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3 毫秒
1.
对遥感信息地学特征理论、高光谱分辨率遥感信息机理与地物识别、地物微波遥感信息处理与成像机理以及地表遥感信息在介质中传输规律 ,进行原理创新探索与实验技术研究。提出了地物粗糙表面几何参数与物理参数分离理论 ,阐述了相应的实验结果。在研制了先进面阵推扫式高光谱成像仪的基础上 ,研究分析了地物的高光谱成像规律、分类识别和信息提取。研究了多波段多极化成像雷达遥感信息机理、典型地物识别、特征信息提取和地物分类及识别方法。发展和阐述了遥感气溶胶谱光学厚度的宽带消光法 ,并用于北京等地多年气溶胶光学厚度资料的反演研究  相似文献   

2.
摄影测量与遥感是利用非接触传感器获取模拟或数字影像,通过对这些影像的记录、量测、处理和解译,以获得所研究客体及其环境司靠的几何和物理信息的一门科学和技术.从地学研究目的而言,就是要快速、精确、可靠和不断地提供对地观测成果.  相似文献   

3.
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人类进入空间时代。空间时代的到来使人类有能力突破大气层的干扰与屏障,以全新的角度探索和研究宇宙空间。近60年来,通过空间科学探测与研究,人类关于宇宙的教科书不断被改写,重大科学发现与突破不断涌现,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认识;同时,通过空间科学卫星计划,带动了航天技术和相关技术的革命性进展,开辟了多项新的技术与产业领域,激励和鼓舞了数代年轻人追寻科技梦想。空间科学被公认为是"财富的发电机"、"创新的驱动器"和"新理论新知识的源泉",是各科技强国竞相发展、寻求革命性突破的领域,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  相似文献   

4.
杨丽娟  陈凡 《科学学研究》2005,23(4):449-454
科学与技术,作为人类不同性质的理性活动,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差别。但我国1993年颁布实施的《科技进步法》却将两者混同加以规范,这种混同立法方式很难有效地调整、促进我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因此,本文从科技法的最基本问题,如科学与技术、科学理性与技术理性之间的区别入手,深入分析了科学与技术的不同本质,指出科学与技术不应混同立法,并通过分析科学理性与技术理性的时代特点,指出正是技术价值理性的缺失引起技术理性危机,需要相关法律进行引导和控制,标志着以鼓励和保护科技发展角色的混同立法模式的时代终结。最后,对我国科技立法的重新构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李海星 《科技风》2023,(31):101-103
本文介绍了面向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的“遥感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的特色工作及相应的实践课程建设与成效。课程从地球科学前沿问题入手,特色化融合了传统遥感地学分析理论知识与大数据技术。以自然环境、人类发展、全球变化等地球科学问题热点领域为专题导向,建立科研导向型、启发式的自主专题汇报、多层次阶梯组队实践学习等方式,充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自主探索能力,实现了对学生的理论知识与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实践表明,此改革模式有利于相关专业本科生在大数据领域的就业,同时又为未来读研深造铺垫了科研之路,具有相当的推广应用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科学史研究的语境分析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史研究在方法论上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标志着科学史研究的成熟。本文认为科学史研究在经历了最初的内史方法和过渡时期期的外史方法后,20世纪80年代后走向具有综合化和整合化的语境分析方法。语境分析方法的形成,标志着科学史的研究走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语境分析方法主要有内外史统一方法、“辉格”与“反辉格”统一方法、历时共时方法、科学思想史与科学社会史统一方法和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统一方法。  相似文献   

7.
利用决策树对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分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占昌 《青海科技》2005,12(5):28-33
本文以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地学数据库系统维护与管理(青海)”为依托,利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NVI4.1平台,对Landsat5 TM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以及各类地理专题数据进行了无缝整合.研究范围选定西宁局部地区,在预先对多源异构数据进行镶嵌剪切、地理编码、空间建模和纠正投影的基础上,从决策树分类方法入手,将遥感信息识别算法与DEM地形因子进行了有机结合,推导出能适用于不同地区水体、植被等遥感信息分类的判别规则并生成决策树,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
竺可桢与东南大学地学系——兼论竺可桢地学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代地学的主要开创者中,竺可桢以学术权威和学术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了创造一个适当的发展环境,竺可桢在地学体制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他创建的第一个地学系——东南大学地学系,培养了几代中国早期的近代地学人才。中国地理学界和气象学界的莫基者,多出自竺可桢门下。中国学者在引进西方地学的同时也在努力创造一个适合中国的近代地学体系。竺可桢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正是近代地学在中国形成、发展的一个缩影。文章通过对竺可桢所受教育背景和学术思想形成过程的分析,研究了近代地学在中国的发展及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大道院士负责的重点项目“中国区域发展地学基础的综合研究”历时3年,对我国区域发展要素进行了综合集成研究。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明了地学要素与区域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系统总结了我国区域发展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发展了区域综合集成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遥感技术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提供了大范围、多时相的土地利用信息,利用这些遥感信息可以实时、有效地对土地资源利用进行动态监测,及时掌握土地利用的变化。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遥感信息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本文全面阐述了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方法,并通过分析一些常见的方法理论,指出这些方法中的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目 的地学包括地质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以及环境科学、空间科学、生态学和资源问题的一部分,其中大部分是自然科学中最早形成的一些学科,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而另一些则是由于当代技术发展和人类面临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的需要而应运产生的新学科。所有这些学科在当代都有着蓬勃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解放后,我国的地学得到长足的发展,在资源勘探、天气预报、海洋开发、地震监测、灾害防治、国土和环境整治、区域规划,以及空间计划和国防建设等各方面都起了重大作用,因而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我国的地学研究学科门类较齐全,有若干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学教育的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近二十年地学和地学教育的变革 包括地质、地理、大气、海洋等众多学科在内的地球科学或地学,是自然科学中直接面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部分.地学不仅是认识地球固态、液态和气态各圈层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渠道,而且通过找矿勘探、气象预测、水文、测绘、地震等学科,在资源、能源、环境和减灾等方面直接为社会经济服务,直接为国家安全和海上权益服务.  相似文献   

