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采用科学计量学方法,以科技论文和资助项目为主要资料,对2011年以来国际上发表的科技政策研究论文、以及美国SciSIP计划、日本SciREX计划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科技管理与政策”相关的规划布局和资助项目进行定量和定性综合分析,揭示国际和我国科技政策学的研究态势。美国科技政策“学”强调“科学基础”,主要侧重于服务政府部门的科技政策制定和政策过程的科学化;日本则倾向“学科建设”,包括国家重要政策议题的专题研究(任务导向研究),针对科技政策学术共同体的课题资助(自由申请研究),机构设置与人才培养,以及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我国的科技政策学,建议同时借鉴日本学科建设的思路以及美国协调各政府部门政策过程的思路;建议加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跨学科融合研究,考虑设置“科技政策研究”专项资助渠道与多元资助机制;建议将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任务;建议建立政策研究界和决策者之间的建制性交流研讨机制等。  相似文献   

2.
当前科技政策学尚未形成广为认可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通过梳理既往国内外科技政策研究与政策实践的主体内容,总结分析科技政策相关概念与内涵的演变,从科学学、创新经济学和公共政策学3个学科视角对科技政策学的主体理论进行分类梳理,在我国科技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需求与框架下探索提出科技政策研究的三层级框架,包括宏观层的科技战略研究、中观层的创新系统和政策工具研究以及微观层的政策过程研究,以期为科技政策研究的学科化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科技政策研究正在走向成熟,已经具有"学"的学术内核和形态。本文从科技政策是一个思想和社会行为的系统出发,探索科技政策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的基础和构成,提出科技政策学的对象、范围、研究类型和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4.
周华东  王海燕  郝君超 《科学学研究》2012,30(11):1601-1606
长期以来,科学政策研究缺乏系统化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体系,导致科学政策的决策过程缺乏有效支撑。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自2005年开始,大力倡导并积极推进科学政策研究的学科发展与建设。在美国及国际学界积极响应和参与下,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1年5月《科学政策学手册》正式发布。该文基于对美国科学政策学的建设工作的解读,介绍了科学政策学的建设过程和科学政策学的主要内容,探讨了美国积极推进科学政策学发展的启示,并提出了提升我国决策科学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的浪潮中,必然涉及到众多新的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科技决策必须坚持科学化和民主化原则。科技政策学在美国的兴起,是美国追求科技政策科学化的必然结果。科技政策学是交叉学科研究,具有多种研究进路。科技政策学已经引进到中国,并已出现了中国特色的科技政策学研究成果。中国特色的科技政策学研究,一方面要为科技体制改革、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6.
国家利益主导下的科技政策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宝贵 《科学学研究》2006,24(Z2):395-398
在分析科技政策含义的基础上,探讨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主导性,大力加强基础研究的科技投入,积极促进官、产、学的科技研发联合,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建立完善的国家创新系统等科技政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正>(科学学研究)主要内容为科学学基本理论、以科学和技术为对象的多学科研究、科学学主要分支学科的理论研究(科学体系结构学、科学计量学与知识图谱、科学能力学、科技管理学、科学技术与政治、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科学技术史论)等。(科技战略与政策)主要内容为科技战略理论与方法、科技经济理论与方法、科技政策理论与方法、科技评价理论与方法、国家(区域)科技战略、科技体制改革、科技规划与计划、科技政策与评估、科技统计与分析、研究与发展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环  相似文献   

