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沿阶草亚科(百合科)的花粉形态及其属间亲缘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山麦冬属Liriope 3种、沿阶草属Ophiopogon 24种和球子草属Peliosanthes 2种植物的花粉,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它们的花粉的形态以及外壁的超微结构。发现它们的花粉外壁纹饰和结构明显的可分为两类:1.皱波状类型:具穿孔类型,山麦冬属和沿阶草属大体属这一类,其外壁外层具覆盖层、柱状层和基层、内层不明显,内壁明显。  2.瘤状突起类型:球子草属大体属这一类,其瘤状突起大小不均,外壁外层无覆盖层,  柱状层为大小不均的小柱,内层不明显,内壁明显。 这表明山麦冬属和沿阶草属的关系密切,但它们与球子草属的关系则较远。本文还论述了这三属的花粉形态与外部形态之间的相关性,并讨论了这三属之间的进化关系。  山麦冬属、沿阶草属和球子草属的外壁纹饰和结构等特征均支持将这三属分成沿阶草族和球子草族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金缕梅科(广义)的叶表皮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次氯酸钠及铬酸-硝酸离析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19属37种(分属六个亚科)共50个样品的成熟叶表皮细胞及气孔器的特征,发现金缕梅科植物叶上下表皮细胞形状(表面观)为多边形和不规则形,垂周壁式样有平直、弓形和有波纹;气孔器仅在下表皮存在,其类型有环列型、冠列型,平列型和无规则型(图1)几种。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19属35种(分属六个亚科)的叶下表皮的角质膜和蜡质纹饰、气孔的形状、气孔外拱盖及拱盖内缘的特征。这些特征在亚科或属级水平上较为稳定,但有的也表现出种间差异,有一定的分类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桦木科植物叶表皮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了桦木科6属、38种植物的叶表皮。发现该科植物成熟叶片的气孔器有四种类型:即无规型、轮列型、不典型辐射型和短平列型,叶表皮性状及性状状态对于桦木科植物属的确定和族的划分具有重要的分类学价值。在确定叶表皮性状的演化趋势时,综合了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如Abbe,1935,1974;Brunner和Fairbrothers,1979;Hall,1952;Kikuzava,1982;Kuprianova,1963),并且发现叶表皮形态对于揭示桦木科植物的属间演化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作者认为:叶表皮特征支持将桦木科分成两个族;气孔器无规则型、气孔器外拱盖单层、气孔器在保卫细胞极区无”T”型加厚以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为原始的叶表面性状;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具波纹和气孔器为不典型辐射型等特征仅发现于榛属、虎榛子属,铁木属和鹅耳枥属,从而将榛族与桦木族分开;桦木族包括桦木属和桤木属,由于具有较多的原始性状而比榛族原始,在榛族中,鹅耳枥属最为特化(见图1)。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稻属Oryza L. 23种植物叶片表皮的结构特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叶表皮的某 些性状,如在叶片脉带之间长细胞中乳突的大小和分布以及叶表皮气孔器上小乳突的数目和着生位置 在稻属的各种之间有着一定的变异规律,这在稻属各种的分类和其系统关系的研究中有一定的价值。 综合这些性状的变异特征,按照叶片下表皮脉间长细胞中乳突的大小和分布特征以及气孔器中小乳突 的数目和着生位置可将稻属这23个物种分为3组。第一组包括长颖野稻、马来野稻、疣粒野稻和颗粒 野稻,这些种的叶表皮脉间长细胞中没有大乳突和中乳突,仅偶见极稀疏分布的小乳突,气孔器中均无 小乳突。第二组包括短药野稻、二倍体和四倍体药用野稻、小粒野稻、紧穗野稻、斑点野稻、阔叶野稻、高 株野稻、大颖野稻、根茎野稻和澳洲野稻,这些种的叶表皮脉间长细胞中通常没有大、中乳突,但密布小 乳突,且大多数种的气孔器保卫细胞的近两端各有2个小乳突。第三组包括栽培稻、一年生普通野稻、 多年生普通野稻、长雄蕊野稻、展颖野稻、南方野稻、矮舌野稻、非洲栽培稻和希来特野稻,这些种的叶 表皮脉间的长细胞中常有大乳突、中乳突和小乳突,而气孔器保卫细胞的近两端各有2个明显的小乳 突,并同时常在气孔器副卫细胞的近内缘还有2~4个小乳突。  相似文献   