13.
在地学研究中,水工环是现代地学研究的重要环节,通常情况下地学研究包括了水文地质学研究和工程地质学研究还有就是环境地质学研究。对水文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对地下水的起源、形成以及分布规律等进行研究,然后探索出如何能够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而对工程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岩土工程地地质的性质和工程动力地质作用以及工程地质勘查理论等方面进行研究;环境地质也即是水工环,对环境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自然摘花和环境地质问题以及全球地质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虽然水工环研究工作中各个研究部分所研究的对象有所差异,但是这些研究对象却互相关联,并且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水工环地质研究的深入探析,并且对水工环研究的薄弱环节提出了改进措施,以供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从对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的考察和对当今一系列高技术产品形成过程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如果说科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人类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好奇心,技术发展则源于人类对解决生产、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追求。即便是当今一般认为与科学与基础研究联系很紧密的高技术的发展,其内在动力也是源于人们对满足各种显在和潜在的应用目的的需求。所以,技术开发活动,通常也被定性为应用技术研究。但是“研究可以应用的技术”还是“为了应用而研究技术”,看似差别不大的两种理解却代表了完全不同的两个思维范式,并因此而影响着我们对技术开发、对应…  相似文献   

15.
物理学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界的重要科学基础,物理学的研究及其应用一直是、并将继续是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为应对21世纪各种挑战(如能源短缺、环境保护及大众健康等),物理学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20世纪初叶发生了以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为标志的物理学革命,前者使人类对宇宙存在的历史、时间和空间有了革命性的认识,产生了核能的利用;而后者使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20世纪后半叶,正是由于一批物理学家、化学家进入生物学研究领域,发现了D N A双螺旋结构,才导致了分子生物学的诞生,为人类从分子水…  相似文献   

16.
海斗深渊已逐渐成为国际地球科学尤其是海洋科学的前沿阵地和研究热点。"海斗深渊前沿科技问题研究与攻关"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设立旨在推动我国海洋科学事业的发展,引领世界深渊科学研究,建立我国深渊生物学、深渊生态学和深渊地学等海斗深渊学科体系;满足和支撑国家海洋探测高技术需求,建立支撑我国深渊科学研究及技术攻关的技术体系。文章介绍了专项立项背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组织管理架构及近期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7.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科学和文化走在世界前列,其中地学的发达引人注目,但是科学史界相关的地学史研究并不多。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地学发达的原因: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背景下的世界探险和考察活动的流行、地质学和进化论的互相推进、地学的建制化。通过分析看出,科学的发展与其所处的社会情境密切相关,从科学的发展特征可以窥见其所处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18.
论地学科研信息化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学科研信息化环境(e-Geoscience)是在传统地球信息科学基础上,利用新一代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支撑地学创新研究及其政府决策服务的科学研究信息化环境。文章提出了e-Geoscience的核心要素及其概念模型,研究了e-Geoscience的典型特征,分析了在Web 2.0、物联网、移动通讯、语义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支撑下,e-Geoscience的技术体系:地球信息资源多源化采集、存储技术、分布式/高效能地学计算技术、地学信息资源共享、精确发现与智能推荐技术、地学数据挖掘与可视化技术以及协同研究技术。最后讨论了地学信息资源持续共享、质量保障、智能发现以及e-Geoscience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给出积极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信息科学     
《西藏科技》2005,(7):64-64
目前对信息的研究已经形成一门专门的学科,即信息科学。信息科学以数学家申农创立的信息论为理论基础,研究机器、生物和人类如何获取、存贮、变换、处理、传递和控制各种信息;设计、制造出各种智能化的信息处理机器和设备,从而把人类从繁琐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简言之,信息科学是研究信息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它是以信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以现代科学方法论作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扩展人的信息功能作为主要研究目标的一门科学。  相似文献   

20.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于 1 995年 1 1月。其前身为刘东生院士、李振声院士等建议于 1 984年 1 0月建立、并于 1 987年 3月被批准为开放实验室的中国科学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该室连续四次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和近期目标 研究方向 :通过黄土与其它第四纪沉积物和生物遗存的性质、组构及形成过程的研究 ,揭示第四纪时期自然环境演变的历史 ,辨明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 ,探索未来全球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为建立黄土高原良性生态循环系统和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近期目标 :在长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