8.
随着政府缋效管理的兴起,科技政策评价被提上议事日程,但对如何科学地进行基础研究政策评价,在认识上还存在较大分歧.阐述了基础研究政策评价的基础性前提是明确评价目的和目标;从概念前提的角度对"基础研究"进行了外部界定和内部划分,对"基础研究政策"进行了界定;从科学前提的角度对"基础研究评价"和"基础研究政策评价"进行了区分,对基础研究政策评价的对象范围和基础研究政策的可评价性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基础研究政策评价的基本框架--"T-B-P"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9.
2005年,在时任美国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主席Marburger博士的倡议和推动下,科技政策学(SoSP)在美国兴起,并很快受到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的关注。本文分析了与美国传统科技政策研究相比,科技政策学(SoSP)作为科技政策研究新阶段的特点,认为,科技政策学虽然建构在原有科技政策研究基础上,但在理念、方法以及对原有不同学科研究的统合等多方面,有着根本区别,可以看成是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0.
科技政策科学是在国家层面促进科技政策研究发展的一种新形式,目的是推进科技政策成为一门科学,对国家决策提供持续和系统的支持。日本是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在国家层面上推进科技政策成为一门科学的国家。本文指出,日本科学、技术与创新政策科学的发展既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决策科学化趋势的反映,又有日本国家及其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求。日本采取设立专门计划的方式从重点任务、竞争性项目、人才培养和教育培训以及数据基础等方面全面推进STI政策科学的发展,其特点是:强调形成以证据为基础的政策,开展战略研究、精心设计项目,全面布局、重视人才建设,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11.
唐霄  吕伟斌 《大众科技》2011,(11):208-210
科技政策对科技进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地方政府作为科技政策的基层执行者,对科技政策的落实程度有密切关系。文章通过分析影响科学技术与科技政策对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以广西地方政府对科技政策的执行力度为例,列举广西近些年在科技工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提升科技政策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具体建议,为改善科技政策地方政府执行力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我国科技政策执行力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全球经济危机逐步消除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强大的科技予以支持,科技政策又是科技发展的重要保障力量。在科技政策研究系统中科技政策执行力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科技政策执行力决定着科技政策执行过程顺利的进行。对科技政策执行力的研究主要涉及到科技政策制定、科技政策执行和科技政策评估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以京津冀地区科技金融政策为研究对象,设计科技金融政策量化标准手册,从多维度定量分析该地区科技金融政策文本;通过拓展的C-D生产模型进行科技金融政策投入与科技产出之间的相关性与有效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三地科技金融政策投入差异明显,科技金融政策作为科技投入要素之一与科技产出的关联较为显著,但有效性差异较大,三地间的科技金融政策间的有效协同不足。  相似文献   

14.
科技服务业作为我国新兴产业业态和服务模式,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支撑,其发展水平和服务效率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在对科技服务业与经济发展、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机理分析基础上,深入探讨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1978年3月举行的全国科学大会,是我国科学史上空前的盛会,标志着我国科技工作经过“十年动乱”后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通过全国科学大会的筹备和召开,我国科技事业恢复了正常的体制和秩序,党和政府调整了知识分子政策,确立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等重要论断,是对“十年动乱”中遭到严重破坏的科技工作的全面拨乱反正,也为20世纪80年代科技事业的开放和改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高校科技统计实践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科技统计工作是科研管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基础,科技统计的目的在于应用,是了解过去,掌控现状,规划未来.文章通过介绍高校科技统计工作的主要内容,阐述高校科技统计在科研管理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实现科技统计准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建议,以提高高校科技统计的质量和工作成效.并对科技统计活动的发展变化规律分析,为各级领导及时调整科技政策、制定发展规划以及学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做好高校科技统计工作对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眭纪刚 《科学学研究》2009,27(6):801-807
 对科学与技术不做区分会导致科技政策的偏差。本文从区分科学与技术的界限出发,梳理两者在历史上的演进关系,发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疏远到密切的过程,并评价发达国家在起飞阶段的科学技术政策得失,最后为我国的科学与技术发展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王浩 《现代情报》2018,38(11):44
科技智库是国家决策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本文分析了以信息生态学视角研究科技智库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详细论述了科技智库信息生态系统的特征与组成,并构建了科技智库信息生态链、信息生态圈和信息生态系统,剖析信息资源在系统内的流动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科技智库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Research Policy》2003,32(4):679-691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 indicators are widely used in policy documents as well a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This paper traces their origins and shows that it was 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that first imagined and develop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 In the 1960s, the debate on technological gap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gave the OECD the opportunity to develop the first world-wide indicato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 followed in the 1970s and improved the methodology of indicato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its publication entitled Science Indicator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 remain contested however, because centered on inputs rather than outputs, and because preoccupied mainly with the economic dimens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20.
科技对社会公平的冲击体现在加剧原有的社会不公平和引发新的社会不公平两个维度上。科技作用于经济使经济差距扩大;作用于知识使缺乏科技知识的公众处境艰难;科技作用于竞争等社会机制产生新的不公平,某些生命科技可能将人自身的差异转化为不公平。除了继续发展科技使科技不断修正自身外,还需要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合力调控、普及科技使用知识、规范科技在竞争机制中的应用以及对重点领域科技进行平等调节等辅助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