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双鸭山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工作,全市初步形成了以政府领导、各部门协同、社会共同参与的防震减灾新格局,双鸭山市防震减灾工作有了很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17,(1)
本文以观山湖区新世界社区的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为例,从健全组织机构及明确岗位职责、建立防震减灾志愿者队伍、制定应急预案、地震应急疏散和演练、地震安全宣传及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创建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的工作模式及已经取得的成绩,肯定了贵阳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创建的意义,说明了创建规范的示范社区能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避震自救互救能力,有助于减轻地震灾害的损失,为建立贵阳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西藏地震社会服务工程是一项提高我区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的基础建设项目,它是国家地震社会服务工程项目的一个子项目,包括震害防御系统和应急救援系统两个部分,文章介绍了项目的技术架构、建设成果和应用。通过项目的建设,提高了我区城乡建设的抗震水平,有效提升了全民防震减灾素质和知识储备,显著提高我区地震科技创新能力、灾情服务能力和应急救援能力。  相似文献   

4.
一、项目概况 为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和实现国家防震减灾工作确定的奋斗目标,《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明确提出了2006~2020年我国防震减灾的主要任务是:“加强监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震预测水平;加强基础信息调查,有重点地提高大中城市、重大生命线工程和重点监视防御区农村的地震防御能力;完善突发地震事件处置机制,提高各级政府应急处置能力。”确定相应的战略行动是落实防震减灾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16,(1)
21世纪初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关键阶段。自然灾害的突然发生会给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带来困扰,比如,地震、洪灾等破坏性比较大自然灾害。因此,对这些自然灾害提前预知和做好预备方案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介绍了地震的监测预报水平的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要树立科学的防震体系发展观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进一步完善地震监测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地震是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国国土辽阔,地震频发,为了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应该加强地震监测技术系统的建设,完善地震信息网络系统。随着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地震监测技术水平已经得到明显的提高。本文主要论述了现代化防震减灾技术系统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对防震减灾技术系统的发展做出了分析和探讨,以期推动我国防震减灾网络信息系统的技术水平,提高我国地震监测技术和地震紧急救援技术。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论述鹤岗市"十三五"期间防震减灾工作的构想,以鹤岗防震减灾工作实际和地震工作"预、防、救"三大体系建设为突破,通过重点项目的实施,促进全市防震减灾事业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8.
发展地震卫星,构建天地一体化地震监测网络是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重大创新,有利于提高我国防震减灾能力.如果我们有自己的地震卫星体系,我们可以更快地为防震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也可以更及时地挽救更多的生命,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9.
宋英华  李旭彦  王喆  王黎 《科研管理》2015,36(11):170-175
地震应急综合演练既能检验政府部门的地震应急处置能力,又能使广大群众快速学习到地震的安全防范与自救互救知识。为增强地震应急综合演练实效性,构建了地震应急综合演练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专家专业考评意见和群众参与度,并通过以评促建来规范地震应急综合演练体系化建设。以层次分析法来确定专业考评意见和群众参与度的指标权重,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地震应急综合演练效果评价中的多因素多层次信息进行定量化处理。通过2014年十堰市地震应急综合演练效果评价,验证了该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社会公众地震认知度和防震减灾意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在破坏性地震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程度。通过对有感地震发生后的表现,对社会公众地震认知度和防震减灾意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震后社会公众普遍缺乏避震意识和行为,关注地震三要素,对居住地未来发震心存忧虑,对防震减灾知识认知错误,对地震机构及工作人员评价过低。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薄弱,相关知识匮乏,对准确预报地震期望值过高,对地震机构工作了解片面。当前社会公众地震认知度和防震减灾意识难以适应大震应急的需要,会导致震灾扩大化,需要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科普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1.
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根本在于法制建设,其核心在于指挥机构。现在,最关键的任务就是应该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日益建立健全相关法规体系以及制度规范,理顺并完善相关管理体制不断增强地震应急救援协调联动能力以及统一指挥能力。对此还应尽快对《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做出修订,尽快完成各种级别、不同类型的地震应急预案建设,加强技术装备训练以及地震应急救援信息系统建设,提升各救援力量地震专业应急救援能力,提高全民应急自救互救能力。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与不足,并充分借鉴国外先进应急救援经验,总结归纳出建设我国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的主要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防震减灾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地震救援体系不断完善。其中,VAST卫星通信系统在地震救援中的作用尤为突出,能将携带大量现场信息的图像、视频、数据传回后方指挥中心。VSAT卫星通信系统是地震现场应急指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协调现场应急救援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可以提高地震灾害的决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地壳运动进入活跃期,我国自然灾害尤其是地震灾害也进入了高发期,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特大型地震更是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能够让应急物资在第一时间送到灾区,挽救灾区人们的生命。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中仍然存在着协同性不足等问题。本文将深入分析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和作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环境下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构建路径和方法,提升我国应急物流管理质量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防震减灾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地震预测,地震预测也是其工作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地震预测体系已经得到初步的构建,总的方针策略是有效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根据不同的地震情况,采取行而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地震预测体系要将预测作为核心内容,将科技创新作为辅助依据,并合理运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从而达到高精度的预测效果。本篇论文将对地震预测体系的构建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5.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震概况、政府及有关部门震后反应、地震系统震后早期应急工作、震前地震预测预报、震后地震科学考察与研究、对我省防震减灾工作的影响等几方面,对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进行了系统、扼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6.
结合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与地震科技期刊工作实际,指出了地震科技期刊在防震减灾工作及地震科技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分析了地震科技期刊的现状及人员情况,提出了地震科技期刊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是世界上首个以"纪念"为主题的地震遗址公园。自建成以来荣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首个国家防震减灾教育示范基地、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国侨联"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等多项荣誉称号。近年来公园通过爱国主义、防震减灾及科普知识等基地建设,以科学的管理、多样的宣传、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习近平、温家宝、贾庆林等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来园参观视察并献花祭奠。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灾害严重的国家.汶川大地震血的教训,呼唤我们要加强地震科普工作.这是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维护公众安全、构建灾害预防文化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文章在借鉴汶川抗震救灾和日本防震减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加强地震科普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了当前我国地震科普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丰富科普内容、创新科普形式、突出科普重点这三个维度,提出了新时期加强地震科普宣传工作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结合二十大报告精神,探索新时代新征程上如何以面向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为重心,定位好、规划好并发展好我国应急情报工作建设。【方法/过程】文章对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发展中应急管理体系发展的阶段进行了简要概述,厘清了应急情报工作赋能应急管理的重要性,同时概括分析了我国应急情报工作的研究现状;结合二十大报告内容,讨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应急情报工作所面临的机遇和现实挑战,最后提出应急情报工作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建议。【结果/结论】未来应立足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形势推动,理念拉动、任务驱动”为构思,强化中国特色应急情报工作体系的顶层设计;聚焦大应急框架,围绕情报业务环节,形成技术与人文融合的大应急情报工作模式;着眼本土化视角从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人才培养、能力评估机制方面提升应急情报工作能力建设。【创新/局限】从国家战略层面探讨了应急情报工作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机遇、挑战和建议,但研究有待于从实践层面提炼出具体化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全灾种,大应急”背景下,为提高国家应急能力,推动应急体系的现代化建设,文章立足于自身综合素养、行业应急需求和国家应急需求三个方面,对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定位重新进行剖析,并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围绕通识教育、专业理论教育、专业实践教育和思政教育构建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多层次教学体系,打造德能双育的多元融合教学模式,实现应急人才专业素养和思想政治素养同时同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