5.
栎属青冈亚属(壳斗科)的叶表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栎属青冈亚属Quercus subgen. Cyclobalanopsis 48种植物的叶表皮,尤以对叶下表皮的毛被特征观察较为仔细。共观察到8种不同类型的叶表皮毛:单列毛、单毛、乳突、星状毛、溶和星状毛、具柄束毛、多出毛和水母状毛。其中乳突在青冈亚属中较常见,而在壳斗科其他属中仅在石栎属 Lithocarpus 少数种类中有报道;水母状毛首次在壳斗科中发现。毛被可能遵循以下的演化规律:乳突→单毛→星状毛;星状毛依照从简单→复杂的演化途径,分化出各种形态各异和结构复杂的毛系。初步讨论了毛被以及叶表皮其他特征(如毛基细胞和表皮细胞的形态、气孔的类型和密度等)的分类和系统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蔷薇科原始属植物叶表皮解剖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蔷薇科原始的六个属的代表种的表皮结构。发现在Lyonothamus,Exochorda,     Lindleya和Vauquelinia属中气孔分布于下表面;在最原始的Kagneckia属和与之最接近     的Quillaja属中,除个别种外,气孔在叶表两面分布。它们的气孔类型分化较复杂,有5种类     型,即无规则型(Anomocytic)、辐射型(Actinocytic)、轮列型(Cyclocytic)、平列型(Paracytic)     和四细胞型(Staurocytic)。同时还发现在Kagneckia,Quillaja,Lindleya和Exochorda 4个     属中气孔组成有多型现象,即在叶表皮中同时存在有2-3种气孔类型;在Vauquelinia属和     Lyonothamus属中主要为一种类型气孔组成;尤其是在Lyonothamus属中,气孔集生成块,其     间没有任何表皮细胞间隔,保卫细胞下陷,副卫细胞在表面联合加厚,成为坛状气孔,这在蔷薇     科中十分独特。  表皮的形态结构研究证据支持了得自细胞学上的证据(Goldblatt 1976),    由Hutchinson(1964)定义的蔷薇科原始的Trib. Quillajeae族,是一个不自然的类群。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比较观察了石栗属Aleurites J.R.et G.Forst.一  种和油桐属Vernicia Lour.两种叶的解剖和花粉形态。  前者特点为具刺脊的花粉壁雕纹,表  皮具外气孔缘突和弯曲角质隆凸的气孔周缘,以及粗结节状纹饰,表皮下无皮下层。后者特  点为具瘤网脊的花粉壁雕纹,表皮具角质条纹饰,表皮下具一层皮下层,虽然两者的气孔均为平列型以及花粉均为巴豆型。油桐属Vernicia Lour.很久不被承认,这些微观性状提供了另  一个方面的证据,证明Airy shaw[6]最近又将Vernicia与Aleurites重新分开是正确的。 两属叶片均具有极相似的旱生生态形态,本文称之为圆闪光点orbicular lustrous spot。  相似文献   

8.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梅花草属Parnassia 30种植物的叶表皮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气孔器普遍存在于叶的下表皮,少数种的上表皮也有分布,均为无规则型。叶表皮细胞形状为多边形或不规则形;垂周壁式样可区分为近平直、浅波状和波状。在扫描电镜下,叶表皮气孔器外拱盖内缘为近平滑、浅波状或波状;一些种的保卫细胞两端有加厚;角质膜条纹状,有的条纹隆起,有的条纹上附有颗粒或小孔穴。气孔器类型及下表皮细胞形状的一致性表明梅花草属是一个自然分类群;sect. Saxifragastrum叶表皮特征具有多样性显示该组可能是一个复合群;突隔梅花草P. delavayi属于subsect. Xiphosandra,其气孔下陷,与其细胞学特征相似,支持独立为一组;此外,气孔器的分布、保卫细胞两端加厚、气孔器外拱盖内缘形态以及角质膜等特征对该属部分种的区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采自内蒙古准格尔旗早二叠世山西组的华夏齿叶Tingia carbonica的标本,首次揭示 了该植物叶表皮构造。表皮为单面气孔式,表皮细胞呈不规则长方形。气孔器属多细胞类型中的无规则型,排列稀疏、近散生,气孔长椭圆形,保卫细胞周围具5~6个表皮细胞。依据表皮特征对该种植物的分类、生态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红豆杉属叶子的表皮特征与分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红豆杉属(Taxus L.)的叶片进行了系统的比较观察,从表皮结构特征讨论了 它与该属各个种分类的关系。     红豆杉属叶片下表皮结构的特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I.乳头状角质钉大而密集,圆 形,遍布于气孔带及中间区;II·乳头状角质钉小而分散,呈圆形或条形,除气孔带及其相邻的 部分表皮细胞有乳头状角质钉以外,中间区有几条长形薄壁细胞明显地不具角质钉;III.乳头 状角质钉的形状基本与类型II同,但在中间区有成片或零星分布的具角质钉的细胞。     由于红豆杉属叶片表皮结构类型并不专一为某一个种所特有,且它们与各个种的外部形 态和地理分布之间存在着重叠与交叉,故以表皮结构类型作为分种的根据常常使该属在种的 划分上带来混乱。因此,红豆杉属表皮的结构类型,在本属各个种的鉴定中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特征,而不应成为定种的唯一根据。  相似文献   

