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美教育是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高校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美术审美教育当中包含绘画、书法等技能与理论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能力教育。高校美术审美教育不仅仅针对美术专业,同时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内容。通过学科间的渗透,提高学生的美术修养,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以及综合素质提高。高校美术审美教育应当以系统性的方式进行。本文对如何有效开展高校审美教育以及其在美术教育渗透中的作用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杨丽 《科教文汇》2008,(3):87-87
美术教育是中职学校艺术设计专业为提高学生审美素质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如何完成美术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美的规律,并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之成为促进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审美素质转化的一个有机因素。我认为,加强对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金玉 《科学中国人》2014,(5S):108-108
美是客现存在的,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大自然等给人们带来无穷无尽地美的享受。但是,人们明明生活在“美”的身边,却感受不到“美”的存在,其原因就在于缺少美的“发现”、美的感受,即审美。小学美术教育就是要通过审美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可见,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应该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高尚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4.
李甜 《科教文汇》2008,(35):210-210
高校美术教育是高校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教育任务的完成。而高校美术教育要与时代同步发展,就要不断地改革现有的一些落后的美术教育模式,注重受教育者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为高速发展的社会培育出高素质的美术人才。  相似文献   

5.
浅析高等美术教育背景下的美与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金超 《科教文汇》2010,(35):163-164
高等美术教育的目的与任务不是单纯的教授绘画技法,而是把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自我发展能力作为主要责任,造就非技能性的全面发展型人才。但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却出现了以美术应试教育为跳板,违背美术教育规律的"艺考热"现象。我们如何去解决高等美术教育中"美"与"术"的关系呢?本文将依据美术教育的功能和现实中的一些现象做出解答。  相似文献   

6.
美术教学作为新时期艺术教育的重点内容,在培养学生们对艺术的欣赏能力,提升学生们的人生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另外小学美术课堂的开展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为学生以后的全面发展铺平道路。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给美术教师的教学和学生们的学习提出了改进性的要求,要求美术教师关注学生们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引导学生们在美术课堂中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从而提升学生们对“美术”教育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7.
吴琳 《科教文汇》2012,(31):138-139
高校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美术教育与美育已成为各高校非常重视的问题,本文对高校美术教育与美育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高校美育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朱佑玲 《内江科技》2011,32(10):207-207
学校的美育在于培养发展学生各方面的审美能力,各学科都有进行美育的任务.而美术学科的内容本身使得它成为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通过美术教育提高学生对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敏锐的审美能力;因此,美术教育在审美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美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音体美的逐步完善,美术教育已经走到了最前端。美术教育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它的根本引导点是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作为美术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心理素质,多方面探索美术教育的发展之路来促进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0.
审美会伴随人的一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可以让学生对美丑进行客观的判断和评价,还能够在无形中端正学生的三观。所以说,小学美术教学对于学生树立审美意识和提高审美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对美术老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本篇文章就小学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分析,对当前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希望可以给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芦景 《内江科技》2007,28(9):48-48,106
目前的美术教育多是以临摹、写生的纯技能训练为主的应试教育,忽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对美术课程来说,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同样包括观察、感知、认识、实践、表现、创造、反思、评价、合作、交流等能力的培养。应该说,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它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高校美术教育目前存在一些误区和弊端,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对美术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为此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构建新的教育体系,运用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美术教育中的审美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美术教育并没有“全面到位”。除课程安排的“阶段性就位”以外,学校领导以及教师本身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从而使美术教育在培养少年儿童基本能力方面,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和深入贯彻。现就美术教育中关于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问题作些探讨。中小学美术教育是以培养、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为根本目的的。第一,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根本属性来看:“美术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以培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为目的的,它对于陶冶…  相似文献   

14.
正在对立统一的层次上,艺术与科学具有共律性,在情感表现与发明创造之间,艺术与科学具有互补性,正因为如此,美术教育才成为沟通智力与情感的中介形式,它主要是通过绘画实践创造美,通过欣赏实践感受美、发生美、进行美的再创造。它是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特别是审美素质的催化剂。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不能划等号,在教学改革中,必须聚焦素质教育,追求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学生经过内化,知识形成能力,升华为素质;而素质的  相似文献   

15.
人类的创造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在现代社会,创造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意识到和提倡,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在积极地鼓励创造。高等美术教育作为为国家培养和输送美术人才的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和途径,教育效果的好坏关系到国民审美取向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一、高等美术教育培养学生艺术创造思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一,美术活动本身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人类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审美活动创造了人类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16.
在课程改革的影响下,美术的生产也发生了变化,社会对美术人才的知识结构、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等诸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当今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美术教育应该完整的反映美术学科的全面功能。美术教育在当代大学所具有的积极作用正在被进一步体现出来,关注和强调师范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与综合能力,这是对新形势下的美术教育的一个新要求。  相似文献   

17.
李红梅 《科教文汇》2009,(14):223-223
本文试就新课程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作分析,旨在阐述美术欣赏审美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美术欣赏的引导者,应创新教学思维模式,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学生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通过对欣赏物象的品味和深思,定会从中受到教育.从而启迪心灵,陶冶情感,提高审美技能。  相似文献   

18.
素质教育理念对美育的发展和提升起着决定性作用,是促进学生综合涵养提升的重要纽带。素质教育理念下,若想提升美术教学效果,就得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正确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学生认知"美"、感知"美"。本文从素质教育理念下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出发,结合学生的实践能力,对美术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下面做具体的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邢寰宇  刘敏娟  乔惠敏 《科教文汇》2009,(28):206-206,208
美术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欣赏课作为一门加强素质教育和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公共选修课,它不但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强化学生艺术素质上,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而且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长期以来对美术教育价值的认识偏差,我国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一直处于学校教育中的边缘地带。这都归因于人们对艺术在高等教育中的价值缺乏认识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在新的时期,我们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而美术教学则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之一,而色彩又是美术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提升小学生对色彩的认知和运用能力则显的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进行探析,希望能够为提高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的质量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