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技术推广带来的产品开发机遇地膜小麦种植机械化技术正在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推广,前景可观。它对小麦铺膜、穴播机提出需求,同时,也对地膜回收机具提出要求。这项技术的核心是铺膜、穴播和地膜的回收。另外,在华北地区,小麦精少播已被逐渐认识,它不但可以节省种子,而且可以促进粮食增产。因此,小麦精少量播种机具在这些地区将逐步推广应用,其产品开发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科技动态     
今年是农业科技推广年,农业部日前在北京召开全国农技推广(种植业)工作会议,提出要抓好十大先进适用的技术。 1.水稻旱育稀植及抛秧技术。今年新推广5000万亩,预计可增产粮食22亿公斤。 2.小麦精播半精播技术。今年计划推广2000万亩,可增产粮食6亿公斤。 3.地膜玉米。今年计划推广500万亩,可增产  相似文献   

3.
沼液喷打作物可使小麦、玉米增产9%以上,使芝麻增产10%以上,使果蔬增产20%以上。同时沼液对果树、蔬菜喷施后,可提高农产品品质,使蔬菜叶绿、鲜嫩,果品美味鲜甜;沼液喷打的小麦、玉米、芝麻等叶色绿,叶片功能期延长。  相似文献   

4.
旱作玉米机械覆膜穴播栽培技术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宁夏中部干旱带的平罗县、盐池县有一定补灌条件的地区人工覆膜种植玉米劳动强度大、费时费工、生产效率低的特点,两县农机技术推广部门从内蒙引进了2BP~2型玉米覆膜穴播机械经过较大面积的生产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其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明显。本文对其增产机理、技术操作规程、推广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说明,以供中部干旱地区类似区域参考。  相似文献   

5.
玉米是我国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仅次于水稻、小麦之后的第三大粮食作物。近年来,随着食品加工工业的飞速发展,玉米生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整个农业经济发展中最受欢迎的内容。本文从玉米产量同施肥量的关系入手,根据玉米各阶段的营养需求进行了深入阐述,旨在提高玉米种植产量,达到增产、增收的种植目的。  相似文献   

6.
地膜玉米栽培技术改善了玉米种植的环境,是农业史上的一次重大的科技进步。促进了玉米的增收,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了农田的生态环境。虽然地膜玉米栽培技术不断的被应用到玉米的种植生产中,但是因为自身的因素玉米栽培技术的应用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日益显现。本文就结合都匀当地的具体实际情况,重点探索地膜玉米栽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以便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用热水一泡,黑色地膜粉就可融化为液体地膜,可以直接现场喷施,增产幅度与普通塑料地膜的增产幅度相当,而每亩地成本比普通塑料地膜低5到10元,如加上铺膜、放苗和回收残膜的费用,液态地膜将降低使用成本30%以上。"近期,山东科技大学一项农业技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项被称为"农业应用领域里革命性的新技术"是由该校田原宇教授带领课题组历时13年完成的"第四代多功能可降解黑色液态地膜"。  相似文献   

8.
《华夏星火》2008,(4):50-50
山东省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组织专家分析全省粮食增产潜力,提出了小麦、玉米创高产目标,并在政策、科技、组织等三方面提供强力支撑,力争粮食再创高产。春节刚过,山东省就组织一批粮食大县的农业局长、  相似文献   

9.
劳创明  薛刚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220+160-220,160
水稻地膜全覆盖增温湿润栽培技术(简称地膜水稻),继承了原水稻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节水、保肥、早熟、高产等优点外,还具有简单、省工,增产、增效等突出优势。  相似文献   

10.
林业是大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搞好多种种植业,尤其要种好四大农作物:玉米、大豆、水稻、小麦。玉米是重要的农作物,是广大人民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玉米亩产居粮食作物之首,增产潜力很大,玉米是重要的稳产作物,由于玉米适应能力强,品种多,能抵抗多种不良灾害,所以各地广泛种植。玉米是饲料之王,玉米籽粒、茎叶都是优质饲料,虽然玉米市场价格不高,但可以过腹增值,饲养多种畜禽,大大提高经济效益,也可以加工增值,玉米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可加工成食品、  相似文献   

