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对我国高新区产业集聚内涵与实质的界定,引入带有科技进步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从生产要素的地理集中及其规模收益递增入手,通过构建产业集聚判定的模型框架,对我国部分国家高新区的产业集聚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国家高新区的产业集聚已具雏形并呈不断加强的趋势,但部分高新区产业集聚质量不高的问题仍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
李强 《科学学研究》2007,25(6):1112-1121
 基于对国家高新区产业集聚内涵的界定,本研究引入带有科技进步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从生产要素的地理集中及其规模收益递增入手,通过构建产业集聚判定的模型框架,对其产业集聚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国家高新区的产业集聚已具雏形,但部分高新区产业集聚质量不高的问题仍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2006-2017年中国52家国家高新区的面板数据,从创新价值链的视角构建了两阶段动态跨期DEA模型,采用该模型分析了52家高新区的研发创新效率、出口转化效率、综合效率及其跨期动态变化情况,同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2家高新区的平均研发创新效率、出口转化效率和综合效率整体呈现出在波动中上升的趋势,三种平均效率中出口转化效率平均值最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高新区人力资本对高新区研发创新效率形成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城市开放程度、负债融资和研发创新效率对高新区出口转化效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地理距离则对高新区出口转化效率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新区研发创新和出口转化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扎堆"式产业空间布局在我国高新区中普遍存在,这一原始的产业布局模式并不能带来由于地理接近而产生的任何益处,高新区产业空间结构的转型已迫在眉睫。对此,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根据高新区产业结构的演化机理,结合我国高新区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扎堆——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创新集群"的转型路径,详细阐述各转型阶段的特点,深入分析各转型过程的外部条件,并最终提出推动这一转型过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相关研究表明,资本和劳动力是影响高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但已有研究对技术因素及其相关政策影响的分析关注比较少。在借鉴和吸收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尝试采用替代因子表示技术进步和政策优惠因素,采用面版数据,对广东省高新区增长因素进行分析,构建高新区增长模型。并通过高新区增长因素的比较研究,找出广东国家级高新区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许陈生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10):109-112
运用DEA方法,对我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我国高新区效率普遍不高,并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点。通过将高新区效率分解为规模效率、利用效率和纯技术效率,进一步发现我国高新区利用效率普遍较高,而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较低,其中纯技术效率是影响我国高新区效率的主要因素;另外,发现我国多数高新区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但也有部分高新区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状态。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高新区硬评价方法———聚类分析法,并通过采用最新统计数据,将该方法实际应用于评价研究我国高新区的发展状况及趋势。聚类分析研究是对高新区评价研究的新探索,文中首次采用了多维分类的独特思路,力求从多维角度探求我国高新区发展的规律,并首次采用了通过考察分类变化来研究发展趋势的新方法;最后针对应用该方法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就我国高新区评价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8.
高新区企业集群在世界各国和地区已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是我国目前高新区企业集群机制的缺失导致了大部分高新区区内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和竞争力不强。因此,研究成功高新区企业集群的运行机制,对发展和壮大我国高新区企业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新区企业集群在世界各国和地区已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是我国目前高新区企业集群机制的缺失导致了大部分高新区区内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和竞争力不强.因此,研究成功高新区企业集群的运行机制,对发展和壮大我国高新区企业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新区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晖 《科研管理》2006,27(2):65-71
高新区在我国的发展正方兴未艾,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也面临不少问题,其中增长的方式和质量尤为引起关注。目前研究高新区的文献十分丰富,但缺乏对其增长的驱动因素和机理的研究。建立在L-R模型和经济增长基本模型基础上,本文力图填补国内对高新区增长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分析的空白,对影响我国高新区增长的因素进行了选择,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高新区的增长方式进行了分析评价,以期找出高新区增长的一般性规律。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产要素视角对国家高新区的建设进程展开历史回溯,发现高新区3次创业阶段所对应的生产要素结构与建设形态各具差异,且生产要素变迁决定着高新区建设形态的演变。据此在诊断当前国家高新区发展要素失衡的困境基础上,提出壮大主体合作、强化制度创新和培育文化氛围等要素结构优化路径,助力国家高新区下一步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郑芳 《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33(1):45-48,52
以油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GTAP模型模拟亚太地区建立不同自由贸易区对油料生产与贸易的影响.研究认为不同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我国油料的生产会产生负面影响,进而推动油料进出口的双增长,扩大贸易逆差规模.因此,我国在积极参与自贸区建设的同时,必须大力支持油料产业;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创汇油料;培育有中国特色的非转基因大豆产业等.  相似文献   

13.
索罗余值法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局限与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颖  李强 《科学学研究》2006,24(Z2):414-420
介绍国内外利用索罗余值法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现状,指出采用索罗余值法在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我国高新区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中存在的局限。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可以通过在生产函数中引入科技进步系数和规模收益系数予以改进,并用我国高新区及其所在城市1991-200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4.
原始创新在创新活动中的逻辑地位很高,但它在企业创新活动中的实际地位却较低,这便形成了原始创新的动力缺乏问题。解决原始创新动力缺乏问题的出路在于科技金融创新,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原始创新活动,在创新的早期阶段就能实现生产要素的成功聚集,并进而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具体做法可参照国外创设金融特区和高科技园区金融服务体系的经验,在北京的中关村等地设立科技金融创新试验区。  相似文献   

