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刘国良 《科技风》2012,(17):130+156
本文通过对长寿湖隧道的工程地质条件的分析,依据洞段穿越地层的岩性、构造及水文地质等,将隧道划分为5个工程地质段.借签《铁路隧道设计规范》中的围岩分类方案,将各洞段围岩分为 III 级、IV 级、V 级.最后,对各洞段围岩成洞条件进行研究,可知长寿湖隧道开挖后围岩属于暂时稳定与不稳定情况.建议在坑道的开挖过程中采取承载支护和特殊承载支护等措施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王鹏  贺志勇 《科技通报》2019,35(7):195-199
浅埋隧道地质具有复杂性条件,支护形式如果选取不当,容易发生塌方等事故。由于隧道受力分析具有较多不确定的因素,较难把握。对高拉拔荷载作用下浅埋隧道的变形规律及稳定性进行分析。结合浅埋隧道进行监控量测的资料,利用对数函数进行回归方程分析,以某市浅埋隧道作为研究的对象,构建隧道施工工程实际地形、地质的有限元数值模型,对隧道开挖施工力学模拟进行分析,得出浅埋隧施工围岩变形的规律。对隧道施工路径地层稳定性进行研究,对岩土、隧道施工地层的应力场、支护结构以及位移场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围岩整体水平位移呈现非对称的分布,该研究对浅埋隧道施工与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深埋隧道施工过程中,需对隧道中穿越的软弱地层进行围岩变形实时监测,掌握围岩变形规律,及时对支护参数进行调整,以保证隧道施工快速安全有效地进行。本文选取某在建隧道软弱泥灰岩断面围岩两帮收敛变形、拱顶下沉、围岩内部位移等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并分析对比,得出该地层围岩变形基本特征,判定出围岩松动圈范围,为类似地层隧道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代家坪隧道属于典型的软硬层状围岩隧道,其砂泥岩层性质差异较大,导致其层间结合力差,层理效应明显。通过对代家坪隧道工程资料进行收集整理,阐述了代家坪隧道地形地貌特征、地层岩性特点、地质构造、各种不良地质条件等方面,掌握了相应工程概况并进行了地层岩性总结,分析了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特性,并提出了相关工程地质评价;基于上述内容,以代家坪隧道V级泥岩段为工程依托,采用数值模拟,结合现场采用的台阶法施工工艺,进行层状围岩隧道施工工艺研究,进而提出相应的施工工艺设计优化方案,保证安全施工,研究成果对类似隧道施工及相应支护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金沙洲隧道下穿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施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分析金沙洲隧道下穿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枢纽段的实际地质条件、周边环境、工程进展等制约因素,进行了施工方法的比选,通过数值分析手段,对不同施工方法引起的地层竖向位移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三台阶临时仰拱封闭法的可行性。提出在实施地表注浆加固、提高管棚和洞内支护参数等综合措施的基础上,将原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法变更为三台阶临时仰拱封闭法,施工过程中的监控量测数据反映了隧道围岩、支护结构和互通立交的变形受力处于可控状态,保证了隧道施工顺利进行和互通立交枢纽安全,并且加快施工进度,确保了施工工期。  相似文献   

6.
郭占北 《科技广场》2013,(10):222-226
九连山隧道进口正洞穿越浅埋坡残积土、全风化花岗岩地层,所处区域雨水多,地层下渗系数非常高,地下水丰富,而且洞口段存在潜在的不稳定滑坡体。该地层由于受到地质构造及岩土特性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表现为超常的拱顶沉降以及强有力的推拉应力造成初期支护破坏的现象。经过对围岩地质构造和该类围岩实际开挖支护形式的探讨研究,以及支护措施加强适应性研究和施工方案的选择,总结出一套安全通过此地层的应对方案及措施,积累了施工经验,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峡口隧道进口段,为散体结构的残坡积硬塑状亚粘土和强风化泥质粉沙岩,围岩稳定性很差,易产生塌方,设计中采用超前长管棚对洞口围岩进行预支护。本文对渝湘高速D2合同段峡口隧道左线进口28m长管棚超前支护的施工技术,在施工工艺、施工工序方面,作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8.