11.
西藏玉米生物生产力及其光能利用率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实测资料,对高原玉米田的干物质累积及太阳能利用率特征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高原玉米干物质累积可高达25t/hm2-30t/hm2:其中露地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为25t/hm2,地膜玉米干物质累积量可达30t/hm2,比露地玉米高15%左右;2、地膜玉米鲜重也明显高于露地玉米,最终鲜重可达90t/hm2,比露地玉米高5%左右;3、西藏玉米嘎干物质累积量比内地平原地区玉米干物质积累量高20%-33%;4、高原露地玉米田的最大太阳能利用率出现在灌浆期,可达3.5%,拔节到成熟期的平均太阳能利用率为1.8%;5、高原露地玉米田和高原冬小麦田的平均太阳能利用率没有明显差别;6、从西藏玉米资源开发前景看,在青藏高原海拔3700m以下的广大农牧区,发展地膜籽粒玉米和露地青 玉米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必将对青藏高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历史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河南小麦-玉米轮作系统热量利用率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河南省小麦、玉米及其轮作系统热量利用率的时空变化规律,因地制宜地提出挖掘河南省不同区域热量潜力和提升热量利用率的有效措施,本文利用河南省17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14年的气象资料及小麦和玉米的生长发育资料,统计分析了河南省不同区域小麦、玉米及小麦-玉米轮作系统的热量分布及其利用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剖析了其区域差异及形成原因。结果表明:1981—2014年,不同年代小麦-玉米轮作系统生育期在豫北略增加、在豫东呈增—减—增变化特征、在豫西缩短、在豫南则先减后增;河南省各区域小麦和玉米生育期所需有效积温均呈增加趋势,是各区域适应气候变化、提高热量利用率而选用中晚熟品种的结果;小麦和玉米潜在与实际有效积温差南高北低,且小麦有效积温差升高,玉米有效积温差降低,表明玉米热量利用程度高于小麦热量利用程度;在小麦和玉米潜在与实际有效积温的共同变化下,小麦-玉米轮作系统有效积温差在豫南和豫东大部较高,而热量利用率北高南低,东高西低,但均呈升高趋势,表明河南大部分地区小麦-玉米轮作系统热量利用率有明显提升,但在豫南和豫东仍存在较大的提升潜力,今后应着重提高该区的热量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科技创业月刊》2006,19(10):F0003
恩施州农科院以科技为支撑,以 品种创新、技术创新、科研领域创新 为突破口,不断加强自主创新力度, 以满足农业农民的科技需求,确保农 业增产、农民增收。农科院先后组建 了水稻、玉米、马铃薯、小麦、红 薯、油菜等育种课题组,在品种创新 上,累计选育推广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基金》1988,2(1):47-47
由南京农业大学马育华教授申请资助和主持的“大豆新品种选育与数量性状遗传研究”,在大豆地方品种资源主要经济性状与遗传变异、大豆杂种优势及配合力、抗大豆花叶病毒等方面均取得很大进展。在新品种选育方面,1983~1985三年内先后育成四个高蛋白质、高脂肪的大豆新品种,并已在南京、南通地区大面积推广。累计推广面积已达上百万亩,一般比当地.品种增产一成以上。有的品种还促成了长江下游地区小麦-玉米-秋豆和小麦-水稻-秋豆复种制度的发展,有利于全年综合增产。几年来育成新品种增加的经济效益达528.6万元。  相似文献   

15.
主要作物品种资源潜力及其开发的区域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毓英 《资源科学》1999,21(1):9-14
作物及其品种是特殊的农业资源,通过育种改良作物种性,可以协调作物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虽然我国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作物的品种改良在作物产量增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作物品种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仍然巨大;作物品种的品质改良依然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区域、作物品种资源、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6.
由四川农业大学主持研究的“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川中丘陵区主要农作物持续增产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中稻田新“三熟”制使稻田真正成为农民增粮增收的“聚宝盆”。 稻田新“三熟”制是以玉米和水稻为主体,搭配一熟或两熟其它粮经作物的一年三熟的高效种植制度。该制度的关键是初春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早播玉米早熟高产,为二季种稻提供足够的热量条件。它主要包括“蔬菜(饲料)——玉米——水稻(玉米、花生)”和“小麦——玉米——水稻(玉米、花生)”两种类型。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小麦、玉米碳足迹历史动态及未来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钰乔  濮超  赵鑫  王兴  刘胜利  张海林 《资源科学》2018,40(9):1800-1811
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研究的热点问题,小麦、玉米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分析小麦、玉米生产碳足迹的时空动态和中国相关农业政策对小麦、玉米生产的温室气体减排的引导效果对于合理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法(LCA)对2005—2015年中国小麦、玉米生产碳足迹进行了核算,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种植业结构及化肥、农药调整政策模拟分析了不同玉米种植面积和不同单位面积化肥及农药施用量等4种情景下2020年小麦、玉米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单位面积碳足迹。研究结果显示:2005—2015年小麦、玉米生产的单位面积碳足迹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均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 (P < 0.05);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缩减种植面积,优化化肥、农药投入能够有效降低小麦、玉米生产的碳足迹,实现(168.89~ 560.07)亿kg CO2-eq的减排潜力。因此建议构建科学施肥技术体系,提高农资投入品的利用效率,以实现中国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18.
农业部7月25日发布《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区域大配方与施肥建议(2013)》,提出了玉米、小麦和水稻三大粮食作物14个大配方。据测算,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大配方技术的综合应用,每年可使我国玉米、小麦和水稻主产区分别节约氮肥用量120万  相似文献   

19.
粮药套作经验谈据河南省药农种植经验,粮药套作效益好。小麦一白术一玉米、小麦-半夏-玉米和小麦-南星-玉米,3年实践平均亩产值4400元。其特点是:①小麦一药材立体种植使小麦成宽窄行,易发挥边行优势,麦秆健壮。种药开沟深锄,切断小麦浮根使之下扎吸收下层...  相似文献   

20.
正说起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大家想必都不会陌生吧,但是你听说过杂交小麦吗?小麦、水稻、玉米同为世界三大主粮,杂交玉米是美国人试验成功的,杂交水稻由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实现突破,而杂交小麦的研究,国外已有上百年,国内也有六十年,却迟迟没能获得重大突破。因此,小麦一直是世界上唯一尚未开发利用杂交优势的重要粮食作物,让人心存惋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