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国家高新区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开展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对促进高新区的管理引入竞争机制、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高新区作为一种科技产业社区系统,以功能分析、国情分析和国际经验分析为出发点,通过对高新区系统的结构特征、高新区考评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高新区考评指标的分类选择等问题的研究,初步建立了国家高新区考评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框架和方案,从而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一种制定实际考评标准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域性特点,提出了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系统地剖析了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系统,并给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3.
正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高新区")是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的重要阵地,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我国国家高新区事业发展已经走过了30多年辉煌灿烂的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看一个高新区是不是有竞争力、发展潜力大不大,关键是看能不能把"高"和"新"两篇文章做实做好。高新区要择优引入企业和项目,  相似文献   

4.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家高新区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为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国家高新区创新水平提升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国家战略意义。本文在国内外开发区创新水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家高新区发展实际,构建了国家高新区创新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就构建原则、指标选取等相关问题作了重点说明,为国家高新区创新水平的提升提供了一个发展方向上的指引和评价与管理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基于相对偏差模糊矩阵法的国家高新区非均衡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家高新区非均衡发展的背景下,以科技部国家高新区数据为依据,构建了国家高新区非均衡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并通过采用相对偏差模糊矩阵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国家高新区已进入五层分化的非均衡发展阶段,呈现出支撑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贡献能力、国际创汇能力同步非均衡发展的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高新区平衡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本文在阐述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成就及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分析和评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选取的原则;接着,利用变异系数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与评价;最后,通过对西部13个国家级高新区的分析与评价,验证了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三力模型”的国家高新区发展非均衡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家高新区非均衡发展的背景下,以产业评价“三力模型”为依据,构建了国家高新区发展非均衡评价模型。从自主创新力、效益贡献力、国际竞争力三个维度设定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相对偏差模糊矩阵法对54个国家高新区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国家高新区已进入五层分化的内外非均衡发展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高新区均衡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大连高新区企业负责任创新评价的需要,从企业产品设计理念、产品生产过程和评价监督机制三方面构建企业负责任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权重赋值。以大连高新区内NV公司和SA公司为案例,采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评估,揭示高新技术企业在负责任创新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验证该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李莉 《科技管理研究》2008,28(4):235-237
高新区产业集群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温床,能够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高新区产业集群可以降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成本,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支持网络的形成,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扩散.政府要营造适宜于高新区产业集群创新的市场环境,通过中介机构对高新区产业集群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公共服务,在高新区产业集群中构筑多元化核心技术聚集创新平台,构建知识产权战略,提供全面的知识产权法律支持,建立创新补偿机制,保护高新区产业集群创新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0.
<正>本刊讯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建立健全高新区数据统计、运行监测和动态评价机制,推进我省高新区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近日科技厅会同省级有关部门印发了《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评价暂行办法》(以下简称"评价办法")。《评价办法》评价对象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分为季度快报和年度报告。  相似文献   

