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活体传感器     
阎庚 《世界发明》1998,(12):14-14
有这么一些细菌,当它们遇到污染物中的化学物质或是化学武器时,就会发出光亮,因而可以把它们制成理想的生物传感器。座落在英国威尔特郡的英国生化防卫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目前已经找到一个运用活体细菌群进行环境监测的办法。  相似文献   

2.
X射线的发现     
关于电的知识,在公元前3世纪,人们便已开始掌握.后来又经过富兰克林、伽伐尼、伏特、安培、欧姆、法拉第等许多科学家的研究,更加完善系统.到1643年,意大利的托里拆利发现了气压和真空,人们便又把真空和电联系在一起研究.将放电管抽空,再充入各种不同的气体,就会显示各种美丽的颜色.科学家还发现,这时放电管的阴极会发出射线,这种"阴极射线"能使几种荧光盐发光,还能使照相底片变黑.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郁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观察这种暗室里的神秘闪光.可是发现的幸运往往只能落在一个人头上,这个人就是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的教授伦琴(1845~1923).……  相似文献   

3.
广闻博见     
德国科学家发现,为了抵御外来细菌的侵害,保护自己的生存,植物自身都拥有一个“化学武器库”,能帮助植物防止病毒、细菌和霉菌的侵蚀。研究人员通过对南芥属植物的实验发现,植物中存在着一道迄今尚不为人所知的防御线,就如同拥有一个“化学武器库”,它依靠一种名为Snare的蛋白,来控制对“武器库”中弹药的输送。一旦有细菌进入植物物体。Snare蛋白就马上从“武器库”中调出化学毒剂,送到被细菌侵入的部位,将细菌迅速杀灭;而且,该化学毒剂还不会伤害植物的自身细胞。通常,外来细菌被杀死后,化学毒剂仍会短时间存留在植物受侵害部位。研究人员说,其实,  相似文献   

4.
<正>自然界中并不存在"颜色"这种东西,存在的只有不同波长的光波。所谓色觉,就是对光波的感觉。我们的眼睛有两种功能:一是看清物体,这叫视力;二是感觉颜色,这叫色觉。一般人的眼睛都有这两种功能,但有些人视力虽然很好,能看得很远,色觉却很弱,对颜色辨别不清,甚至对颜色全无感觉,他们的世界只有明暗之分,这种叫全色盲。色觉依赖于颜色感受器严格说来,自然界中并不存在"颜色"这种东西,存在的只有不同波长的光波。在我们眼睛的视  相似文献   

5.
让色彩说话     
正大自然是多彩的,人类的创造也是多彩的。你看,衣裙鞋帽、亭台楼阁、糖果点心、文化用品……无不是多彩的,然而,人们不仅仅欣赏和利用色彩的一般装饰作用,而且创造性地研究、开发和利用色彩的特殊装饰作用和各种装饰功能发明出新的作品。人们最初用显微镜观察细菌时,由于细菌是无色透明的,很难认清它的真面目。19世纪,德国的柯赫出奇地想到:把细菌染上颜色,就容易识别它了。经过多次实验,柯赫找到一种苯胺染料,细菌穿着这件不易褪色的"蓝装",第一次在  相似文献   

6.
在古代,人们就懂得利用细菌帮助制造各种食品。由于细菌会产生酶,而酶有发酵作用。古代就利用细菌来发酵,酿出各种葡萄酒,发酵各种面点。近年来,科学家发现,利用细菌可以从方方面面为人类造福。早在1973年,美国科学家斯坦利·科恩和赫伯特·博耶,成功  相似文献   

7.
《科技新时代》2010,(9):46-46
最近,研究人员在澳大利亚的豪勋爵岛附近发现了大量荧光珊瑚,从这些珊瑚中提取的被称为EosFP的荧光蛋白有助于研究人员更好地研究癌细胞。从珊瑚虫中提取的EosFP可以融合在目的蛋白上,并且在活体癌细胞中表达,形成蛋白标记。之后,使用特定波长的激光照射细胞中的一些区域,这些蛋白标记就会发光。这使得在显微镜下研究活体癌细胞内的动态过程、观察它们的机理、研究癌细胞与健康细胞的不同之处成为可能。“这些荧光分子正在改变细胞科学和生物医学的研究方式。”参与研究的Anya Salih说。  相似文献   

8.
过去矿工下井时常常带上金丝雀,因为这种鸟对毒气反应很快,在矿工中毒之前,金丝雀就能做出反应,所以对于危险情况能预先发出警报。像金丝雀一样,细菌也可以在人类之前觉察到环境中的危险信号。但问题是,观察金丝雀的反应很简单,要了解细菌的“感觉”,谈何容易?难道谁能“逗”细菌,让它们和人类交流,告诉我们它们闻到毒气了,尝到苦味了?有办法!把它们涂洒在一张硅芯片上就行了。美国的微生物学家开发出了一种装置,用芯片收集那些有特殊变化的细菌所发出的信号。不久前,他们已经用这种叫做“生物荧光信息集成电路”的方法来追踪地球上的污染物…  相似文献   

