如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智能制造人才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探讨智能制造专业相关培养模式及教学改革,提出了改进人才培养方法与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智能制造强国战略的逐步推进,多轴加工技术在机械制造行业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培养多轴加工技术技能人才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完善的实践教学环境与加工设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前提条件。当前多轴机床品牌众多、性能参差不齐,如何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选择最优的多轴加工设备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就高职院校在对多轴设备进行科学的考察、选型、购置和验收方面,提出了一些合理性建议,对高校和企业在进行此项工作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制造2025和智能制造时代的到来,对从事电气自动化行业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难以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为更好地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对现有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分析,查找关键点,并对新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探索。从课程体系设置以及与之配套的实训室建设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使本专业的毕业生将来能够更好的适应智能制造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经济新工科催生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机械加工行业的发展趋势,但智能制造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而开放实验室作为创新人才的重要培养平台,是教育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开放实验室在智能制造视域下将实验、实践、创新一体化构建,分析教师、班级等生态因子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智能制造人才是"中国制造2025"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的迫切要求。本文基于工匠精神对智能制造类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分析,提出了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智能制造类专业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21,(2)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新时代国家赋予行业特色高校的基本使命,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根本需求,如何培养具有既专业知识扎实又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目前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本文依据行业特色高校在我国人才培养中地位,明确了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分析了目前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途径。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从人才培养理念入手,转变传统机械行业人才培养模型。从人才培养举措切入,脚踏实地对智能制造新型人才培养实际操作进行分析和探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智能制造实践与创新教育模式。夯实智能制造创新人才培养基础,构建出符合现代化生产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科技风》2021,(11)
智能制造是全球制造业发展的趋势,是"十三五"期间我国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战略举措,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针对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制造企业人才科技创新不够等问题,提出智能制造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应以创新为基础,重点示范和人才培养为抓手,不在落后的产品上尝试智能制造,以产品研发为驱动,切实提升产品质量,推动绿色发展,带来产业结构优化,以人才为本,从而带动产业集群效应,全面提升制造业生产能力、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高水平应用型智能制造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0.
《科技风》2021,(18)
智能制造工程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当前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对于物质生活也有了更高要求,互联网以及相关的信息技术产业为智能制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近些年来在国家的政策大力扶持下,智能制造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各大企业也争相进行产业布局以及技术开发,因此相关的智能制造专业人才需求量激增。本文针对人才改革模式进行分析,探讨高校智能制造专业人才的培养优化路径,旨在为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相似文献   

11.
姚梦懿 《科教文汇》2020,(9):107-109
跨境电商的飞速发展使社会对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是其关键任务之一。因此,国贸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紧密结合跨境电商发展背景,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本文在结合跨境电商人才需求状况与能力特性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国贸专业创新型人才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国贸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优化建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2.
高等农业院校产学研结合教育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研究、实现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探讨我国农业高等院校产学研结合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明确了以科研项目作为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基础、科研基地作为产学研教育发展的平台、农业科技园作为成果转化基地与人才培养摇篮的模式。将教学、研究、生产有机地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旨在推动教学改革与成果的转化,实现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对推动高校建设发展、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立德树人作为新时期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的核心教育理念,对于现阶段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实践具有纲领性和方向性的指导意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加强学风建设的最终目标和导向;加强学风建设要以立德树人的理念为纲领、为指导。因此,探寻立德树人理念指导下高校学风建设的路径,是当前形势下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田珊珊 《科教文汇》2020,(15):43-44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深入发展,产教融合在各大高校中逐渐展开,使得各大高校需要更加完善自身教学条件,充实应用型高校的重点教学设施,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创建良好条件。而应用型高校中案例库的运用不仅可以满足当下产教融合对人才的要求,而且还能提升广大教职工的教学能力。然而,高校在建设案例库的过程中,也暴露了运行机制不够完善、重视程度不足以及人才管理模式不够健全等问题,需要高校总结自身资源优势,突破传统校园管理模式的缺陷,不断探索案例库建设的优化方法,为高校建设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才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高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充分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切实推进素质教育。该文将从现实角度出发,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法以及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16.
2012年国家启动实施了“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的“2011计划”,开启了协同创新政策的国家意志。知名高校由于其各方面资源优势突出,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而作为国家高等教育中流砥柱的地方高校,由于其实力问题始终都没有形成适合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极大的制约了我国人才的培养质量,制约了地方的发展。本文阐述了我国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方式转型发展的客观性与迫切性,基于普适计算与信息链理论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与其它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为我国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转型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地方普通院校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胜雪 《科教文汇》2014,(35):41-42
地方普通高校交通工程专业结合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确立人才培养方案。文章分析了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征,提出了地方普通院校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8.
邢铁燕 《科教文汇》2012,(16):162-164
本文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现状,按照教育教学改革要求,结合实际教学,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入手,提出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及满足行业企业实际人才需求为核心的观点。研究内容,对丰富拓展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指导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提升学生就业和行业企业招聘成功率,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围绕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升级要求,探讨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路径,促进夯筑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对标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分析现代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逻辑,发现目前我国现代产业学院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面临教育资源与产业契合度不高、多主体育人效果发挥不充分等困境;总结分析粤港澳大湾区首批建设全国现代产业学院的实践经验,得出形成多方共识的协同育人理念、搭建现代化管理架构、培养人才产业应用实践能力以及实现多方资源共享共生等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