11.
基于新经济环境,将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力军和主阵地的国家高新区与一般性区域的高质量发展特征加以区分,把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特征概括为"四化":智能化、生态化、平台化和国际化,并以"四化"作为一级指标构建包括11个二级指标和27个三级指标的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选取10个国家高新区作为评价对象,以验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王鹏  吴思霖 《科学学研究》2019,37(6):996-1005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参与国际高技术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研发投入是高新区集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构建非线性的门限回归模型,探讨研发投入对高新区集聚发展影响的门限效应,并通过分组回归对门限效应的异质性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研发资本投入除了受到自身门限的影响对高新区集聚发展产生逐渐减小的抑制作用外,还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对高新区集聚发展呈现出“抑制-促进-抑制”的作用效果;研发人员投入受自身门限影响对高新区集聚发展产生逐渐变大的促进作用,而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人才规模比人才质量对高新区集聚发展更有利。在对门限效应异质性进行分析时发现,仅在高校科研水平较高地区才具有门限效应,高校科研水平较低地区的研发投入对高新区集聚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国家在制定高新区发展的政策时应当综合考虑高新区集聚发展水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地方高校科研水平的差异,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政策调整空间,因地制宜地引导高新区的研发活动和集聚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新经济环境,将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力军和主阵地的国家高新区与一般性区域的高质量发展特征加以区分,把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特征概括为“四化”:智能化、生态化、平台化和国际化,并以“四化”作为一级指标构建包括11个二级指标和27个三级指标的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选取10家国家高新区作为评价对象,以验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司增绰  曹露玉 《科研管理》2022,43(5):113-120
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法研究国家高新区设立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整体看高新区设立显著促进了高技术产业发展。据高新区所属地城市发展水平、城市所在地区和高新区自身所处生长周期不同,进行了异质性检验,发现二线及以下城市高新区设立对高技术产业发展影响显著,一线城市高新区设立对高技术产业发展没有显著影响;中部地区城市高新区设立能够有效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东部和西部地区城市高新区设立不显著;初创期和发展期高新区设立有效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成熟期的效果不显著。因此提出建议: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设立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因地制宜加强高新区质量建设,提升高技术企业创新能力;高技术产业发展不能仅依赖高新区政策,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15.
胡树华  解佳龙  王松  王姣 《软科学》2011,25(5):53-56
在回顾国家高新区竞争力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国家高新区竞争力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从支撑能力、创新能力、贡献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四个维度,设定了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7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高新区进行了竞争力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国家高新区竞争力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国家高新区产业积聚度的测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单独对国家高新区或产业集群的研究已经很多,但用产业集群的思想和理论研究国家高新区产业积聚度的文献却很少。本文首先回顾产业集群测算的常用方法,然后根据高新区的产业特点和测算目的,选择并修正了产业集群的识别方法--区位熵系数法LQ (Location Quotient)。随后,分四步对高新区产业集聚度进行测算:1)选定测算聚集度的产业范围;2)明确四类测算产业的权重;3)计算产业积聚度;4)采用0-1方法处理,并排序。最后,根据积聚度的计算结果,把高新区分为四个等级,在每个等级中选择比较典型的高新区,重点分析影响高新区排序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7.
卓乘风  邓峰 《科研管理》2021,42(7):68-76
本文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为切入点,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设立国家高新区的技术进步效应。研究发现:(1)国家高新区的设立并未显著带动地区技术进步;(2)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设立国家高新区显著吸引了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但并未吸引对技术进步具有积极影响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内形成集聚;(3)进一步分析发现,发挥“成本效应”和“生产率效应”是吸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入区、促进地区技术进步的有效途径,且“成本效应”中制造业发展、“生产率效应”中创新人才积累是最为有效的两种途径。  相似文献   

18.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25年将超过17%,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产业集聚作用。为提升国家高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能力,构建载体建设、主体培育、产业创新、园区关联四维度培育能力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和突变级数法,评价国家高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能力,并构建回归模型考察创新型产业集群各维度能力对培育成效影响。结果表明国家高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能力呈现非均衡性,东部高于中部和西部,各维度能力一定程度上提升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成效。载体建设能力与产业创新能力对集群培育成效影响较显著,强于主体培育能力与园区关联能力。  相似文献   

19.
聚焦高新区这一特定空间范围,检验智慧城市建设以及建设试点模式异质性如何影响区域内企业发展的问题,为促进数字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证据。基于2003—2019年中国88个国家高新区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和合成控制法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政策对高新区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仅在高新区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并不一定比在更大空间范围进行试点的效果更好;智慧城市建设促进合肥高新区企业的总收入提升但降低企业的净利润,对长春、青岛高新区企业的总收入和净利润均为负向影响。根据研究发现,提出今后针对重干预轻市场、重硬件建设轻应用、重项目轻规划和重当下轻长远等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应分别有所侧重地加以改进,包括改善制度环境、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以及做好顶层设计等。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生产要素视角对国家高新区的建设进程展开历史回溯,发现高新区3次创业阶段所对应的生产要素结构与建设形态各具差异,且生产要素变迁决定着高新区建设形态的演变。据此在诊断当前国家高新区发展要素失衡的困境基础上,提出壮大主体合作、强化制度创新和培育文化氛围等要素结构优化路径,助力国家高新区下一步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