9.
陈勇 《内江科技》2014,(3):148-148
<正>认真刷牙可保口腔健康,医学界也发现,刷牙刷得好,对心脏健康也有关联益处。最近美国一项研究又发现,认真刷牙可以帮助对抗关节炎。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研究人员介绍说,诱发牙周疾病的一种主要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会产生一种特定的酶。在这种酶的催化下,某些特定蛋白质的"残基"(蛋白质上的特定单元)会转变为瓜氨酸。这时机体就会把这样的蛋白质误认作"入侵者",诱发  相似文献   

10.
资讯     
<正>感到疼痛就喊"哎哟"人们只要感到疼痛,就会本能地发出叫喊。不同语言表达疼痛的词语发音都差不多,比如美国一般叫"呕哧",中国则喊"哎哟"。新加坡的一项研究发现,这种本能背后蕴含的原理将有助于我们抵御疼痛。研究人员要求几组受试者将手置于令人难以忍受的冰水之  相似文献   

11.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评价,主要在小学生的口语能力培训上。语文课堂是对话的课堂,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对话交流平台上可展现独特感情和智慧火花。只要我们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声音,发现学生的思维,及时捕捉精彩的语言点,把赞赏、智慧和学生分享,激活学生的语言细胞,学生的对话语言就会充满着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12.
新加坡大学研究人员研制了一种电梯智能监视系统。当系统的电子眼检测到电梯内人群动作过量的异常,就会发出警报。监视多台电梯的保安人员可通过监测显示出电梯内有人身体不适、被抢或受伤等情况。  相似文献   

13.
《知识窗》2010,(8X):25-25
<正>据报道,华南师范大学7月就学生发生性关系和破坏他人婚姻发出严厉警告:与已婚人士保持"特殊关系"的学生会被开除学籍。此规定一出,立即引起了高校学生和社会的热议。据悉,华南师范大学把同居和破坏别人婚姻都归入违反校规,违反者将受到警告、处罚甚至被  相似文献   

14.
徐峰 《百科知识》2007,(3S):22-23
在古代,人们就懂得利用细菌帮助制造各种食品。由于细菌会产生酶,而酶有发酵作用。古代就利用细菌来发酵,酿出各种葡萄酒,发酵各种面点。近年来,科学家发现,利用细菌可以从方方面面为人类造福。  相似文献   

15.
<正>2015年10月16日—18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与人类复杂系统联合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一期"黉门对话",此次对话的中心议题是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化的跨学科视野。"对话"分为五场,共邀请海内外20多名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围绕相应议题进行讨论。五场对话在语言本体研究的基础上,分别讨论基因学、认知心理学、考古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数学等学科与语言学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的关联和差异,共同探讨跨学科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消除学科间的壁  相似文献   

16.
王蕾 《科学生活》2007,(4):48-51
它们中的大部分只会通过人发出的一些简单的声音指令或者遥控,傻乎乎地走来走去,"聪明"一点的可以和你做一些简单的对话或者互动。它们就是日本机器人娱乐杂志《Robot Life》评选出的"可爱机器人"。说它们是机器人,似乎离我们想像中的机器人相去甚远。不过,有这些可爱的家伙陪伴,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生动、有趣。这么想来,称它们是机器宠物好像更加贴切一些。  相似文献   

17.
资讯     
<正>"超级细菌"有克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的抗生素研发鲜有进展,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超级细菌"则越来越多。美国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开发出一种特殊"芯片",将细菌像三明治一样夹在两片透水板中间,然后插入到土壤中去。这样既能保证土壤里的天然化学成分渗透到芯片中,给细菌一个接近自然的环境,又可让研究人员对  相似文献   

18.
<正>目前,抗生素是我们对付体内致病细菌的有效武器,但狡猾的细菌不断变异,逐渐对大部分抗生素具有了耐药性。所以,研究人员正在研究新的方法来抵抗耐药细菌。招安病毒研发状态:人体临床试验阶段细菌有天然的敌人,那就是被称为噬菌体的病毒。它们感染细菌后,会在细菌体内复制自己,破坏细菌的细胞结构,最终使得细菌死亡。之后,繁殖出的大量噬菌体便会冲破死亡细菌,再去感染其他的  相似文献   

19.
科技快递     
彭文 《百科知识》2010,(3):10-11
消毒剂助长“超级病菌” 人们都知道,消毒剂使用时间长了,细菌就会产生一定抵抗力。而爱尔兰研究人员最新研究发现,消毒剂还会“训练”细菌,使其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从而形成“超级病菌”。研究人员向绿脓杆菌的培养液中添加消毒剂,并且不断增加消毒剂的用量。当把对消毒剂产生抵抗力的绿脓杆菌置于临床常用抗生素“环丙沙星”环境中时,绿脓杆菌竟然有了耐药性。  相似文献   

20.
荧光蛋白发出的生物光,照亮了生命体的活细胞,使科学家获得21世纪的"神眼"。三位美国科学家下村修、马丁.沙尔菲和钱永健发现并发展了绿色荧光蛋白而获得了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下村修192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都府,1960年获得名古屋大学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