11.
三尖杉属植物叶片结构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作者在光学显微镜与扫描电子显微镜下,比较观察了三尖杉属植物叶片构造与叶     表面角质层的特征。         观察结果表明,篦子三尖杉的气孔为双环型,少数为单环型, 单位面积上的气孔平均数较     多(120.6个/mm2), 具皮下层, 叶肉中含有大量丝状石细胞和少量星状石细胞及短石细胞, 叶     下表面角质突起不明显。而三尖杉属的其余种类,气孔均为双环型,气孔平均数较少(47.3一     88.1个/mm2), 除日本粗榧与柱冠日本粗榧外,均无皮下层, 叶肉中具星状石细胞、短石细     胞、纤维状石细胞或完全缺如, 叶下表面具明显的角质突起。依据上述特征以及大体形态和生     物碱成分等有关资料,我们建议在三尖杉属中可分为:  三尖杉组(Sect.Cephalotaxus)和篦子     三尖杉组(Sect.Pectinatae)。    此外,本文还对三尖杉组中的分系与某些种的划分,以及三尖杉科的系统位置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The presence of stolons is taxonomically significant in the genus Liriope Linn. However, probably due to a lapse of attention, F. T. Wang and T. Tang failed to re- cognize Ophiopogon muscari Decne., type of Liriope muscari (Decne.) Bailey, a non- stoloniferous taxon, and erroneously referred it as a synonym to the stoloniferous L. spicata Lour.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they described another  non-stoloniferous species-L. platyphylla Wang et Tang (L. muscari Bailey) as new.      What, then,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 platyphylla Wang et Tang and L. mus- cari (Decne.) Bailey?  A comparison of the type photo of Ophiopogon muscari Decne. with specimens of L. platyphylla Wang et Tang shows that the two forms are much alike, but the latter has longer scapes usually overtopping the foliage, as well as longer spikes and broader leaves. L. H. Bailey must had combined the two forms into one species. Furthermore. there are another two non-stoloniferous forms, both having scapes shorter than their foliage, but differing from L. muscari (Decne.)  Bailey in their much nar- rower leaves.  One of them has very short leaves and looks like L. minor Makino.       Finally, what are the correlations among the above four forms? By using methods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such as pictorialized scatter diagram and histogram, on her- barium material,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L. muscari complex can be separated into two parts: 1) muscari (M), and 2) platyphylla (P).  But since these two parts dis- play a continuous variation pattern as a whole, it seems advisable to treat both as varie- ties of the same species, i. e., L. muscari (Decne.) Bailey var. muscari, and L. muscari var. communis (Maxim.) Hsu et L. C. Li. (Ophiopogon spicatus Ker-Cawl. var. com- munis Maxim.) As to the other two narrow-leaved forms, they can hardly be regarded as sufficient for two distinct infraspecific units, for they are found to be inseparablefrom each other as well as from muscari.  相似文献   

13.
落羽杉属Taxodium Rich.现生3种植物——落羽杉T. distichum (L.) Rich.、池杉T. ascendens Brongn.和墨西哥落羽杉T. mucronatum Tenore.的条形叶为双面气孔型或单面气孔型。叶片远轴面气孔分布于中脉两侧,每侧各有4-8列气孔。叶片中部气孔数量稳定,顶部和基部气孔数量比中部略少。近轴面气孔在中脉两侧各有1-4行,有时仅少数几个气孔或没有气孔分布。非气孔分布区内,表皮细胞长方形,细胞壁直或稍微呈波状,细胞长轴与叶片长轴一致。气孔分布区内的表皮细胞有时为多边形。气孔器椭圆形,长轴与叶片长轴垂直或成一定的角度。保卫细胞壁加厚明显,极端联合形成极层结构。落羽杉属3种现生植物的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差异显著,不同采集地的落羽杉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差异不显著。这3种植物的气孔指数的变异系数均小于气孔密度的变异系数,用气孔指数指示大气CO2浓度比用气孔密度可靠。  相似文献   

14.
松柏类植物叶子的比较解剖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系统地比较观察了松柏类植物7科、37属、103种8变种的叶子表皮     及内部结构特征,并记述了各属(或组)的特征,及作了分属(或组)检索表。       观察结果表明,为便于分属鉴定,Laubenfels的叶型划分,可作为第一级分     类特征。此外叶子表皮结构,皮下层的有无与排列方式,叶肉分化与否,具维管     束鞘或内皮层,转输组织类型,维管束的数目与空间相对位置,树脂道的数目及     位置,以及石细胞或厚壁组织细胞的存在与否等特征,在属一级中较为稳定,可     作为各属分类的重要依据。       柏科各属(刺柏属与圆柏属除外)均属鳞叶(叶型Ⅲ),其结构特征差异甚     少,不易区分。     本文还讨论了树脂道,具凯氏带的内皮层,厚壁组织以及维管束等在分类鉴    定上的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