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芸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2):135+14-135,14
在新课改和教育信息化的条件下,中学图书馆员要当一名“杂家”。重点阐述了“杂家”的含义;“杂家”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成长为一名“杂家”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他是乐器的“创意玩家”,诸多金奖杂技的道具大师,更是舞美设计师,演奏“杂家”。但他却总自称是“老糊涂”,有“老年痴呆”,这是为什么?原来,在日常生活和交际中,他都相当“大智若愚”,见过的人总是认不得,只好一再嘱咐人:“以后见面一定要主动跟我打招呼。”正是因为如此,老人家才自嘲:发明就是为了挑战我的老年痴呆症。  相似文献   

3.
到图书馆当馆长是我从未预料到的。我是个“杂家”,“杂家”当图书馆馆长的好处是:知识面广、思路开阔。当馆长可以促使自己不断学习,认真读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可以以书会友、以文交友、结识读者、广交知音;可以促使你不断严谨法学,谦虚谨慎,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图书馆事业是大有前途、大有奔头、大有干头的事业,我要为之奋斗终生。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记者,每个人都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那么面对时代发展,各种考验,记者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是什么?"记者都是杂家"这句话又该怎么解读,本文对记者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进行了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5.
!"世纪伊始,世界上活跃着一批所谓的主流科学家,他们把持着出版物的审批权,经常在电视屏幕上露脸,传播着各种“世界公认”的科学真理。如果谁发表了反对他们的观点,一顶“伪科学”大帽便会迅速给你扣来。科学都在他们哪里,尽管他们也不过是在翻炒、传销洋名家胡乱编造的“科学故事”。如果你要提出问题,你就是在与“科学共同体”闹对立,是在“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主流科学家们说,爱因斯坦、莫夫、霍金都是“科”学之神,你们只能供奉朝拜,如果对他们提出质疑,那一定是脑子出了毛病。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地位已被世…  相似文献   

6.
《科技创业月刊》2008,(4):22-27
但凡做老板的都不愿意被人称为“小”老板,好像“小”这个字有点不严肃的成分。事实上,我们并不想以一种不严肃的态度来定义这些腰缠万贯的年轻人。然而与比尔·盖茨、杨致远、李嘉诚这些大老板比起来,他们还是“小”了一点,但谁也不敢说,数年以后他们就没有机会超越。大老板都是从小老板做起的,或许,下一个首富就从这里产生。  相似文献   

7.
孔韶辉  郝亦佳 《科教文汇》2008,(16):173-173
韩礼德“语篇分析”的理论框架为众多翻译研究者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他们将语篇分析模式引入翻译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本文以语篇分析理论发展为背景,进而分析哈提姆和梅森对此理论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云弓 《知识窗》2013,(7):57-57
这几年.很多人的环保意识都有所提高.不少产业也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环保措施.开始迈向“绿色”时代。不过.不见得所有打着“绿色”旗号的行为都是真正以环保为出发点的.他们可能只是以“绿色”之名行“牟利”之实。这就是近两年大家听到的“漂绿”。  相似文献   

9.
陈胤瑾 《科教文汇》2008,(36):242-243
1926年,穆木天和王独清的两篇相互应和的文章《谭诗》和《再谭诗》以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理论为参照,较为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象征主义诗论,开启了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理论先河。由于当时社会精神的现实需要和传统文化的制约以及个人气质秉性的影响,他们在接受过程中有自己的选择和扬弃,因此和西方象征主义相比,他们的象征理论有着明显的中国化特点,本文从“暗示”、“音乐性”和“艺术与社会”三方面论述其接受与变异的“本土化”建构。  相似文献   

10.
《科技创业月刊》2008,(9):26-35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大富豪 纵观华人界的大富豪们,他们几乎都经历了穷则思变、贫则励志的阶段,他们总是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最终成为财富的拥有者,成为普通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尽管每一个富豪发家的历程肯定不一样,但是,他们发家过程及掘取第一桶金的“秘密”,都必定会给每一位有志于成为财富拥有者的人以极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1.
按照传统的天理论,在一个恒星系统之中,都是恒星向所属行星输送光和热,正如太阳和地球一样,地球上的光和热绝大部分都是由太阳供应的。然而,最近,一些科学家宣称,他们在观测中发现了太阳系外一颗给恒星“加热”的行星。  相似文献   

12.
高校科研系统自组织理论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任何事物的演化都有其自身固有的发展规律性,中国高等院校的科研活动也不例外。那么,中国高校科研活动的规律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哪里吸取理论营养呢?“有一种理论断言,历史是循环运动的,但不是简单地回到过去,而是沿螺旋阶梯在新的水平上回归”[1],这种理论就是非线性系统的自组织理论。它描述了自然系统从无序到有序自发组织的过程。自组织理论的创立是由本世纪60年代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高津提出“耗散结构”开始的。随后,德国物理学家H·哈肯又提出了“协同学”。他们共同的认识是:在远离平衡态的一个开放系统由于同外界交换…  相似文献   