15.
卓乘风  邓峰 《科研管理》2021,42(7):68-76
本文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为切入点,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设立国家高新区的技术进步效应。研究发现:(1)国家高新区的设立并未显著带动地区技术进步;(2)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设立国家高新区显著吸引了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但并未吸引对技术进步具有积极影响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内形成集聚;(3)进一步分析发现,发挥“成本效应”和“生产率效应”是吸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入区、促进地区技术进步的有效途径,且“成本效应”中制造业发展、“生产率效应”中创新人才积累是最为有效的两种途径。  相似文献   

16.
环渤海地区滨海盐碱地不同排盐处理下的台田降盐效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环渤海区域河北省黄骅市中捷农场的盐碱荒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台田-浅池土地利用新模式,同时在台田底部设计了4种脱盐工程处理,通过分析2年各底部排盐措施的排盐效果,得出结论:不同底部排盐措施处理下,经过两年种植后的台田土壤表层、耕层以及1m土体的脱盐情况以底部弧形覆膜+埋设排盐暗管排盐措施最为明显,1m土体脱盐率达35.6%;底部苇把+棉花秆覆盖处理也有较好脱盐效果,脱盐率为25.6%;底部弧形覆膜+耕层地秸秆覆盖处理1m土体脱盐率为20.4%;这3种处理具有相同脱盐特征,均为表层1m土体耕作层;底部铺设苇板处理和对照处理土壤盐分未降反增,且增加情况为耕层1m土体表层。初步证明修建台田时,台田底部采用弧形覆膜+埋设排盐暗管的排盐措施可有效加快台田土壤排盐速度,达到改良盐碱荒地土壤目的。  相似文献   

17.
潜在土地利用冲突识别是因地制宜地预防和破解用地冲突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以北京市大兴区2012年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以150m×150m格网为识别单元,基于建设、农业和生态用地竞争力评价识别了该区潜在土地利用冲突,并针对冲突类型特点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政策建议。结果表明:1该方法更准确地体现了潜在土地利用冲突的本质内涵,可辨识出潜在土地利用冲突类型及其特点和预期土地利用变化趋势;2大兴区11种潜在土地利用冲突类型中,建设用地优势区主要分布在现状建设用地及其周边,农地优势区在中部和南部集中连片分布,生态用地优势区主要位于永定河沿岸等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核心区,三者分别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2.85%、28.12%和0.83%,反映了当前建设用地急剧扩展、农地空间不断被压缩和生态环境亟需改善的土地利用现状,而其他8种潜在冲突分布均介于上述三种优势区中的两种或三种之间;3大兴区在优化提升用地效率、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的同时,建设用地优势区、建设与农业激烈冲突区、农业用地优势区和三类用地激烈冲突区内的优质耕地应优先划入基本农田加以重点保护;其他应宜农则农,宜生态则生态,通过差别化补贴政策,引导农业生产向特色高效现代农业发展,并促使边际耕地退耕还林。  相似文献   

18.
中国能源资源的数量、流动与功能分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伴随着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国经济社会面临的能源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如何引导能源资源在中国区域之间的合理配置,保障中国区域能源资源的可持续供应,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能源资源区划研究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国能源区划研究起步较晚,从区域尺度系统探讨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资源本底、区际流动,并据此进行能源资源供给区划编制的研究成果较少,鉴于此,本文立足于上述7种能源资源,开展了能源资源本底、区际流动以及区划研究工作。研究结果显示:①从能源资源本底来看,位列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资源量前五的省(区、市)所占比例依次为72%、71%、86%、74%、60%、73%和39%;②从能源资源流动看,煤炭资源省际流动范围广、规模大;原油省际流动范围较小,主要表现为北油南运,天然气流动范围较小,主要表现为西气东输;③从能源区划与定位看,煤炭资源划分为国家煤炭基地、地区煤炭基地和煤炭汇集地;原油资源划分为原油主产区、原油接替区与原油汇集区;天然气资源划分为国家天然气基地、地区天然气基地与天然气汇集地;水电资源划分为国家水电基地、地区水电基地和水电输入地;太阳能资源划分为国家太阳能发电基地、地区太阳能发电基地及不适宜开发地;风电开发划分为国家风电基地、地区风电基地与不适宜开发区;非粮生物质能划分为大规模开发区、中小规模开发区、不适宜开发区。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物种资源评价与持续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飞 《资源科学》1996,18(4):15-21
中国物种资源位居世界前列,但保护措施不力,野生物种分布范围日益缩小,生态环境恶化,灭绝与濒危物种不断增加。目前,受到威胁的物种占整个区系的15%-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