膨胀岩属软岩,它具有显著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的特性。处于这种岩性中的隧道,当膨胀围岩自有的含水量或工程引起的含水量增加时,围岩将产生较大的变形,同时衬砌结构将承受很大的围岩压力。隧道工程穿越膨胀性围岩地段时,围岩的膨胀性将导致支护结构承受额外的附加荷载,降低了支护结构的安全储备,甚至超过了支护结构的承载能力,造成结构破坏。结合国内时速250km高速铁路隧道Ⅳ、Ⅴ级围岩地段加强型衬砌设计,利用数值模拟手段,模拟不同工况下结构的受力状态,分析得到膨胀岩地层隧道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文章结合某高速公路隧道,通过对现场地质条件的调研,确定了该工程施工部位的地质特征,对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优化了最佳施工方案。为保证充分发挥围岩自稳能力,采用双侧壁导法和复合衬砌支护方法。工程实践证明,某高速公路隧道地质条件较为复杂,隧道跨度较大,施工过程中,务必加强监测围岩的变形和支护结构的变化,根据监测数据和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最大限度上的减少对围岩的扰动,使围岩的自稳能力发挥最大,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同时某高速公路隧道设计中所提出的方法和建议为类似隧道工程施工建设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0.
《科技风》2015,(20)
本文主要通过某隧道施工周边收敛产生较大变形,结合工程实例针对浅埋暗挖的Ⅲ级泥质粉砂岩地层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分析了周边收敛的变化情况,从围岩的岩性,构造、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的作用和抗风化能力及隧道的施工工艺综合各方面因素来分析产生较大收敛变形的原因,在按设计施工的同时,因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参考隧道监控量测数据优化施工,选取合适的初期支护方式,充分的发挥初期支护结构的作用,减少二次衬砌对结构的承重,尽可能的保证隧道施工阶段的安全和隧道运营期间的养护和维修。  相似文献   

11.
基于武深高速公路嘉通段小方山隧道进口Ⅴ级围岩富水浅埋的工程条件,通过对围岩稳定性及地质超前预报结果的分析,采用超前双层小导管注浆、微爆破技术、临时支护等施工方法,通过监控量测数据的分析,证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达到确保隧道穿越富水浅埋段围岩安全施工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浅埋膨胀土隧道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西康二线新张家沟隧道工程实例,通过对隧道膨胀土段初期支护侵限处理,总结了膨胀隧道施工技术要点,对同类围岩隧道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成都至兰州铁路成都至川主寺段站前工程金瓶岩隧道3#横洞地质岩性及初期施工支护的详细调查,结合该段隧道的地质环境背景以及现场勘察,探究隧道初期支护后围岩变形破坏的主要特征,同时阐述隧道围岩大变形的发生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隧道围岩大变形发展趋势的预测,认为采取新奥法施工是控制围岩变形、推进施工进度、保证隧道安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科技风》2021,(1)
隧道初期支护技术有助于施工过程中围岩的稳定性,所以在我国的隧道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被普遍运用。基于此,本文就对在隧道工程初期中运用支护施工技术所应当注意的操作要点进行分析,希望对相关施工工作人员提供帮助,进而促进我国隧道工程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森 《科技风》2011,(18):169
隧道是修建在底层中的工程结构,在挖开地层并把隧道衬砌修建在地层内的过程中和以后,地层始终对隧道衬砌结构产生作用,本文在提出围岩稳定性基本判据的基础上,着重对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针对铁路隧道施工中软弱围岩的自稳性能较差的问题,介绍了软弱围岩的力学特点,分析了软弱围岩的支护结构作用机理,相应地提出了提高软弱围岩稳定性的施工对策,可供同类地质施工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7.
依托广州已建某换乘车站的大断面隧道中洞法施工工程背景,进行了车站隧道中洞施工期间的地表沉降、洞内支护结构和围岩位移变形监测,分析了浅埋隧道中洞法暗挖施工过程中的各部位变形特征,对施工中出现的变形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施工控制技术措施,为复杂条件下大断面隧道中洞法开挖的安全施工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8.
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是该工程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圆形断面隧道围岩稳定性进行分析,建立了合适的地质模型,分析了隧道开挖过程中,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力的变化规律,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19.
浅埋大断面隧道由于明显的空间效应以及断面面积、高跨比、跨度、埋深、施工方法等因素的不同,隧道在围岩和支护结构的破坏模式上常出现较大的差别。本文通过对宁波大榭管廊浅埋大断面隧道进行有限元方法,模拟经济简单的中隔墙台阶法和上下台阶法,对拱顶沉降及初次支护的受力状态进行分析,并与实际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较为一致的结果。最后,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中隔墙台阶法能有效减少拱顶沉降及初次支护应力,各项变形指标均在规范之内。本研究对此类隧道的施工与设计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隧道施工中,自支护能力相对较弱,若遇到破损的围岩,很容易发生危险。而超前小导管注浆法能够改善土体的物理性能、增强软弱围岩的自承载能力、防止地层松弛变形,可极大地增强隧道的支护能力,是隧道工程在不良地质条件中最为有效的辅助施工方法之一。本文介绍了超前小导管注浆加铜支撑的施工工艺,阐述超前小导管的设计参数、注浆压力、工艺流程,提出施工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