13.
我的初恋     
当宿舍那一群家伙阴阳怪气又略带嘲讽地问我:“都大二了.怎么还不找个女朋友?”我心平气和得让他们目瞪口呆:“这不是没人要嘛,但——其实.我现在就在热恋中了.”他们更诧异了:“怎么兄弟们都不知道呢?”我意味深长:“文字就是我的初恋.我正与她谈着恋爱。”切,他们嘘声一片.一脸鄙夷。我只得不识时务地自我安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相似文献   

14.
明治中期,日本科学家的研究倾向开始转向理论科学。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视纯科学研究为一种智力游戏,任何国家的科学家都可以在其中获得机会,以展示他们自己以及他们所属国家的文化优越性。在日俄战争以前,尽管日本的经济和政治地位都还比较低,但是日本的科学家还是梦想着能够在这场智力游戏中打败欧洲人,以显示他们的智力水平。长冈半太郎的土星原子模型(1903)是举世瞩目的科学成就之一,但是包括布拉格和卢瑟福在内的英国物理学家却因为这个模型出自一个“小日本”之手而对其漠然置之,没有给予适当的评价。量子力学的出现预示着物理研究的新方法即将登场,也预示着日本科学家从此可以与欧洲科学家同台竞争,尤其是在国家工业技术发达程度无甚影响的纯科学研究领域。年轻的物理学家像菊池正士和仁科芳雄才可以在1928年做出一流的成绩来。长期的科学努力最终使得20世纪30年代登上物理舞台的一位日本物理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1934年,汤川秀树发表了他的介子理论,他对一种新粒子的预言在1937年被Carl AndersonSeth Neddermeyer所证实存在于宇宙射线中,这个发现震惊了西方物理学界。甚至在日本迫切地需要科学家与之合作的二战期间和二战之后,日本的物理学家还是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奋战在纯科学的战线上。尽管他们当中有些人为诸如原子弹和雷达的研发这样的战时工程出过力,但是他们的主要兴趣还是放在诸如回旋加速器的建造,以及存在缺陷并且与新粒子特征不太相符的介子理论等这样的一些问题上。1947年出访日本的美国国家科学院科学顾问团发现日本科学家这种对理论科学的倾向对日本工业和经济的恢复与重建“毫无裨益”,但是这种倾向即使在战后最困难的时期也没有停止过,1949年汤川秀树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则更是不可遏制。  相似文献   

15.
8座城市、84家超市、近15万网友联手淘宝网推出“聚蕉行动”——采购海南香蕉,这次投入的各方似乎都争着去做“像雷锋”那样的人,他们在网上线下频频采购海南的滞销香蕉,却没有一方想到要“讨价还价”,似乎大家都一瞬间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  相似文献   

16.
何芳 《科教文汇》2008,(34):50-50
隐喻一直是语言界研究的热点。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是目前隐喻研究的新视角,并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其中以Lakoff&Johnson的“映射理论”和Fauconnier的“合成空间理论”为代表。本文分别对两种理论下的隐喻进行了阐释。笔者认为,对于隐喻.“合成空间”理论相对于“映射理论”具有较强的阐释力,是对以往隐喻理论的一种拓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7.
一对伴侣是循着怎样的爱情路线找到彼此的?心理学家荣格回答:他们是听从了内心深处“异性我”的召唤。荣格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提出人类除了自身特有的个体潜意识之外,还继承了人类进化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集体潜意识,即“原型”。而我们也从祖先那里继承了爱情的原型。几千年来的男女交往,使男女两性都具有了一种无意识的异性人格。荣格把男人心底的女性人格称为“阿尼玛”,把女人心底的男性人格叫作“阿尼姆斯”。正是因为我们身上都具有这种“异性我”,两性之间才得以相互理解,而不是相隔两重山。而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正是男女之…  相似文献   

18.
《圣经》中讲述的巴别塔的故事令人着迷,这样的一座塔是否真地存在过?《创世纪》中描述了巴别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四处漫游的诺亚的子孙在一块平原上安顿下来,他们决定为自己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借以“传扬我们的名”,城叫巴别城,塔叫巴别塔。人们的大胆妄为令神烦恼,神就“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互不理解,然后又将他们分散在全地上”。目前,研究人员已经肯定了巴别塔的的确确存在过。它最初是由汉穆拉比建造的,那波勃来萨对它进行了重建,后来那波勃来萨的儿子尼布甲尼撒又进一步将其完善。  相似文献   

19.
任秋凌 《百科知识》2009,(16):28-29
就像每一位父母一样,发明家们早晚都要把自己的“孩子”——发明推到世人面前,否则发明便失去了意义。下面的这些发明家们可谓杰出,可是,他们却曾亲眼看到自己的“孩子”做出了违背他们意愿与初衷的事情。  相似文献   

20.
“在过去的10年里,我代理的退房官司一波接一波,每次他们退房成功拿回购房款后,我都劝他们说,赶紧再买房,否则你退房就不划算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